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文化价值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缺失现状——以人教版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中国文化论文,缺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价值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1]。由此看来,文化价值指明的是一种关系,一方面要求存在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要求存在某种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主体发现并体会到客体能满足某种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与切合属性时,这样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体现。而文化价值的取向则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即主体需求与客体存在出现矛盾时所持有的一贯价值立场。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体现的就是西方的价值观、处事之道以及其他相关的意识形态。作为英语学习主体的中国学生,长期处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深蒂固的软环境中,但固然作为非母语的英语学科则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很大程度上会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较大抵触。所以学习主体也就难以在处理两种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时,保持清晰的基本价值倾向。在英语学习中,如果能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价值取向,则会改变这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局面,使得学习主体可以有效地确立英语语言的文化价值取向,凸显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一)现实性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更为了双语文化的相互传递。但是学习者若是盲目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优势和先进,一味地崇洋媚外,渴望一切西方价值观取向的理念输入,摒弃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则必将会对学习者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因此,让学习者清醒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能在交流中熟练地用英语表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学生,简单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第一步,而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与介绍母语文化才是语言习得运用的精髓。人不仅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更是文化价值取向体现多少的主要决定者、承担者。
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西方及中国文化的品鉴体验和感悟,乃是这一语言学习的要旨,而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存续和中西对照交流则是英语学习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合理性意义
英语一贯被认为是令人头疼而且难以掌握的学科。人们习惯认为是“学外语”而不是“学外文”,开展的是“外语教学”而不是“外文教学”,设置的是“外语系”而不是“外文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存在一定的认识、思维的偏差而造成。文化可以简单等同于知识吗?掌握了英语的知识就可以领悟其中的文化吗?词语上的混用反映了理念上的混沌。课程在逻辑上和实践中都被简单阐释为知识的载体,显然是偏颇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应该是同步交融的,如果能在课程设计中有效结合英语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一方面可以使得学习者在感悟文化层面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较好的兴趣,而不会产生疲劳效应。
学习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为主导的英语教材,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人才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跨文化交际的使者,固然离不开扎实的英语文化功底,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所以只有在教材中确立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保证两种文化知识产入、产出的对等,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配、平衡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缺失现状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而且也是一切文化现象、文化传统、习俗的基础。具体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强调群体意识、家庭本位,具有婉转的曲线思维以及谦虚谨慎的交际态度等等。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英语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人教版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教材,自然也就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本教材体裁多样,层次清晰,层层递进。而且其主题丰富:涉及朋友、英语世界、旅游、难忘经历、文化、体育、电影、艺术语言等,这对培养广大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具体分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内容则不容乐观。全书共计十二单元,十七篇课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课文只有三篇,分别是第五,八,九单元的阅读课文,其他单元则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价值的取向作为宗旨。这将不利于学生建构全球化视野,培养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缺失现状。
(一)过于凸显个人主义,忽视集体协作
第一,第三,第七单元以真实的西方故事强调个人的巨大力量,凸显自我可以独立生存的能力,抛弃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集体观念,弱化了群体意识。如第一单元的《荒岛余生》,强调自我与大自然的抗争,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而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归属于自然。设计这篇材料则会使得传统“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被淡化,造成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缺失。
(二)夸大英语效用,降低母语地位
第二单元重点介绍了英语的重要性,也明确提出“英语就是世界语”的概念,过分夸大了英语语言的作用,使学生极易陷入“只有学好掌握了英语才能有前途”,“学不学汉语,了解不了解传统文化都无所谓”的误区,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母语和英语的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此时,如果缺少正确的文化观和及时有效的文化引导,广大学生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文化取向,在追逐潮流中迷失方向,在一味崇拜中丧失自我。
(三)呼唤个性张扬与竞争,冲击传统的礼仪规则
第八,十一,十二单元都用具体的图片和材料展现出西方国家在体育、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这其中显露出西方强势文化的霸权,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沉浸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痴狂之中。无论是课文中介绍的美国NBA明星迈克尔·乔丹,还是摇滚之父迈克尔·杰克逊,都引领着时尚的潮流,也彰显出西方社会推崇个性张扬、自我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个人的进取心以及激烈的竞争。若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味强调激烈的竞争,个性的自由张扬,会使得传统观念所倡导的“彬彬有礼,婉婉有仪”,“以和为贵”,“共同发展”等中华礼仪的优秀品质难以体现。因此,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英美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不仅承担着国际交流的重任,更对发扬光大本民族传统礼仪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显露功利性的价值观,有悖于诚信关怀的传统观念
第六,七,九单元重点介绍了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巨大成果,展现出工业社会技术发达、科技进步的优势,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性,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这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信、关怀的社会主题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材中用切实的例子展现出西方工业文明的璀璨成果,但带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然而传统文化追求诚信关怀的价值标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际,诚实守信,相互关怀。由于此时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极易树立“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会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无尽憧憬。
总之,纵观整本教材,以西方价值观取向为主导的教材编排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缺失。针对现状,分析本质,笔者总结归纳出当前中学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缺失的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学生缺乏介绍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识。第二,中学生在真实语言交际场景中更善于表达西方文化,试图借此消除与交际对象的交际壁垒。第三,教材中国际化的时代主题歪曲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本质目的。第四,被调查者把造成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缺失的原因归咎于本土文化意识以及母语文化的缺失。
这些文化缺失现象,明显暴露出我国英语教材编写方面的弊端,即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缺失。依据这样的教材展开的教学也极易出现“语文化”的现象,即不自觉地运用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规约自己的言语行为。从掌握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如果因此失去自我文化而一味追求目的语文化,就不那么明智了。
三、如何确立英语学科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地位
(一)确立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课程标准
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重视课本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计划,因为教材中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阅,造成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缺陷。目前英语学科中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指导,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2]。如此一来,制定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标准就变得极为必要。
(二)英语教材中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英语教科书的编排要注重课本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学生都将有幸接触国外的生活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的是将来所必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其次,如今的课堂仅仅以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为目标,结果使得当今课堂的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于那些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中国事物,学生却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英语说法。学生因此要么望文生义,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自己“创造”出汉语式的英语表达;要么一筹莫展,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①,出现“不知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无奈和尴尬”[3]。只有保证教学与现实文化的吻合,才会有效提高教学,也才会有效避免一些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语言的动机和信心。
(三)教学中要体现中国文化价值的地位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本土文化价值的重要地位。教学中不能一味灌输英语国家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引导和介绍。一方面要明确意识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另一方面更要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树立本土文化的地位,最终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以及全面实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得学生在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更要侧重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使得学生树立学习语言报效祖国的坚定意志,锻炼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与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品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生命力。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壤上发展的英语学科与作为母语的汉语有巨大的差异,这并不妨碍二者的自由发展,但一定要避免二者走向相互对立、孤立发展的极端。英语学科不仅要承载自身的文化价值,更要注重结合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找寻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定位,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创新,并体现出更大的文化价值。
注释:
①“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年)提出来的。指出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出一种本国文化意识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