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题的命题意图、分析与训练_地理论文

地理实验试题的命题意图、解析与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意图论文,试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实验题在高考试卷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05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的第35题,这不仅让考生措手不及,在考场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也让教师倒吸了一口冷气,大呼“有新意,是一道创新性、探究性的好题型”。随之,在2006年的各地各类的地理试卷上络绎不绝地出现了地理实验题。

一、地理实验题的命题意图

其实,地理实验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的“活动设计”中早已出现,只是没有引起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罢了。地理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高效率地展示某一地理知识、原理的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地理实验试题多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反映学生的心智水平,它具有问题情境特征、思维开放特征、实践探索特征、学生主体特征、方法教育特征和能力培养特征等。

地理实验题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性地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是否理解掌握,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实验步骤的制订是否科学等;另一方面可以隐性地考查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整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是一种思考性、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精心策划,从而找出合理的方法、途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考查。

1.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

地理实验题的考查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及教学目标为依据。强化主干知识和夯实基础,并不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活,能依据问题所创设的新情境和各种不同的信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对基础知识的联系要活,包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知识点与其所处背景或情境的联系;③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要活,即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提取所考查的知识,并能结合问题背景进行推理、分析、说明;④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活,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知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2.体现新课程理念

同时,地理实验题能够重点突出地考查需要多个单项技能共同运用的地理综合技能、需要动脑的实验设计等高级智能活动,从而可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地理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以体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达到高考选拔的功能。2005年广东地理高考卷第35题的实验题难度系数为0.08,区分度为0.21。

地理实验题要说明的对象,往往是处于宏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中的地理事物和过程,需要用模拟的方法使用一些替代的材料,设置某些类似的条件或环境,把广大的分布空间和久远的演变时间缩微、缩短在小环境、短时期内进行。因为没有具体实物的操作,这就需要考生发挥类比和想象思维、逻辑推理思维,集中于更高层次的理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用材和方法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上,真正体现充分动脑活动指挥下的动手活动,强调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地理实验题充分体现和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地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

二、地理实验题的解答技巧

1.试题赏析

(2005·广东卷·第35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思路点拨】要“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就要知道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要“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就要选择普通常见的实验材料、简洁易操作的实验步骤和清晰明了的实验现象。

因为地转偏向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在自转和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有速度,所以实验材料中就必须有一物可代表地球并能反映地球自转,如地球仪、雨伞、篮球等球体;另一物就是可代表地面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如墨汁、水滴、粉笔等可显示运动痕迹的物体。

实验结论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地转偏向力产生的现象——当观察者面向运动方向时,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这样,实验步骤中就该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在南半球的情境,二是在北半球的情境;而南北半球现象的差异就是因为在南北两极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极呈逆时针,南极呈顺时针,所以代表地球的物体就要分别做逆时针和顺时针运动。代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如墨汁,要适量地滴在球面上,为了现象清晰,最好滴在球的顶端;然后模拟地球自转,旋转球体,观察球体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情况下,墨汁在球面上运动痕迹的方向。

最后,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分别写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最好是列表(如下表);实验步骤也要分步写清楚、写完整。

实验材料排球、墨汁

①在排球顶端滴上适量的墨汁;

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旋转;

实验步骤③观察并描述墨汁运动痕迹的偏转方向;

④再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旋转;

⑤观察并描述墨汁运动痕迹的偏转方向;

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

实验结论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

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答案】(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清水等。(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2.解题思路

通过真题解析,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实验目的确定化。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个核心来进行。因此在实验设计前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所设计实验的目的,否则整个实验设计就无从谈起。这就要“认真读题审题,领会试题要求,找准实验目的。”

第二步:实验结论唯一化。实验结论是整个实验的结果,但究竟应选用何种设计方案,则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所以在把握实验目的之后,要细心地去分析实验原理。否则尽管实验设计得很完美,但若不合题意,还是不能得分。这就要“理解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定准实验结论。”

第三步:实验材料常见化。实验材料是实验设计的主体,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若给定材料,就必须充分依据所给的材料用具;若未指定材料,就要注意有何限制性的要求,如最简单的方法。其次要吃透实验结论,根据结论中涉及到的地理事物,本着简单、普通的原则,从生活中寻找既具有典型性又能够替代的材料。这就要“弄清命题意图、吃透实验结论,选准实验材料。”

第四步:实验步骤简易化。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在解答实验设计题中,对于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实验设计的步骤来体现的,试题的分值也大多集中在实验设计的步骤上。最好的实验设计思路也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步骤来体现。要合理设计好实验的步骤,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理论知识,明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明白实验原理,注意实验细节,写准实验步骤。”

值得强调的是,不管实验题材如何新奇,实验设问如何巧妙,但毕竟是试题设计的载体,其解答的原理、方法、技能落实在课本中。

3.答题流程

答题的流程一般从“实验目的”、“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四个方面依次展开。

(1)实验目的,一般题目中已给出。

(2)实验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动“脑”设计实验。关键是选准实验方法,选出简单的实验器具,注意材料的普通化。

(3)实验步骤,强调的是如何动“手”操作实验,关键是写清实验具体操作步骤,注意步骤的序号化。

(4)实验结论,就是题目中要证明的地理原理,关键是要用科学、规范、严谨、简练的地理术语。

三、地理实验题的考查训练

1.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单易行的方案,并试着测量该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要求写出实验用材、步骤、结论并作简图加以说明)

2.根据下列材料: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分析回答问题。

(1)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这个实验是。

(2)简要说明实验的步骤。

(3)胶合板的小孔应对着装热水的盆还是装冰的盆?为什么?

(4)绘制简明示图,简要说明原理, 并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3.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 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 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4.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密度流的存在。

5.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

6.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要求:简要写出方案及原理,并用简图作必要的说明。(提示:利用日影。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不同时间的太阳在地平面上的运动图”。)

参考答案:

1.(1)实验用材:①取长1m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②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刻度尺、量角器等。

(2)实验步骤:①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O点处;②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③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线;④作∠AOB的角平分线OC;⑤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午12点的太阳高度就是该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2.(1)热力环流

(2)实验步骤: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内侧,②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③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

(3)小孔应对着装冰的盆,因为装冰的盆一侧气流是下沉的,效果明显。

(4)由于热水和冰块的热力差异,引起空气受热不均,从而产生气流的环状运动。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城市风)(任答两个)

3.(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

4.(1)实验器材:水槽、泡沫板、红墨水、热水、冰块、食盐、冷水、2只烧杯

(2)实验步骤:①按照水槽的宽度裁剪一块泡沫板,并插入水槽中间,把水槽分为两部分;②在烧杯中注入冷水,并加入冰块和食盐,将其均匀混合;③在另一只烧杯中倒入热水,并滴几滴红墨水,注意其容量与冰盐水一样;④在水槽的一侧倒入烧杯中的红色热水;另一侧倒入烧杯中的冰盐水;⑤将泡沫板抽出,观察两种溶液的流动情形。

(3)实验结果:红色的热水在表层流向冰盐水一侧,冰盐水则在低层流向红色热水区。

5.(1)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一些、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2)实验步骤:①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③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某月某日某时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

“微型温室”

内的温度

“微型温室”

外的温度

(3)实验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6.(1)方案

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一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E、F;连接这两点线EF,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EF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同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北方向N,另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图解如右图示)。

(2)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等。(在我们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影子是朝正北)

(如果学生利用已知的当地经度,利用地方时正午的日影和测定南北方向,如果叙述正确酌情得分。)

标签:;  ;  

地理实验题的命题意图、分析与训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