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隐性教育的思考论文_于诗加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隐性教育的思考论文_于诗加

(吉庆小学,辽宁省 锦州市 121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有效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渗透隐性教育,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隐性教育的渗透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主要指的是基于宏观的主导所开展的内隐、间接性的教育活动,此类型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除此以外还可以树立科学的三观。这并非是主要教育目的的文化传递,而是隐性教育,其并非是传递某一种理论,其是在传达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的经验。隐性教育有效地实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升华,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以及内隐性。接下来,笔者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隐藏德育教育目标,使得学生意识不到在接受教育,而是要潜移默化地实现隐性教育[1]。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公民的权利》的有关内容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隐性教育方法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家的户口本以及父母的照片上交,然后由全体同学进行传阅。在此情况下,学生就极易会引发反感,会不配合,不愿意将户口本以及照片上交,而且也会提出一定的质疑。在此时,教师就可借机向学生进行询问:请问同学们,你们为何不愿意上交户口本以及照片呢?在此状况下要如何拒绝呢?这种情况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会认识到这一行为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拓展隐性教学视野

通常状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都是源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认知进行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具备较强的洞察力,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抓住每一次隐性教育的机会,从而积极地渗透隐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行为品质[2]。在课程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要能够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引导,深入地研究,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从而有效地拓展隐性教育视野,进而为隐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花儿草儿真美丽》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些花草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发言,将其所看到的事物进行描述。在学生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之后,就会踊跃的发言。有的学生说:“这些花儿草儿都十分的美丽,让我们看了非常舒服!”;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真是漂亮极了!”;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真是美丽,我也想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也要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花儿草儿是大自然中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朵小花儿、每一株小草都是有生命的,因此我们都要爱护他们,要尊重每一条小生命,能够真正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做环保的小能手,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才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教师的话语能够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花儿草儿这些生命都是宝贵的,大自然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真正地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尊重每一条小生命,使得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并且实现对环保理念的有效渗透,最终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多媒体教学,合理渗透隐性教育

当前,多媒体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其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为了可以更好地渗透隐性教育,那么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特点、分布地域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充分认识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祖国,这样才能够使够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化隐性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为使得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能够树立科学的道德素养与道德理念[3]。因此,教师就要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列举一些典型的真实案例,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客观规律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我和我的家》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自由的表达:父母在家都会做些什么呢?为何如此进行家庭分工呢?自己可以为父母做哪些事情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表述,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人的语言对家庭的生活进行描述,这也充分符合其心理的客观规律。通过这些回忆和表述也帮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父母为家庭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减轻负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使得学生学会感恩,可以更加爱父母、爱家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隐性教育。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安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实践的分析[J].新课程(上),2018(1).

[2]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227-228.

[3]叶飞.论法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8(3):11-16.

作者简介:于诗加(1988.11-),女,辽宁省锦州市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

论文作者:于诗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隐性教育的思考论文_于诗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