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人口论文,性别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用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指出,90年代以来,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其中一孩性别比上升的缘故。在低生育率的环境下,选择性生育有可能是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主要原因。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是使出生性别比恢复正常的关键所在。
1 序言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决定人口性别结构的出发点。在一个封闭的人口系统中,在正常的情况下,同批(时代)人的性别结构从出生性别比出发,由婴幼儿段的男性略多于女性逐渐下降,于中青年段达到平衡,在高年龄段降至男性少于女性的状态。由于出生性别比是和分性别迁移率与死亡率一起组成的决定人口性别结构的三个因素之一,因此它对于人口性别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生性别比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由于生理的原因,男性婴儿怀孕的概率略大于女性,同时其早产、流产概率也大于女性,因此降低流产比例将会提高存活胎儿的性别比,从而提高出生性别比(Chahnazarian,1988)。人口、社会经济变量通过生物因素间接地影响出生性别比。许多国家,如美国(Ruder,1985),意大利(De Bartolo,1985), 日本(Murata, 1982 ), 巴基斯坦(Shamish , 1980 ), 土耳其(Yuceturk,1968)等的研究都表明,母亲的年龄和孩次与流产的比例成正相关,因此它们与出生性别比成负相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流产的比例,因此社会经济地位与出生性别比成正相关(Chahnazarian,1988)。生育率的下降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也是从生物角度解释的。美国,法国,英国及智利的数据表明,当生育率下降时,死产胎儿的性别比也下降,从而出生性别比略有上升(Cruz Coke,1979)。对德国Essen地区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生育率在1958~ 1966年期间上升时,伴随了出生性别比的下降。而当生育率自1966年以后开始下降时,出生性别比先上升,1972年以后又继续下降。出生性别比的后一次下降被解释为可能是由于妇女怀孕年龄的提高造成的(Hoffmann,1979)。
然而,人口、社会经济变量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很有限的。瑞典200多年的出生登记数据表明,其出生性别比从18世纪中叶的104.4升至20世纪80年代105.8。即在230年间仅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这个上升可能与流产率的下降有关。后者可以被解释为瑞典妇女营养的改善(Johansson,1991)。
出生性别比通常取值在102~107之间。其中黑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较低在102~104 左右; 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出生性别比则一般在104 ~106之间(Chahnararian,1988)。在大样本和准确登记的条件下, 一个国家的出生性别比是相当稳定的。
建立新中国后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53年和1964年我国人口0岁性别比分别为104.88[1]和为103.83[2]。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统计了分性别的出生婴儿数,数据显示,1981年我国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为108.47,北京为107.02,当时包括北京在内的有13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在101—107之间,而另外16个省,占1981年出生婴儿的70%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已位于108~112之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1.42,北京为107.5,除北京等9个省、市、自治区外,其余21个省、自治区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已达到108—117之间,占出生婴儿的86.3%(高凌,1996)。分市、镇、县来看,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6个省的市、19个省的镇和24个省的县统计的出生性别比高于108;北京市分市、镇、 县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06.6、103.9和109.2; 显示出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北京也类似。
8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统计的出生性别比显著上升并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当时研究指出,8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一孩性别比均正常,二孩及以上性别比则随孩次而上升,从而使得总的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 然而, 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没有随孩次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而有随孩次和母亲年龄的上升而略为下降的趋势,目前统计的出生性别比随孩次而上升、随已有男孩数而下降的现象,表明在生育水平下降以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为了至少拥有一个男孩,在生育申报和生产过程中的性别选择倾向;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和科技人员申报的出生性别比也高,说明生育中人为选择性别的可能性存在(高凌,1993,涂平,1993,李涌平,1993)。研究认为,目前统计的出生性别比高的第一位原因是女婴漏报,而选择性生育则是不可忽视的第二位原因(曾毅,顾宝昌等1995);后者正是使得出生性别比真实地上升; 分析还表明, 1990年生育率较低的地区,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大都较高,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和一些生育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地区,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均正常(高凌,1995;顾宝昌等,1996)。
