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州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刍议
刘山青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云南 临沧 677099)
【摘 要】 地州市高校地理位置偏远,其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又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优质稿源不足、编辑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所以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学报应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品牌栏目;并以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依托,创办特色栏目;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高校学报才能突出重围而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地州市;高校学报;困境;策略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各省地州市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陆续成立了高校,随着教师科研成果的展示需要和职称评审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各高校成立了学报编辑部,创办了学报。40年来,各地州市高校学报在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西山干那些鸡巴活的时候,我们都被扔到了几百米的地下,那种像一部机器似的劳动搞得我烦躁不安,我的内心里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整天,我们面对的,只是充满了一股硫磺气味的黑色山体,地下是这样,地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像一群蚂蚁,黑色的蚂蚁,整日翘着屁股凿掘在浸盈着冰冷潮湿空气的地下蚁穴里。我的情绪糟糕透了。我知道,你们一定也和我一样。我们去仇视一切。可表面上还得装着笑。我们只是在内心里仇视。我们甚至连为什么要生出这种仇视的原因也搞不清楚了。西山啊,狗日的西山——或者在某个开心和不开心的日子里,我们也会这样地大声吼叫几声,对面山壁黑色的回音撞击回来,萦绕在我们的耳畔,那样啊,也许我们的心里会好受一些。
新形势下,互联网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形式和内容及传播渠道发生彻底改革,受众的阅读形式和习惯也随之改变。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大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国家相应做出了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调整和决策。随着国家出版制度改革的推行,地州高校学报进入了改革深水期,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人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迫切问题。
一、地州市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
地州高校因办学地设在地州市,地理位置较重点大学偏远或特殊,成立时间不长,办学时间较短。因此,学报优质稿源不足,加之办刊经费紧缺、编辑队伍不稳定等原因,更是举步维艰。
(一)优秀稿源不足,学术水平不高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要求高校学报主要为本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服务。地州市高校学报通常只有一刊,为综合性期刊。学报的“综合性”决定了学报在展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时,栏目设置必须兼顾各个学科,因而形成栏目“大而全”“广而杂”的状况。栏目设置过多、过细,导致“栏目雷同”“千刊一面”的局面,因而没有竞争优势,不能显现学报的特色。
地州市高校由于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较为薄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立项的不多,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水平较高、创新性强的科研成果很少;受高校的科研评价、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纷纷将论文投向水平较高或核心的学术期刊,致使本校高质量的稿源流失;不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甚至是平庸凑数的论文投向本校学报,又导致校内学报出现关系稿、人情稿、领导安排稿等现象,内稿投稿把关不严。而对外稿的作者而言,其投稿要充分考虑刊物的级别和类别,并不是盲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视其写作的目的,或是评审职称,或是年度科研工作任务考核,或是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而希望发表后产生社会效应,其首选当然是核心期刊,或是具有特色栏目的期刊,而地州市高校学报通常不具有这种吸引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3MS、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3MS、BI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3MS、BI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二)学校资金紧缺,办刊经费紧张
地州市高校起初的管理体制是“省地共建共管,以地为主”,资金由地级财力负责投入。由于地级财力有限,地州市财政对学校的建设投入较少,仅仅能维持办学的基本费用,学校对学报的投入只是划拨工作人员工资和满足基本办公条件而已,经费少之又少,生存艰难。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的体制改革,地州市高校收归省管,其体制也转变为“省地共建共管,以省为主”。改制后,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但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对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及晋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软硬件等办学条件的检查。各学校为了过关和达标,竭尽全力投入经费,部分学校在此时还欠下了银行贷款,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学报经费又“雪上加霜”。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实力,将教学、科研摆在第一位,与此相关的学报编辑部归为行政部门或教辅部门,而将本来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建设上,对学报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报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三)编辑队伍不稳定,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地州市高校办学历史较短,而学报编辑部归为行政部门或教辅部门,成为了学校“第三世界”,地位较低。由于编辑工作的“深层次加工”的性质,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比其他岗位的人员要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编辑素质及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两三年的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从某个高校刚毕业就拥有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的。地州市高校编辑人员往往是在学报编辑部设立时临时抽调1-2人组成,其人员中大多不是编辑专业人才,编辑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后续在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办学报不能只是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反映本校的优势,本地的优势,不要求大求全。”[3]地州高校学报要避免“大而全”“广而杂”“栏目雷同”“千刊一面”的状态,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处的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为依托,在栏目设置上充分凸现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特点。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当地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打上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作为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的高校学报,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本地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发展与传承、研究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地州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宗旨。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研究,关注本地的社会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地方文化,开设地方文化特色栏目,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形成学报的特色,最终形成学报的优势。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促进学报特色化。新形势下,地州高校如何将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知识创新优势运用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与助推社会进步中去,使学报真正成为沟通地州高校科研教学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桥梁,是地方高校学报为把握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而必须认真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要做好此项工作,地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必须组建和培养一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保持着探知自然界和社会之谜的强烈志趣和心情,具有勇于探索的良好心理和精神状态;科研工作者不迷信前人理论,不迷信学者和专家的权威,不迷信众人之言,敢于怀疑常识,怀疑权威;热爱本职工作,愿意扎根地方教育和科研事业,对本地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有一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具有地域性的高质量的论文,学报也就有了高质量的“佳品”可以刊登,显示其特色性。
二、地州市高校学报发展的应对策略
1.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带动学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和必由之路。地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实际,制定一至二个学科或三至五个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养、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的目标,在高校里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在建设学科或专业时,重点加强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学校应积极地从重点高校吸收学科建设需要的毕业生,加强现有的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一流学科的教师团队。学科与学报的关系,就像水源与水的关系,有了影响力的学科,水到渠成,学报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稿件。
