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深[1]2001年在《西部民办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这一现代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教育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期待西部教育的振兴中,西部人在面对如何促进西部教育体制改革这一项紧迫而重要课题时,应当考虑已经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显示出重要而深远意义的民办教育在西部的发展。 民办教育在西部地区有其发展的客观必要性:1、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需要。随着西部计划经济的衰退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一方面使得西部政府办教育、管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体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迫切呼唤新的教育结构出现,以打破政府垄断办学的单一局面。而西部民办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必将成为西部教育在体制改革中的新生力量,加快西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力度,利于西部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2、是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西部教育资源的需要。“穷国办大教育”追求的是效益,最忌讳的是浪费。西部有限教育资源浪费流失的客观存在,要求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使国办教育强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意识、增强效益观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使有限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开发与利用。3、是加强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的需要。西部急需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拮据的西部地方财力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使得西部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促使投资渠道多元化,以弥补西部教育投入的不足。4、是引进教育竞争机制,提高西部教育质量的需要。竞争出质量、竞争出特色,欲唤起西部教育的生机,西部唯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强化教育竞争机制,促使国、民办教育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提高西部教育供给的质量与水平。 民办教育在西部地区有其发展的可能性:1、教育投资热点的形成与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以及西部近年来自身经济的发展,为西部民办教育奠定了发展的经济基础;2、西部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导致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与西部国办教育在量上、质上供给短缺之间不断激化的矛盾,为西部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教育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西部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 当然,欲使西部民办教育“迈出更大的步伐”,西部地区必须在“大开发”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教育先行、“国办民办共同发展”以及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根据西部自身独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颇具优惠性的扶持政策体系;规范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等等,营造一个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让民办教育在西部地区能迅速发展起来。
吴华, 周谷平, 陈健[2]2010年在《西部地区民办教育发展及其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在西部教育发展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推动西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民间资金投资西部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下降,西部民办教育面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政策环境不稳定、市场空间缩小、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严重束缚西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消除由此产生的体制性障碍是鼓励民间资金投资西部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办教育在西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采取更加积极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投资西部教育事业,为发展西部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刘小华[3]2014年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叁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叁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叁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佚名[4]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指出[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阙明坤, 公彦霏, 孙俊华[5]2018年在《我国民办教育区域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之间民办教育发展差异仍然较大,但东、中、西部地区在民办教育在校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占比方面已无显着差异。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5年民办教育在校生占比为因变量,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14岁以下人口占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民办学校的投入、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办教育政策法规健全度等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民办学校的投入和民营经济占比显着影响民办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民办教育发展规模有一定影响。我国民办教育区域发展模式已经从经济主导模式转向经济与政策共同主导模式。
何颖[6]2013年在《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办高校图书馆同公办高校图书馆一样是高校办学叁大支柱之一。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民办高校图书馆也是一种类型图书馆,对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陕西省民办高校图书馆随着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壮大,作为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典型,陕西省民办高校图书馆辐射并带动西部其他省份的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本文选取陕西省民办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试图探索出适合西部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本文立足陕西省内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从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如何促进陕西民办高校图书馆走出困境,办出特色,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改革设想与理性思考。目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整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且整体水平较差。根据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适合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应拓宽思路多元办馆,走合作办馆的道路。首先可以采取“总分馆”模式建设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发达地区“中心图书馆”模式也可以积极参与地方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尝试与不同类型各种图书馆合作来建设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要利用为先,不唯数量。数字资源建设以实用为主,同时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改善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缺乏的状态。在图书馆管理方面,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聘请公办院校图书馆退休老馆长担任管理岗位可以规范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章程和业务流程。同时一方面要保障馆员的基本利益和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广大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活力。