1995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 为了解我国目前统计的出生性别比的状况提供了最新的信息。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为117.4,全国除上海、贵州及西藏、 新疆少数民族自治区还在100~107区间,其余26个省、市、自治区均高于108; 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且城乡均明显高于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水平(见表2)。
为了研究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上升的原因,我们用1995年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并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对照分析,以期对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和上升的原因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2 数据
1995—10—01北京市统计局在全市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 在全市18个区、县中共调查了82672户、269697人,实际抽样比为2.16%。 数据中含有调查前一年妇女的生育信息、户记录中于此期间出生的存活婴儿以及死亡记录中分性别的婴儿信息等。其中有申报生育妇女共1950人(12名双胞胎计为12名生育妇女),活产婴儿2134名(含8 名死亡婴儿)。由此,我们计算了分各类特征生育妇女于1994—10 —01 ~1995—09—30期间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和同期间统计的活产婴儿性别比。为了简便起见,分别简称为1995年申报生育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和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为了观察出生性别比的变化,我们还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了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北京市204235位分各类特征申报生育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和同期间统计的218277位活产婴儿性别比。有的分类项目,则根据“四普”1%抽样数据(含生育妇女1969 人和统计的出生婴儿2194人)计算得到。基于以上数据,我们进行下面的分析。
3 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表2显示,1995 年北京市生育妇女的一孩性别比(生育一孩的双胞胎计为一孩)为120,二孩显著高于一孩。分城乡看也有类似的特征。 由于1995年北京市一孩率达89.1%,因此总的出生性别比略高于一孩性别比,为122.6。
表1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以及1995年全国、 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出生性别比和总和生育率
1995年
地区
出生性别比总和 一孩率
合计 第1孩
2孩及以上 生育率
全国117.4106.3144.0 1.85
67.00
北京市 122.6119.3148.8 0.86
88.43
天津市 110.6104.0142.9 1.26
80.64
河北省 115.8107.5141.8 1.62
72.87
山西省 112.7106.6121.1 1.81
56.61
内蒙古自治区111.3105.5128.3 1.72
72.70
辽宁省 112.4104.3141.1 1.33
75.13
吉林省 109.1105.2125.3 1.35
78.76
黑龙江省108.4107.0117.3 1.30
85.45
上海市 106.7102.2175.0 0.85
91.81
江苏省 125.1116.1200.8 1.30
85.83
浙江省 116.8107.7143.3 1.39
71.32
安徽省 118.8 97.7186.3 1.58
68.77
福建省 126.2106.6173.8 1.57
64.75
江西省 129.1113.1164.2 2.02
63.82
山东省 118.2107.8153.8 1.08
73.82
河南省 128.0111.3194.3 1.57
74.00
湖北省 134.6111.9196.2 1.85
65.91
湖南省 116.6103.6165.4 1.46
74.22
广东省 125.2114.4138.0 2.01
51.80
广西壮族自治区 121.7100.4153.8 2.16
54.27
海南省 127.2122.6130.8 2.39
42.90
四川省 111.4105.8127.8 1.62
72.75
贵州省
99.9 87.9116.0 2.33
54.02
云南省 108.8101.8118.5 2.11
55.73
西藏自治区 100.0101.3 99.5 3.23
27.32
陕西省 125.4104.7167.3 1.77
60.76
甘肃省 110.7 97.6129.1 1.97
54.69
青海省 108.9107.3110.8 2.09
53.39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7.9107.3108.5 1.92
52.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2.7104.4100.9 1.94
52.27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1989年
地区 出生性别比总和
合计 市
镇
县 出生率
全国
111.4108.93112.3111.8 2.25
北京市 107.5106.60103.9109.2 1.19
天津市 110.1105.63109.7115.8 1.60
河北省 112.5107.94111.5113.1 2.40
山西省 109.6109.33114.0109.4 2.45
内蒙古自治区
108.3108.55106.5108.7 1.91
辽宁省 110.2106.08108.5113.3 1.54
吉林省 108.7106.01108.3109.7 1.81
黑龙江省
107.3105.81106.9108.2 1.71
上海市 104.8105.43104.4103.8 1.26
江苏省 114.9111.93110.3115.6 2.00
浙江省 117.6106.87118.4119.8 1.43
安徽省 110.9109.10112.5111.0 2.49
福建省 110.3112.03118.3109.5 2.31
江西省 110.8110.66112.7110.7 2.49
山东省 115.1114.44115.2115.2 2.11
河南省 116.2112.75116.5116.5 2.89
湖北省 109.6108.96114.0109.4 2.39
湖南省 109.3107.47108.3109.6 2.41
广东省 112.0112.99120.0110.6 2.59
广西壮族自治区 116.9112.05114.4117.3 2.71