(一)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品牌栏目
地州高校学报要有突破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闭门造车”的思想,根据学报品牌栏目的定位,积极组织吸收外稿。在对待外来的优质稿件时,以优质的服务为作者着想,加快处理外稿的时间,缩短审稿的周期,优先刊登属于学报品牌栏目类的文章。这样优质的稿件就会越来越多,学报的质量就越来越高,从而提高学报的影响力,而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越高,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就越大,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高校学报是为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服务的,是开展国内、国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由此,学报既要服务校内,也要面向社会。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报告要求“希望所有学报在保持现在高校主办的格局下,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科研优势设立专题栏目 ,走专题化的发展道路。”[2]地州高校学报必须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而定位,要有创办品牌栏目的意识,确立一至二个品牌栏目,以点带面。地州高校要充分发挥本校知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的作用,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将学校在学术研究领域里处于较高的地位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成为较高地位的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找准定位,精心策划,及时在学报发表他们的学术成果,逐步形成栏目的特色和优势。
从前还有一段时间,瓜子是颇受海外学子们欢迎的怀乡零食,好几个品牌的瓜子在唐人街争奇斗艳。现在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了,不如“老干妈”女神地位牢牢不可动摇。以前的小说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嗑太多瓜子把牙缝都嗑稀了的角色,如今这样的角色应该也不多了。
(二)以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依托,创办特色栏目
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的服务周期应结合村庄实际情况,根据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有效指导期限、项目总工程量和阶段项目密度(强度)等,由业主单位(主导单位)和设计团队双方沟通协商后确定,且应签订专项服务合同或条款,并报送县级美丽乡村办备案。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数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与出版业高度融合,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查询信息的方式,数字期刊已逐步占领了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和利用(阅读)的主导地位。而地州高校与名校、重点高校相比,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学术影响力差距较大,地州学报处于“前有追兵,后有拦截”的重重围困的境地,学报要在此境遇下求生存、谋发展,地州高校就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建立长效机制,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地方经济文化科研队伍建设、学报编辑队伍和编辑综合素质建设。
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是比较晚的,因此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不多。高速公路和传统的公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管是管理模式还是养护方式都存在许多不同点。对于高速公路的路产所有者而言,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探索。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保护部门还没有树立成本意识,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的传统的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国家来统一管理的,基本上没有市场竞争,因此公路的养护部门都没有把成本这一要素放在重要位置上。
地州市高校学报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困扰问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解决好学报内向性和学术性的矛盾。具体说,就是抓住制约学报发展的主要矛盾,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学报健康发展。
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编辑通过学习、培训和科研使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成为具备编辑综合素质的人才,并在编辑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这些人通常是做出成绩后就走入领导岗位而离开编辑工作。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习和交流等提高能力的机会自然给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等一线人员,时间和经费都不可能挤给编辑人员,编辑的素质也就难以提高或提升缓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学校制度支持或重视程度不够,学报编辑部一方面留不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引不来高水平人才,没有优秀的编辑队伍,编辑部的工作实绩更不容易被认可,编辑为了找到职业认同或更好地发展,纷纷转岗或调走,编辑队伍也就不可能稳定。
(1)天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可以用“天上的生活是__________的,从‘________’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3.建立健全编辑队伍,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在信息海量、传播媒介多样化和刊物林立的“互联网+”时代,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求得发展,除了要有丰富和高质量的稿源,坚持不懈的科研队伍,还必须要有优秀的编辑队伍。说到底,高质量的学报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员素质高低是决胜的关键。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4]习总书记把人才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007 年 10 月 20 日举行的“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发言指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5],可见编辑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地州高校更是应该重视编辑队伍建设,配备完整的编辑人员,不断培养和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编辑的职责是发扬和传承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具备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默默埋头苦干和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
其次,熟练的编辑业务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地州高校学报编辑不能只坐收稿件,改一改稿件的错别字。新时代的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具备选题策划能力、组稿能力、审稿能力、编辑加工能力、规范统一、润饰提高的能力及计算机运用能力,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和运用的能力。编辑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善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编辑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把隐藏在文章中、作者尚未完全意识到的真知灼见凸显出来,能把文章中隐藏的导向性问题揪出来加以改正。
再次,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总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编辑之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相互提高、相互包容,和谐共事,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编辑部如同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品质,是民族发展的方向。要求编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对新事物、新理念要有高度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报的质量,提高学报的竞争力。
三、结语
新形势下,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作为学报编辑必须具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拓展方向,纵深研究。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学报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学报的出版方式,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掌握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话语权,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学术出版更好更快发展,助推国家实现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l.2018-12-28.
[2]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J].长沙大学学报,2003(1).
[3]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8.
[4]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7-04/8556689.shtml.2018-12-28.
[5]李淑英.高校学报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J].中国编辑,2017(1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5-0197-03
作者简介: 刘山青(1966-),男,汉族,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高校学报编辑业务。
标签:地州市论文; 高校学报论文; 困境论文; 策略论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