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方药在情志失调时所致呕吐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古医方药在情志失调时所致呕吐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张光明

太和县人民医院安徽阜阳236600

【摘要】

目的:观察和学习祖国中医中药,对因情志失调时所致呕吐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和临床方药的运用。方法: 情志失调所致的呕吐是以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而致的呕吐,因情志的不遂,肝郁抑脾,六郁伤脾,情志佛逆,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去了下行为顺的原则;其治当疏肝理气郁,和胃降逆止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以及解郁化痰,利气宽中,疏肝降逆止呕等治疗方法。结论:通过临床中医中药的临床灵活运用,合理用药,对那些临床较为疑难泄泻病症,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长,发掘未能发现祖国伟大医学宝库,使它能为人类造福,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关键词】中医中药; 辩证分型; 呕吐;临床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3801

情志失调所致的临床以呕吐而出现的病症,也是脾胃病证的一部分,是因肝气犯胃使胃气上逆而出现的呕吐为临床表现的病证,肝在五行属木,情喜条达而恶抑郁,时有不悦则诸证具起,呕吐一证,临床虽与胃气不降,实与其他脏腑息息相关,因于肝逆犯胃者,在《灵枢·经脉篇》以为足厥阴肝所生病者,可见“胸满呕逆”之症,因于肝火犯胃,胆附于肝,故《灵枢·四时气篇》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溢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肝火以及肝郁之邪,肝郁之邪横逆中焦,伤及脾胃而致本病的发生,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呕吐》篇中将呕吐分为产两大类,这两种分类方法,开辟了我们治疗因肝郁犯胃而致呕吐的先河,他说:“呕吐一证,当辨虚实,”虚实可辨,提刚挈领地为我们临床指明了治疗方向[1]。情志失调,早在《丹溪心法·六郁》中就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淮北平源的肝火(易怒易激动)可随情志的波动,失其常度,所以临床上看,郁怒伤肝,肝火条达,气失疏泄,日久化火,伤及中焦脾胃。正如《灵枢·口问》篇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余现学习和讨论的是情志失调,症因肝气郁结,今郁化火等所引起的胃失和降,气逆而呕吐,进行辨证论治和临研究[1]。

1情志失调所致呕吐的临床关系

情志失调所致的呕吐就是以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而致呕吐证发作,肝脾(胃)的五行属性是相克的,也就是木胜(亢)克土,因此情志的不遂,肝郁抑脾,六郁伤脾,饮纳失常,情志佛逆,木郁不达,肝气横逆犯胃。以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去了下行为顺的原则,随情志变化,短时间上逆,此时加之胃气不和,两者相交争,而致上逆而作呕吐。正如前祖张景岳所说:“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至于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的呕吐,在《景岳全书·呕吐》篇中提出因情志失调而致呕吐的临床表现和记载,临床上的肝气郁结,主要是因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的证侯,肝火上炎证,史书早有这样的记载,“木日曲直,曲直作酸,火归炎上,炎上作苦,”也就是在提示我们,对那些临床有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路燥易怒,胸胁不适,气逆于上而发生的以呕吐为主证的病症[1~2]。总之情志失调所致的呕吐,其临床主要关系余总结如下,肝气,肝郁以及肝火,其结果均克于脾胃,从而致肝气犯胃后所出现的以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痛,烦闷不舒,病变的发生常随情志变化而发生,常随精神剌激则使呕吐吞酸症状更甚,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等症状,充分说明了情志失调是导致呕吐病证的发生关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临床症治与方药运用