海南省 114.9110.20133.3113.7 2.75
四川省 112.0107.92105.8112.8 1.79
贵州省 101.2101.28106.8100.9 3.04
云南省 107.4104.38106.2107.6 2.57
西藏自治区 103.2102.75101.6103.3 4.31
陕西省 111.3110.42112.5111.4 2.69
甘肃省 110.8108.89115.9110.9 2.40
青海省 104.4107.07103.7104.0 2.67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7.0108.52107.5106.7 2.9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4.6105.5 103.8104.63.04
资料来源:1995年出生性别比和总和生育率源于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1989年和1990 年上年出生性别比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三册),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1989年总和生育率源于涂平,中国人口的生育态势,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52~253页。
表2 1995年和1989年及1990 年上半年北京市生育妇女分孩次性别比
孩子 1995年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
合计市镇县 合计市 镇 县
第1孩 120.0
118.3
121.8
105.1 105.6 101.3 104.7
第2孩 154.7
255.6
140.9
111.5 111.7 113.4 111.3
3孩及以上
91.7
100.087.5
153.9 150.5 137.5 155.8
合计122.6
121.1
123.9
108.1 106.9 104.1 110.4
注:(1)1995年由于样本较少,则将市镇合并为一类。表中市、镇、县人口按第二口径计算,以下类同。
(2)1995年3孩及以上性别比由于样本较少,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1995年数据根据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计算,1989 年和1990年上半年数据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回顾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情形。表2显示,那时分市、镇、 县人口一孩性别比均正常,二孩以上则随孩次而依次上升。由于市镇的一孩率占85.9%,县的一孩率为50.0%,因此市镇总的性别比为106.7,县则略高为110.4;又由于县出生人口占出生总数的38.1%, 因此总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8.1。也即1989年和1990 年上半年生育妇女申报的出生性别比略高于正常水平,主要是由于县的二孩及以上高性别比的影响。
1995年,北京市市镇的一孩率达95.6%,县也达到 83.3 %, 比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均有明显提高。然而市镇和县的一孩性别比也开始上升,使得总的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因此,1995年北京市人口性别比的上升,是由于一孩性别比的上升所致。
4 分已有男孩数出生性别比
前面我们看到,1995年和1989年及1990年上半年都有生育妇女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随孩次而上升,然而将各孩次性别比按已有男孩数分解,则会发现,1995年和1989年及1990年上半年申报生育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均随已有男孩数的上升而下降。
表3 1995年和1989年及1990 年上半年北京市分已有孩子性别结构的二孩和三孩性别比
孩子性别结构 1995年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
合计 城市 农村
合计城市农村
2孩
1个男孩104 140 96 109 114 100
1个女孩106 280147 146 149 141
3孩
2个男孩 -- -
40
-
50
1男1女 100 200 75 100 114 80
2个女孩 250 200300 135 178 88
注:1995年已有2个男孩的3孩出生样本很少, 因此1995 年只列出已有1男1女和2个女孩的3孩性别比。
资料来源:1995年数据根据1995年北京市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数据根据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带1%抽样数据计算。
表3显示,1995年北京已有1个男孩的2孩性别比为104,没有男孩的则为160;而已有1个男孩1个女孩的3孩性别比为100, 没有男孩的则达250。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也类似,那时已有1个男孩的2 孩性别比为109,没有男孩的则为146;而已有2个男孩的3孩性别比为40,已有1 个男孩1个女孩的为100,没有男孩的则为135。 分城乡看均有类似的现象。表明2 孩及以上高性别比主要是无男孩生育妇女高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5 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
表4显示,1995 年北京市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除样本较少的未上过学妇女外,均高于正常水平,且她们的一孩性别比均高于115, 这表明北京市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高性别比主要是由于一孩性别比高的缘故。
表4 1995年北京市不同受教育程度生育妇女分孩次性别比
受教育程度合计
合计 男性女性性别比
未上过学
33
17 16 106
扫盲班 00
0
-
小学 128
73 55 133
初中 977 542 435 125
高中 494 268 226 119
大专及以上318 174 144 121
受教授程度第1孩2孩及以上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未上过学221111 10011 65
120
扫盲班
0 0 0 - 0 00-
小学895138 1343922
17
129
初中
839
462
377 123
13880
58
138
高中
471
252
219 11523167
229
大专及以上 315
171
144 119 3 30-
