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54例临床疗效论文_袁艳红

湖南省新化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417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妇科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妇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08例月经不调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每组54人,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每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进一步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实验,以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采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妇科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因此,中医妇科周期疗法对于治疗月经不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妇科周期治疗;月经不调;临床疗效

在我国,中华医药行业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药的应用发展正在被人们逐渐开发,日趋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月经不调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月经不调主要指女性月经不规律,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月经经期以及月经量的异常,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2】。常见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经期延长、闭经、漰漏等病症[3]。笔者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取中医妇科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5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5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均系我站2013年1月~2014年12月妇科门诊及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54例中,龄在19~48岁,平均(25.3±10.6)岁,病程为4个月~7年,平均(24.31±0.54)个月;对照组年龄16~46岁,平均(25.4±10.5)岁,病程为6个月~7年左右,平均(25.31±0.5)个月。其中,月经量过多20例,过少23例,经期延长25例,闭经5例等。所有患者均符合妇科月经不调的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和《实用妇产科学》中的有关标准拟定(1)临床表现: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闭经,或月经量时多时少、周期先后不定等。

1.3 排除标准(1)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和妇科恶性肿瘤所致的月经不调。(2)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所致的月经不调。(3)医源性因素如宫内节育器、类固醇药物、抗凝剂等所致的月经不调。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予止血、消炎、类固醇激素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2.2 治疗组 进行中医药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标”的原则,如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症状缓解后,再审证求因治其本。中医周期疗法是将月经周期分为四期治疗:方法:(1)经后期(卵泡期):以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促卵泡发育为法,选左归饮、养精种玉汤、归芍地黄丸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0g 白芍10g 菟丝子15g 山药10g 枸杞15g等。(2)经间期(排卵期):以滋肾助阳,行气活血、促卵子排出为法,予毓麟珠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2g 白芍12g 川芎10g人参10g 白术10g 熟地15g 炙甘草10g 鹿角霜10g 巴戟天10g桃仁10g等。(3)经前期(黄体期):以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促黄体成熟为法,予二仙汤、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药用:仙茅10g淫羊藿10g 当归10g 巴戟天10g 桂枝10g 山萸肉10g 肉苁蓉10g等。(4)行经期:因势利导以通为主,治宜活血调经,予四物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2g 白芍12g 熟地15g 川芎10g 柴胡9g 香附10g 陈皮10g等。同时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适寒温,节房事等。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和《实用妇产科学》中的有关标准共同拟定。痊愈:月经周期正常,经量、经色均正常;显效:月经周期经调节后趋于正常,经量、经色与正常相似;好转:月经周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经量、经色有所改善;无效: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经色均不正常。

3.2统计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疾病方面,除所用治疗方法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对2组实验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时间等方面均为定量资料,可通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进行理性评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痊愈15例,显效19例,好转16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5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月经周期是一种周期性反应,与人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月经不调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长时间的月经不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西医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类固醇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稳定,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的理论明确了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及其环节,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中医学理论认为“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肾又为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故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依据中医月经产生的机制及生殖与“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协调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卵巢周期性变化对子宫的周期性影响,分别于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行经期采取阶段性、周期性、序贯用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实质是调补肾阴肾阳,肾之阴阳气血协调平衡以促进月经四期的正常转化。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助阳补肾药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仙茅、淫羊藿能增加大白鼠垂体、卵巢、子宫重量,可促进黄体功能,能提高初老或去势大鼠E2、FSH、LH水平。于排卵期、排卵前加入活血化瘀药,可增加卵巢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能增加子宫静脉血中的前列腺素,使卵巢周围平滑肌收缩,促使发育成熟的卵泡排卵。因此,中药周期疗法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是多成分、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本例,通过对108例确诊的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实验对比,分别采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和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发现,中医周期疗法可有效治疗月经不调,明显改善疾病症状,综上所述,中医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效果较好。因此,中医周期疗法对于治疗月经不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惜阴 实用妇产科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11-821.

[2]宋鸿钊,高辉洁,王大琬。实用中西医妇产科[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0,166-170.

[3]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9-127.

论文作者:袁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中医妇科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54例临床疗效论文_袁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