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工程长效机制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家论文,长效机制论文,民生论文,书屋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8)04-0248-04
一、文化民生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契合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民生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还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化的层面。文化是民生之魂。
所谓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民生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跨越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1]。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建在行政村上的公用文化场所,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2]。到目前为止,各地已投入数亿资金,建成农家书屋(包括农村书库、新农村书屋、益民书屋、社区书屋)6万多个,惠及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深受农民、农民工以及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在“民生”成为“第一要务”的今天,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繁荣“文化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维护农民的文化民生诉求。
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工程对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内容。把握“四大服务原则”,是文化民生建设的重点。一是把握公益性原则;二是把握均等性原则;三是把握便民性原则;四是把握基本性原则,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正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一些社会力量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建设,捐建农家书屋。
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作为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孵化器,出版界先行,社会各界和志愿者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甘肃、北京、江苏等起步较早,相关省区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需要认真关注和研究。
二、兄弟省区农家书屋长效机制模式探研与经验借鉴
农村文化是指存在于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技术(物质)—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3]。
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农家书屋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农家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所必然。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在欠发达地区创办农家书屋,必须服务于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要结合贫困地区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以普及农村生产适用科技小册子为主,同时配合有政治、文化、法律等小册子和各种实用科技报刊。让那些稍具文化的农民都能从这里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找到与他们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实用技术和致富门路。
如何做到“书屋”不倒、不散非常重要,关键是要有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政府主导投入机制;二是建立自我发展机制;三是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四是健全管理机制。以“政府前期投入启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自我服务管理,市场运作推动发展”为基本思路,建立长效机制。各地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北京的“读书益民工程”及“星级书屋评选标准”,“益民书屋”建设的原则是:贴近性、实用性、多样性、互动性。贴近性,即贴近农民、关注基层;实用性,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多样性,即丰富多彩、各取所需;互动性,即沟通反馈、解决问题[4]。江苏的品牌标识形象设计,河南的农家书屋分为经济型、标准型、示范型,有六种标准等。本文选取四川、贵州、甘肃等三省,其在建设起步上不相上下,特点鲜明,模式中反映出的问题值得重视和借鉴。
(一)从解决机制问题入手,确立“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四川“苏稽模式”
四川乐山市引入全市最大的民营发行企业智慧图书有限公司,在苏稽镇创建了四川省第一家农村书社,书屋建在乡镇的规范名称为“农村书社”,在村的规范名称为“农家书屋”。“公益性起步”,是指建设“农村书社”的初衷在于解决农民“买书难、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推动,建设初期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投入。“经营性发展”,是指书社在做好公共阅读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售、租、借”相结合的路子,在新闻出版部门指导下开展出版物销售、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健康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等多种经营,以“公益+市场”的运行模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增强后续发展能力,保持长效运转。
在实施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建设中,按照“公益性建设、市场化运作、经营化发展”的模式,在苏稽镇农村书社的辐射带动下,直接捐赠图书支持兄弟镇书社、书屋发展,还通过签订多方协议,与各书社、书屋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包括书籍配送、流转,管理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
四川省在建设过程中,着重把握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农村书社”建设初期由政府扶持,长远发展应确立起市场主体地位,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把公益性和经营性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既接受“输血”又能自我“造血”,立足基层、扎根乡土服务新农村的新型载体。二是衔接畅通书社出版物的供需渠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三农”读物需求信息评价反馈机制、出版选题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发行配送机制,妥善协调供需矛盾。三是构建多种形式并举的建设发展格局。降低准入“门槛”,不搞固定“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着力形成多元发展格局。在四川省规划的第一批试点书社中,依托民营和个体的数量占50%以上。四是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制订绩效考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对考评不合格的书社予以注销,不搞终身制,着力推动书社向“运营绩效显著、两个效益俱佳”的目标看齐。五是注重实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为“农村书社”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试点农村书社、农家书屋的推进下,当地农民掀起了学习法律、科技、教育类知识的热潮。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出农村书社试点建设的四种模式:一是与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模式。四是乡村集体经济支撑模式[5]。四川省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正筹备将各地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的先进经验和优秀读书心得编辑出版,供各地借鉴学习,以指导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
(二)甘肃“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我管理”模式
2005年底,甘肃省率先建起全国最早的15个农家书屋。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目标日前已完成两次修订,将“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成农家书屋的数量,由两年前提出的1000个增加至1万个。到“十一五”期末,农家书屋将覆盖到全省2/3的行政村。2008年1月20日至2月25日我们对甘肃省农家书屋进行了6地市22个村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点带面,总结规律的做法,在设计问卷时专门找当地的基层领导、农村居民进行了交流,力求做到不脱离实际。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历时1个多月,采取发放问卷和个别交流的方法,力求获取的资料翔实、充分。(在分析问卷数据的过程中,调查组成员使用了国际先进的统计软件SPSS作为分析工具,力求使分析结果达到准确。)
在6地市22个村共发放问卷200份,均全部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0.5%,计161份。关于问卷问题设计,主要有8个方面。接受问卷调查的有女性48人,男性112人。设计8个方面问题分别有:调查对象年龄、从事的劳动行业、家庭年收入、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喜欢阅读的内容、你们村有农家书屋吗、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是否满意。25岁以下的占30%,25-40岁占42%,小学文化以下占21%,初中占34%,高中占40.4%,大专以上学历占5.6%;从事的劳动行业前三位为种植业(44.7%)、其他劳动(指农村商业零售、打工等18.6%)、养殖业(16.15%)。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位居后面。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上占39.75%,4000-5000元占24.2%,2000-3000元占13.7%;从表1看出,近40%的农民还是依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在农家书屋借阅书刊占16.2%,值得关注的是有6.5%的打工族依靠上网等获得知识信息。