注:表中2孩以上性别比由于样本较少,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再来看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的情形。表5显示, 那时生育妇女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高中至大专文化程度妇女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均正常,但在大学本科上有一个跳跃。分孩次看,市人口的中专、大学本科,镇人口的小学及县人口的文盲、大学专科和本科的一孩性别比偏高,其他妇女的一孩性别比则位于正常水平。分城乡看,市人口的文盲,小学、中专及大学本科偏高,镇人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均正常,县人口除中专外,则均高于正常水平。由于市大学本科和中专的一孩率分别为98.7%和97.7%(且她们的一孩样本量均达到7000人左右),因此她们偏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主要由一孩决定,而市人口的小学、文盲,县人口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妇女申报的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主要是受2孩及以上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表5 1989年和1990 年上半年北京不同受教育程度生育妇女分孩次性别比
文化程度 合 计
合计 市 镇县
文盲、半文盲 113.5
110.1
137.5
114.6
小学 111.8
114.6
118.2
110.0
初中 108.4
106.2
102.3
110.5
高中 107.0
106.5
103.4
110.5
中专 107.1
109.0
105.789.1
大学专科 103.5
103.2
104.8
111.3
大学本科 110.0
110.0
100.7
126.6
合计 108.1
106.9
104.1
110.4
文化程度第1孩
合计市 镇 县
文盲、半文盲 102.095.0 83.3
109.3
小学 105.5
107.8134.9
102.8
初中 104.5
103.5 97.4
106.2
高中 105.2
106.1100.798.9
中专 107.1
108.9106.488.5
大学专科 103.6
103.2105.3
112.0
大学本科 110.1
110.0103.1
129.0
合计 105.1
105.6101.3
104.7
文化程度 2孩及以上
合计市镇
县
文盲、半文盲 119.7 125.2191.7116.6
小学 117.4 124.2108.3115.1
初中 115.6 115.2115.3115.8
高中 117.6 111.7123.3120.5
中专 107.4 115.696.97
96
大学专科 102.2 104.390.91 100
大学本科100 108.9
40
50
合计 116.3 116.2115.1116.4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
6 不同职业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
表6显示,1995 年北京市高业和服务人员出生婴儿性别比仍属正常,其他职业则高于正常水平。分孩次看,申报高的婴儿性别比的职业妇女的一孩性别比几乎也高,因此,1995年申报高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那些职业妇女主要是由于她们一孩性别比偏高所致。
表6 1995年和1989年及1990 年上半年北京不同职业生育妇女分孩次性别比
职业 1995年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
合计第1孩
2孩及以上
合计第1孩 2孩及以上
科技人员
114.4
113.5
200.0 109.0109.3100.0
干部
116.7
100.0--157.1142.7 --
办事人员
110.9
108.7--117.1117.1 --
商业人员
107.3
104.2
128.6
98.0 91.3160.0
服务人员
102.395.3
400.0
84.7 85.5 75.0
生产工人
120.9
135.088.6 126.9134.0121.4
农业劳动者 119.2
114.0
275.0
98.8 98.7100.0
不在业人员 138.6
133.6
171.1
91.9 86.6
158.3
注:表中2孩及以上性别比由于样本较少,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1995年数据根据1995年北京市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数据根据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带1%抽样数据计算。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商业和服务人员出生婴儿性别比也属正常,科技人员、干部、办事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则偏高;这也是与她们一孩性别比的特征是一致的。这说明,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各职业生育妇女中申报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那些职业妇女也主要是由于她们一孩性别比偏高所影响的
1995年北京市各职业生育妇女中,不在业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最高。且她们占生育妇女的比例(34.9%)也最高。为此,我们将不在业妇女按不在业状况分解,以观察她们申报的出生婴儿出生性别比的情况。表7显示,不在业生育妇女中,料理家务一类妇女约占80%, 她们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达143,其分城乡两类妇女的一孩性别比达130左右。料理家务一类妇女(她们约占生育妇女总数的27.9%)的高性别比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7
不同户口状况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和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进一步,我们来看不同户口状况妇女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表8显示,1995年不同户口状况的生育妇女中,有74.20 %是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另有25.22%为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其他3类妇女样本则很少。然而无论哪类妇女, 她们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都高于120以上,其中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达123。 分城乡来看,城市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较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妇女更高;农村则相反。说明农村的高性别比主要是由第1类妇女决定的,而城市则受到各类妇女的影响。
表7 1995年北京市不在业生育妇女分孩次性别比
不在业状况 合计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在校学生
0 0 0-
从未工作寻找工作 19 71258
失去工作寻找工作 684325
172