临床症治与方药运用(1)情志失调症因肝气郁结所致的因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者,又有胸胀痛,脘闷暖气,或脘用药内呆,气逆于上而致的呕吐治当疏肝理气郁,和胃降逆止呕的治疗原则,方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六方中的柴胡疏肝散合《丹溪心法》卷三方中的越菊丸加减治疗。处方:柴胡、川芎、枳壳、陈皮、芍药、香附、苍术、神曲、炒栀子,水煎服。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川芎、芍药活血化瘀而止痛,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临床胁肋不适,脘腹胀闷者,方中加郁金,青皮以助解郁之功,上方因郁而致呕,又因有五郁为病,方中合越菊丸为汤剂加入,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郁解则呕自止。临床治疗因郁而情志失调所致的呕吐,理法方药都应顺应于自然,自然是指所出现的兼证,方药随五郁之法而正确的辨证论治[1~2]。(2)情志失调病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所致的呕吐,常半有情急燥易怒,胸闷肋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以及头痛目赤,每有情志失调,肝火犯胃,胃气以下行为顺的归路不能发挥其本有功能,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肝郁化火,促使胆汁不随常道,胆汁逆于上行则呕吐苦绿水,此时的舌苔多以质红,苔黄,脉弦数而出现。中医理论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而定论,临床的治疗理当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止呕吐法治之。方用《审视瑶函》卷五方的加味逍遥饮合《丹溪心法》卷一方中的左金丸治之。加味逍遥饮与丹枝逍遥散方药物仅仅一位茯神和茯苓之差,而加味逍遥饮主治怒气伤肝,脾虚血少气证,症因怒气伤肝,肝气犯胃而至肝火上炎的一系列刚燥之症,配合左金丸,补冲了前方疏肝解郁清热之后的泻肝和胃。处方:丹皮、栀子、茯神、生白术、当归、柴胡、白芍、甘草,水煎服。症见有口苦、苔黄、大便秘结者方中可用大黄,龙胆草以清肝和胃泻火通便,此方正验证了邪在肝胆逆在的前贤理论[1~2]。(3)情志失调,气滞痰郁肝气犯胃所致的呕吐,进行临床辨证论治,情志失调致气滞痰郁,临床可见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情志失调致肝气犯胃,可见,嗳腐吞酸呕吐频作,以及胸胁不适,心胸满闷,每遇情绪不悦或精神等方面的因素而出现的以呕吐症状为主的临床病症,中医理论指导我们治疗当以解郁化痰,利气宽中和胃,疏肝降逆止呕三大治疗法宝,方用《金匮要略》方中的半夏厚朴汤合《伤寒论》方中的四逆散加减治疗。情志失调,气滞痰郁所致的呕吐,首当选用半夏厚朴汤,继而气郁化热,本方就要选用四逆散合左金丸了,半夏厚朴汤是行气开郁,务须降逆,化痰止呕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痰气郁结,咽中如有异物,咯吐不出,咽之不下的方药,后人对呕吐并以痰湿所引导起,便成为其根本之方,方中的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在姜汁的炮制后,和胃止呕之功辈增,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同为君药,苏叶助半夏、厚朴以宽胸畅中,宣通郁气,茯苓助半夏化痰,同为医药,诸方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辛开苦降,化痰降逆,则呕自止。如有气郁化热,烦闷不舒,吐吞泛酸,可用四逆散合左金丸疏肝理气,清热止呕,此时大便有干结也可用大黄,大黄在大便秘结中,在阳阴腑证中,就是一种参的作用,难以比拟的火参,但只可中病即止,切勿用量而过,经云“亢则害”,即说明了此中的道理,大黄是治疗腑气不通,而大黄就是以通为用,去而不留邪之妙用。火郁伤阴,口干胃有灼热,方中加沙参、石斛、麦冬以养胃阴,临床病症变化多端,若属胃气虚弱,又常因情志的剌激,每有精神紧张而发生呕吐的,临床可用旋复代赭石汤以补虚降逆,和胃止呕。至于呕吐苦绿水,实及胆热上逆方用左金丸,以治疗肝郁火热(旺)所表现的胃之热证,方中的黄连重用,意在泻心(胃)中之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少佐吴茱萸,即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也制约了黄连的苦寒之性,二药合用,也起到了一寒一热,辛开苦降,药虽相反而效相成的治疗原则[1~2]。

3讨论

本文学习和讨论的是症因情志失调而致呕吐的疾病,情志失调临床可从各个方面论治,首先讨论症因肝气郁结,又因情志而诱发的呕吐,肝气郁结证,临床以精神抑郁,肝失条达,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而疏泄,失其柔顺畅达之情,痰食之气循经上行,故见腹胀胸闷,肝气因气郁而犯胃,致使胃失和降,故脘闷嗳气,纳呆而又呕吐的病症发生。临床症因素有肝火上炎,所致的以气郁化火而引起的以火性上炎,循肝脉上行,不但横逆克胃,也可导滞火日炎上,炎上作苦的病证发生,木胜克土,即肝气犯胃,胃气不能正常以下行为顺,胃部的热灼与情志刺激,因此在火热之邪伤及中焦而出现因情失调致患者呕吐病症的发生。此外情志失所致的呕吐,是以肝气犯胃,气滞痰郁所致的呕吐,其关健的治疗方法,是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及利气化痰并举,呕吐一证,虽系胃气不降,实与其他脏腑息息相关,因肝气逆犯胃者,《灵枢·经脉篇》以为足厥阴肝所生病者,可见“胸满呕逆”之证,因胆火犯胃者《灵枢·四时气篇》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总之肝郁乘脾,脾(胃)不健,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聚湿生痰,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及气郁化热等症状所致本病的发生。呕吐可能胃气受损,谷不得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应及时治疗,并审因论治,无论是用任何方法治疗,都应考虑到合和胃降逆的药物配合使用,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199203

[2]沈昌明,陈爱红,张光明.等.主编·现代临床内科(中医内科篇)[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408490

论文作者:张光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中药》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古医方药在情志失调时所致呕吐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