农家书屋与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和文化需求结合得越好,就越有特色,也越有用。如北京延庆县针对农村出版物市场的特点,出版社应该调节出版物的结构,增加“三农”出版物比重,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出版社要从农村社会现实出发,从农民实际情况出发,让文化真正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各类优秀出版物,着力解决农民看书难,特别是看想看的书难的问题[6]。通过调研农民喜欢阅读的内容,依次有农业科技类24.6%,文学艺术类16.4%,生活娱乐类15%,健康保健类14.9%,政策法律类14%,政治生活类11.2%,少年儿童类4%;农家书屋工程是推动图书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动力之一。该问题为多选,故而合计答案数为329,也是一个侧面反映农民阅读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的农家书屋管理设计是:农家书屋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村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只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不直接参与管理。
一般情况下,农家书屋绝大多数都建在村委会,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文化协管员兼职,而村干部一般都不坐班,村民想借书也就碰运气;有的农家书屋设在农村的“文化大院”个人家里,由于开办农家书屋是一种义务劳动,没有报酬,长此以往,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给农民借阅图书带来诸多不便。尽管如此,农家书屋的自主管理势在必行,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农家书屋的检查、督促,并通过建立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农民管好农家书屋,使农家书屋发挥其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主导作用。
(三)贵州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管理模式
贵州是全国最早进行农家书屋建设试点的省份之一。从2005年底到2007年底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320个。除由省新闻出版局主抓的10个试点外,2007年,按照贵州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陆续开始了农家书屋工程示范点建设。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口分布、文化底蕴等不同,农家书屋的“建、管、用”模式、方法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坚持走“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管理路子。为确保农家书屋试点效果,省、市、县各级新闻出版局制定了各级职责,明确了镇(乡)、村的责任,并建立逐级考核制度。贵阳市、遵义县分别集中对书屋管理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目前,10个试点单位主要有6种主导型管理模式[7]:一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民较为富裕的,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聘任人员担任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结构基础较好,由蔬菜、花卉协会支撑的协会主导型模式;三是由镇图书馆具体协调带动书屋管理型模式;四是由村级共青团、妇联组织扶持管理的社团扶持管理型模式;五是由农民自我管理的农民自主型管理模式;六是由乡村志愿者无偿管理的志愿者管理型模式。
三、“有屋没书”和“有书无人”的困境与完善机制对策
一是认识问题。部分地区仍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害怕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二是协调问题。一些地区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和推诿,导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展缓慢。三是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尚未完全解决,一些地方还在等待观望。四是质量问题。一些地区急于求成,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没有达到最低标准。五是发展问题。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建不重管,忽视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六是服务问题。一些地区服务手段单一,缺乏主动意识,农家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解决。首先是“有屋没书”。四川要求农村的每一个村都要建“读书室”,这是由政府推动的,但有的村有屋却没有书。其次“有书无人”。有经济条件好的村,有屋又有书,但看书的人很少,因为有文化的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书成了摆设,屋成了老年打牌的场所,达不到原来的初衷。第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器物层面,或娱乐文化,要达到中央提出的培养一批懂文化、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还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了现实需要。迄今为止,阅读仍然是接受文化洗礼的最有效方式,但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条件接触到图书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发展这一事业的主要责任主体是政府。[8]农家书屋工程包括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建设好是前提,管理好是关键,维护好是重点,使用好是目的。特别要抓好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巩固建设成果,在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保证书屋焕发生机,持续发展。
第一,重点解决图书短缺问题。应在农村图书销售体制、服务模式、图书针对性等方面满足农民的要求。要通过组建农村书报产业集团,寻求各种图书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把农民喜爱的图书送去。通过读书活动,把农民朴素的热爱科学、求知若渴的精神挖掘、调动起来。使农民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比较,超越现有的视域,结合火热的实践活动解构封闭的体系,使学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路径的重要入口,促进目前已经昭示出来的农民学习兴趣汇合的高潮的到来,使广大农民朋友注重生活情趣、培育高尚人格的要求,通过读书学习得到充分的满足。
第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家书屋工程成为落实“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必须解决自我发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该确立农家书屋的主体地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的经营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从依赖政府型向经济自主型转变。这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和亟待重视并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建立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务[9]
第三,要加强书屋管理员人才队伍建设。因为没有一支懂图书、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书屋的建设管理也会出问题。要建设一支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书屋管理员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培训和管理,使他们成为农家书屋工程的骨干力量[10]。图情界广泛开展志愿者“与实践对接”活动。志愿者可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更积极反映出县级图书馆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图情学会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将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图情学会可组织专家与志愿者交流沟通,了解实际、发现特色、探寻规律、预测趋势、指导行动,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11]。志愿者进村为农家书屋管理员讲授图书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图书分类、加工、借阅、保管等知识,可以增强农家书屋工作人员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
第四,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文化低保”、“文化福利”与“文化扶贫”相结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地区群众、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生存”条件、文化消费水平、文化需求状况和文化服务现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科学规划和制定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尽可能地在文化消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门类与数量等方面作出最低标准的规定。引导各地、各单位、各社区切实兴办“文化福利”。推动城乡之间、相对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扶贫”。在服务效能上,坚持让群众享受文化消费与参与文化建设相结合[12]。
透过农家书屋的有关问题,提示我们需要创新发展观念,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关注文化民生,倡导和谐理念。具体来说,要创新发展模式,以文化惠农为重点,全面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切实加大政府文化投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其基本文化权利,切实解决“文化乐民”,最终促进“三农”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