企业停产等待安置 10 6 4
150
料理家务 542
319
223
143
离、退休
3 2 1
200
丧失劳动能力
3 2 1
200
其他 351619 84.21
合计 680
395
285 138.6
不在业状况城 市
第1孩2孩及以上
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男性女性
性别比
在校学生
0 0
--
0
0 --
从未工作寻找工作
3 6
50
1
0 --
失去工作寻找工作 29 12241.7
0
1 --
企业停产等待安置
4 2 200
0
0 --
料理家务 39 30 130 11
5 220
离、退休
1 0
--
0
0 --
丧失劳动能力
2 0
--
0
0 --
其他
8 4 200
0
0 --
合计 86 54 159 12
6 200
不在业状况农 村
第1孩 2孩及以上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在校学生 0 0 --
从未工作寻找工作 3 6 50 0 0
--
失去工作寻找工作14 12
116.7 0 0
--
企业停产等待安置 2 2 100 0 0
--
料理家务
220159
138.4 49 29 169
离、退休 0 1
0 1 0
--
丧失劳动能力 0 1
0 0 0
--
其他 5 12
41.67 3 3
10
合计
244193
126.4 53 32165.6
注:表中样本量小的孩次性别比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表8 1995年北京市分调查对象状况生育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
调查对象状况
合计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1447 798
649
123.0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492 268
224
119.6
居住本地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64 2
200.0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44 0 --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 10 1 0.0
合计 1950 1074
876
122.6
调查对象状况 城市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575 311
264117.8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328 183
145126.2
居住本地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64 2200.0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11 0 --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00 1 0.0
合计 910 499
412121.1
调查对象状况 农村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872
487385
126.5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16485 79
107.6
居住本地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0 0 0 --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3 3 0 --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
0 0 0 --
合计1039
575464 123.9
注:表中样本量小的孩次性别比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我们再来看从户记录中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按户口状况的分布情况。表9显示,1995年出生的婴儿中,有75.08%是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23.14为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且各类户口状况的活产婴儿性别比均高于119;其中居住本地户口待定的婴儿性别比最高。 分城乡看,也与生育妇女申报的婴儿性别比的特征类似,即城市第2 类妇女的婴儿性别比高于第1类妇女;农村则相反。 这是因为大多数婴儿的户口状况与其母亲一致的缘故。
表9 1995年北京市分调查对象状况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调查对象状况 合计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1600 881
719
122.5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494 268
226
118.6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74 3
133.3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33
2112
175.0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 00 0 --
合计 2134 1174
960
122.3
调查对象状况 城市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698
378 320118.1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324
179 145123.4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7 43133.3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10 64150.0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0 00 --
合计 1039
567 472120.1
调查对象状况 农村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902
503
399
126.1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1708981
109.9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0 0 0 --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2315 8
187.5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0 0--
合计 1095
607
488 124.4
注:表中样本量小的孩次性别比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表10显示,1995年出生的婴儿中,88.9%与母亲同住,8.7 %与其他人(户内没有申报生育的母亲)同住,另有2.4%单立门户。 各类居住状况婴儿性别比均高于120,其中以与母亲同住的性别比最高。 分城乡看,城市单立门户的婴儿性别比最高,而农村则是与其他人同住为最高。