张玉刚[7]2011年在《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人才培养要实现从“量”向“质”的飞跃,即合理的人才结构比数量的简单增长意义更大。过去的叁十年,中国各类人才的培养无一例外地依靠学术型高等教育,有限的职业型人才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今,我们需要更多的职业型人才来满足日益改变的人才需求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而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转变社会传统观念,区分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型高等教育,倡导职业型高等教育持续性发展;提出要建立“二元”高等教育体制,即学术型高等教育与职业型高等教育并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厘清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现实依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明确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支持其发展的分类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汲水”功能,更好地使用教育资源,最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它适用并发展着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创造出、生产出消费。具体而言,职业型高等教育的生产赋予了职业型教育消费的内涵、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并创造出职业型教育的消费者。其次,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验证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即人力资本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投资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第叁,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均表现出从抽象的学术知识向一般的应用知识过渡的特点,科学是基础,解决基本问题。技术包含科学的成分,突出应用性。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社会直接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高速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经济增长的知识和技术附加值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意义上看,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需要并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了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并最终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于解决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不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缓解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元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建立“二元”并存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第叁,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是更新社会观念的前提。对转变当代极度膨胀的学历主义、文凭主义和“高消费”的用人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叁个创新点:第一,厘定了职业型高等教育的概念,建立了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并列的职业型高等教育体系,阐述了职业型高等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对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作出内涵式的规定,特别是建立职业技术学位的做法有可操作性。第二,强调职业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倡以“厚基础,宽口径,学理论,重实践”的标准,培养职业型人才,从而改变职业型教育只能培养“人材”而不能培养出“人才”的现状。第叁,针对职业教育学院和职业型大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要突出财政政策的主导地位,直接资金支持与间接调控手段并用,协调好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作用,分层次、区别化的实施,不能单纯地依靠财政拨款,更要通过财政体制的理顺、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捐赠收入的增加、产学研一体化、调动民间资本、推行“校董制”等市场经济手段,探索财政支持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分析得出,职业型高等教育不是依附于学术型高等教育体系内的,两者应该是并列共生关系,职业型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内涵规定,区别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型和学术型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术型大学有助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型大学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缺少学术型,就不可能有科学、思想和文化的繁荣,不可能有人类历史的进步,职业型教育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缺少职业型,知识的普及和运用则无从谈起。学术型教育是“源”,职业型教育是“流”,两者互为对方的发展条件。既然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教育是辨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就可以实现等值和沟通。职业技术学位的建立是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具有建立并获得充足发展的条件,应当改变学术学位“一统天下”的局面。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能给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带来预期收益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较大收益。为此,应由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教育成本。职业型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软实力,有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职业型高等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并最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同时,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基础和制约作用。从最终的落脚点——财政政策的实践看,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不仅要集中说明财政应该担负的责任,更应从价值判断和社会政策的角度给予职业型高等教育以必要的地位。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同,财政政策的主导地位不变,有些政策是普遍适用的,有些是分层次、区别化的。财政支持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切从头开始,而是以现有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入手,从而促进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财政支持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不能走“财政包打天下”之路,国家、企业、个人根据受益程度按比例承担费用,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主导作用,突出企业资金的主体地位,调动好个人出资的积极性。
张建忠[8]2016年在《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进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应运而生,由于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也需要公共财政的扶持。如何有效的对民办高校进行政府财政扶持,这是本论文重点分析与阐释的地方。针对社会上对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质疑,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分析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扶持的理论根据,并从法律角度、公益角度和经济角度分析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必要性。而且,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面临着种种困境:观念陈旧、政策缺失、扶持不力、扶持方式单一和监管困难。在分析当前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上海市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探索,例如建立民办教育政府专项扶持机制、探索实施分类管理改革新方式等,为解决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走出当前困境指明方向。同时,笔者通过对上海市两所民办高校的个案研究,分析政府对这两所民办高校的财政扶持情况,以及政府财政扶持取得的成效,指出政府财政扶持资金在这两所高校投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和创新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提供现实依据。综上所述,通过对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上海市两所民办高校的个案研究,笔者对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提出五条建议:创新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机制,完善相关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民办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制度,探索民办高校管理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方式,明确政府财政扶持方向;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规范民办高校财务;丰富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明确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责任。
余雅娉[9]2016年在《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既古老又年轻,最早的民办高等教育的雏形始于春秋时期的“私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民办高等教育,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经历着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政府在扶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但是,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政策都只是散落在其他教育政策里,没有形成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制度体系,且现行政策在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合理回报、政府资助、分类管理等的确定上仍然模糊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多是地方管制,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地方结合本省市的实际做出具体的条例和指导意见,以鼓励和规范当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省市级地方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协调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对政府管辖职权的界定,成为现今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地方扶持政策得以突破的关键。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进行剖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涉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就该选题几个相关概念和政府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状况分析,主要从中央对其扶持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辅之以四川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个案分析,并将其与陕西省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为四川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发展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为本文解决对策的建议,在分析了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有关问题的思考上,提出地方政府在扶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上的对策。具体而言,主要从教育公共产品理论出发,分析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竞争的现状,运用教育公平的概念、成本分担的理论,阐述了政府在营造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的必要性。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制定方面,本文主要从中央和地方的角度来研究,中央采用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民办高等教育自建立以来,政府对其政策扶持的变化轨迹,确定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走向。在地方政策上,本文主要就四川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政府现行政策为个案研究,以同为西部省份发展水平却相差甚大的陕西省比较,分析地方政府的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寻找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制定建议,有助于完善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其健康发展。
何清[10]2002年在《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国民的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空前旺盛,各地普遍出现高中热;其二是随着义务教育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与高中教育学龄人口高峰的到来,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其叁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对普通高中的发展形成了拉动效应,客观上也要求普通高中教育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其四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中教育已基本普及并开始出现义务化倾向。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中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无论从国内形势来看,还是国外现实来看,我们都必须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但是,就我国国情而言,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足额的教育资金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拓宽办学的思路,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教育资源来发展民办教育。同时,民办普通高中教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各地在引导、规范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时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对其进行统一的指导。因而,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制定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战略,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是完全有必要且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认为,发展战略是对特定事物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及根本性的措施。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指导性等特征,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未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效率。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战略,是对民办普通高中这一特定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性措施。它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思想指导,以社会实践为现实依据。从理论方面来说,叁个面向教育理论、预测科学、系统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直接地提供了思想基础。叁个面向教育理论的提出,突破了国人教育思想狭隘的局限性,为人们接受民办教育这样的新生事物提供了可能。预测科学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未来,把握民办教育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系统论则要求民办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以及教育体系本身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而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则无疑是一次教育思想大解放,使人们的教育投资观念得以确立。从实践方面来看,国家教育观的变化,对待私学由禁止到允许、鼓励其发展的态度转变,是民办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加入WTO、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则肯定是民办教育得以发展的巨大拉动力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我国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望子成龙的心理,则无疑是民办教育得以发展的又一深层次原因。 正是基于以上对民办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认识,本文对我国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设想,其主要内容如下:其一是要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体制。高中教育服务的大众属性以及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广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特征,使其在高中教育服务中负有主要责任。其二是民办普通高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本文认为,民办普通高中教育的多元投资主体包括公民个人、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与社会组织混合形成的联合投资主体,各投资主体均有其优缺点,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适当的管理协调机制,鼓励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其叁是要注意民办普通高中教育在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注意通过民办教育的形式,消除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为此,本文提出了民办普通高中教育在东西部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模式。其四是要建立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东部地区由于发展民办教育节省的教育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最后是民办普通高中的实现形式。民办普通高中有国有民办、民有民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叁种基本形式,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加入WTO后将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的一种日益重要的民办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 西部民办教育发展研究[D]. 张海深.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西部地区民办教育发展及其对策建议[J]. 吴华, 周谷平, 陈健. 教育发展研究. 2010
[3].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5]. 我国民办教育区域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阙明坤, 公彦霏, 孙俊华. 复旦教育论坛. 2018
[6].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何颖. 西北大学. 2013
[7]. 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研究[D]. 张玉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8]. 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研究[D]. 张建忠.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9]. 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的研究[D]. 余雅娉.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10]. 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D]. 何清. 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民办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论文; 民办高校论文; 大学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