表10显示,1995年统计的出生婴儿中,有236名未与母亲同住。 进一步将他们按户口状况分解,可知,他们中有74.72 %是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性别比为114.8,而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占13.56%)和居住本地户口待定(占12.29%)的性别比则分别为146.2和141.7。 分城乡看,各类户口状况的婴儿性别比也均高于111(见表11)。
表10 1995年北京市分是否与生育母亲同住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是否与母亲同住 合计
城市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与母亲同住 1898 1045 853 122.5
867
474393
120.6
与其他同住 185
101
84 120.2
12768 59
115.3
单立门户 5128
23 121.74525 20
125.0
合计
2134 1174 960 122.3 1039
567472
120.1
是否与母亲同住 农村
合计男性女性性别比
与母亲同住 1031
571 460
124.1
与其他同住
5833 25
132.0
单立门户 6 3
3
100.0
合计
1095
607 488
124.4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表11 1995年北京市未与生育母亲同住的分调查对象状况出生孩子性别比
调查对象状况 合计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174
9381
114.8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32
1913
146.2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10 1 0.0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29
1712
141.7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 00 0 --
合计
236 129
107
120.6
调查对象状况 城市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136
7363
115.9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26
1511
136.4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10 1 0.0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95 4
125.0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 00 0 --
合计
172
9379
117.7
调查对象状况 农村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38
2018
111.1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64 2
200.0
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00 0 --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20
12 8
150.0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00 0 --
合计
64
3628
128.6
注:表中样本量小的孩次性别比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户口在本地还是不在本地,也无论是与母亲同住还是未与母亲同住,各类婴儿性别比均高于111。 其中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中,户口待定的最高,而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及与母亲同住的婴儿性别比,也并不低于其他类的性别比。
8
生育妇女申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和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中,共有申报生育的妇女1950 人(双胞胎计为两位生育妇女)和从户记录中统计的出生婴儿2134人(含8名死亡婴儿),后者比前者多184人。其中可能的原因有, 生育妇女产后死亡,婴儿和母亲户口分离、母亲不属于抽中样本点的调查对象(如上节婴儿单立户口)以及生育妇女未报告生育等。由于20—40岁女性死亡率小于3‰,比多于母亲的婴儿占出生婴儿的比例8.62%(见表12 )低一个数量级,因此第一种原因不会是主要因素,后两种则是更重要的因素。
表13显示,多于母亲的184名婴儿中,男婴为100名,女婴为84名,分别占出生男女婴的8.5%和8.8%,性别比为119。分城乡看, 城市多于母亲的婴儿分别占出生男女婴的12.0%和12.7%,性别比为113, 农村则分别为5.3%、4.9%和133。 由于总体及城市多于母亲的婴儿分别占出生男女婴的比例中,女婴略高于男婴,加上这部分婴儿,出生性别比由122.6(生育妇女报告)降至122.3(统计的出生婴儿)。
然而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仍然显著高于正常水平,考虑到统计的婴儿中也可能受女婴报告少于男婴的影响(表12显示农村多于母亲的婴儿占出生婴儿的比例不到城市的一半,就说明这种可能的存在),统计的出生性别比还有可能下降。但是前面分析指出,几乎各类生育妇女的一孩性别比均高于正常水平,说明北京真实的出生性别比仍然是偏高的。它反映了目前出生性别比上升的现象。 如果以正常出生性别比的上限107为标准,根据1995年统计的出生婴儿数,则1995年北京市总体缺少女婴占出生婴儿的6.43%;若以正常出生性别比105为准,则占出生婴儿的7.41%。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表12 1995年北京市生育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和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合
计 城
市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合计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 1950 1074 876 122.6
911 499
412
121.1
统计出生婴儿 2134 1174 960 122.3 1039 567
472
120.1
婴儿多于母亲 184
100
84 119.0
128
6860
113.3
差异比例(%)
8.6
8.5 8.8 12.3 12.0 12.7
农 村
合计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 1039575 464 123.9
统计出生婴儿 1095607 488 124.4
婴儿多于母亲56 32
24 133.3
差异比例(%)5.15.3 4.9
注:差异比例为婴儿多于母亲部分占统计婴儿的百分比,以下类同。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
再来观察1990年的情形,表13显示,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统计的出生婴儿数比生育妇女多14042人,占统计出生婴儿的6.43%, 其中男婴为6.17%,女婴为6.71%,性别比为98.9。分市、镇、县来看,镇比例最低,为3.82%,县的比例最高,为7.33%;且各类地区婴儿多于母亲占出生婴儿的比例中,均有女婴高于男婴,其中县尤为突出。加上这部分婴儿后,总的出生性别比由108.1(生育妇女报告)降至107.5(统计的出生婴儿)。考虑到统计的出生婴儿也可能少报,若少报中也有女婴多于男婴的现象,则统计的出生性别比还可能有所下降。因此当时略为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有较大部分是由于申报中女婴少于男婴产生的。
表13 1989年和1990年上半年北京市生育妇女出生婴儿性别比和统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合 计
合计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204235 106096
98139 108.1
统计出生婴儿218277 113077 105200 107.5
婴儿多于母亲 1404269817061
98.9
差异比例(%)
6.436.176.71
市
合计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 117371 60654 56717 106.9
统计出生婴儿 124895 64441 60454 106.6
婴儿多于母亲7524 3787
3737 101.3
差异比例(%) 6.02 5.88
6.18
镇
合计 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9062 46224440 104.1
统计出生婴儿9422 48024620 103.9
婴儿多于母亲 360
180 180 100.0
差异比例(%) 3.82 3.753.90
县
合计男性女性 性别比
生育妇女申报 77802 40820
36982
110
统计出生婴儿 83960 43834
40126
109
婴儿多于母亲
6158
3014314495
差异比例(%)7.33
6.887.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三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9 结论
1 90年代以来,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其中一孩性别比上升的缘故。
2 1995 年北京市各类生育妇女报告的一孩性别比几乎均高于正常水平,而且占生育妇女3/4 的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的妇女报告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及占统计出生婴儿9/10的与母亲同住的婴儿性别比都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说明即使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影响,目前北京真实的出生性别比仍然是偏高的,且选择性申报不会是统计的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的主要原因,而选择生育则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能产生的每年少约几千名女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它的计划生育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70年代中期,北京市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1989年北京市的总和生育率为1.42,位于全国最低之列,其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也属正常;1995年北京市的总和生育率降至0.86,达到相当低的水平,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上升的晚,但在低生育率的环境下,其一孩性别比开始高于正常水平(类似其他一些省份,见表1), 它表明重男轻女传统文化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选择性生育技术的流行,对于北京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上升的现象,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并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女性的专长,使“生男生女都一样”成为社会现实,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类似其他一些出生性别比仍为正常的低生育水平地区,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保持出生性别比的正常,最终使北京市的人口性别结构与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同步健康地发展。
收稿日期:1997—05
致谢:国家统计局人口司于弘文同志为本文提供了199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An Analysis of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Beijing
Using data from the 1990 fourth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1995 one percent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as well as the socio- 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sex ratio at birth in Beijing.Most probablythe principal cause of the increased sex ratio at birthin Beijing in the context of very low fertility is theselectivity of childbearing.
Gao Lin,born in 1956,is Associate Professor,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Liu Xiaolan and Xia Ping are
Statisticians, Population Division, Beijing Municipal Statistical Bureau.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1985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00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