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文化品位

论大学的文化品位

汪向红[1]2002年在《论大学的文化品位》文中指出大学文化品位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实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改革原有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还要求把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重视和建设。文化素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的形成靠的是修养功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和环境的陶冶。大学的文化品位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获得最大的教育成果。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文化品位大学的文化积淀、传统做个案分析,其次揭示大学文化品位的内涵、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大学文化品位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是对大学文化本质的进一步“描述”。其中,结构分析是对大学文化品位的“内描述”即描述它的内部构成方式:功能分析是对大学文化品位的“外描述”,即描述它作用于环境的能力。两者都是对大学文化品位本质研究的具体化。最后论述大学文化品位的提升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启示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本论文的结构就是根据以上内容分为相应的叁个部分。文章最后认为:大学的文化品位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大学,要获得长足的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也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品位,这是—个大学的特色和灵魂。

胡港云[2]2015年在《大学文化自觉及其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魂”,是一所大学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的根本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而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理性的文化思考,也是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境界,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意涵丰富的文化理论。因此,从文化自觉的维度反思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大学应对挑战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视角,也是大学文化建设追求的理想境界。当前,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转型、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挑战,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价值取向功利化、文化主体意识不强、治理偏行政化等文化自觉不足的问题。在深入分析了大学文化自觉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大学文化自觉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觉行为是提升大学文化自觉的关键因素。文化自觉的本质在于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主体的自觉即人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自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大学人是大学文化自觉最直接的主体,主体的自觉行为是大学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大学人所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冲突交锋、相异相生的文化格局,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人,坚守主流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注重文化素养,提升大学领导、教师、大学生和管理者的文化自觉,才能整体提升大学文化自觉。重塑精神是提升大学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主心骨,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融、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齐驱、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并重的丰富内涵。重塑大学精神,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大学精神重塑的具体策略,即明确大学精神的定位,守望大学精神的传统,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完善制度是提升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保障。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转化为大学行为,形成环境氛围的长效机制,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其本身的形成、创新及执行就是一种文化过程。完善制度要求厘清大学制度的内涵与特性,追溯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回顾我国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获取现代大学制度的国际借鉴。以现代大学理念指导建设大学章程,以大学主体性为根本建立大学自治制度,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实施教授治学制度,以大学师生为核心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创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自觉路径。优化环境是提升大学文化自觉的基础条件。大学文化建设既要靠大学内部良好的校园环境,也需要创造大学外部良好的社会和国际环境。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致力构建全球文化生态环境,方可借助国际文化大环境的积极作用;实施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可构建和谐的国内社会文化中环境;打造优美高雅的自然环境,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方可建设具有人文意蕴的校园小环境。大学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必然为提升大学文化自觉营造浓郁的环境氛围。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反思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大学文化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基于大学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理性审视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困境,从主体自觉、重塑精神、完善制度和优化环境四方面着手提升大学文化自觉,是促进大学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实现人类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境界的必然要求。

吴建玲[3]2010年在《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机构,是将人类的先进文化转化为大学人个人的内在力量,促进大学人发展的过程。大学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使大学人不断地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最终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根基,它是大学人在大学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产物。从内涵来看,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有机统一。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外化与内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大学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化人”。无论是对身在其中的大学人发展,还是对大学自身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白了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大学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建设好大学文化,进而促进大学人发展。本论文以高等教育学、大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的基础,运用文献法、系统法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界定大学文化、大学人、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作用及机理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大学文化作用于大学人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对大学人发展作用及机理。本文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是从大学文化的特性、特点,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大学文化作用于大学人发展的必然性:其次是从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方面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两方面进行了阐释;最后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发展对大学人发展目标的要求以及遵循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机理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构建高品位大学文化的原则与对策。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大学文化作为研究策略来探究大学文化如何作用于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指出了大学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大学人发展,而非只是为了建设而建设。

刘建东[4]2011年在《我国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承担的使命将更加重要。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的逐渐沉淀而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规章制度、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等精神和物质成果的综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软实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一流人才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本文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章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借鉴和吸取了其中的有益方法和观点,提出大学文化的涵义、特征与功能。其次,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包括精神文化问题、制度文化问题、物质文化问题、行为文化问题。然后对外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其借鉴意义。最后,结合时代要求,从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建议。

韩亮[5]2015年在《论中国大学校训的品位之维》文中研究指明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坐标,是大学价值观最直观、最凝练的表达。大学校训的品位有高下之分。好的大学校训在思想源头、道德关怀、知识创新、气度境界和学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卓越而独到的表现,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判识大学校训品位的五个基本维度。好校训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属于大学本身,更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

王晓艳[6]2009年在《论大学的文化品味》文中提出大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贯穿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中,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应从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开展精品文化活动几方面进行。

陈想平, 黄彬, 李娟[7]2012年在《论大学办学特色的本质》文中提出对大学办学特色本质的讨论是办学特色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特色建设的基础。大学的本质差异体现在大学文化个性和品质的差异,办学特色蕴涵于大学文化之中。办学特色的本质是高品位大学文化彰显出来的独特魅力。大学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的文化建设,而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问题。

江崇廓, 李月梅[8]2001年在《论大学的品位》文中研究说明大学品位的概念 ,提高大学品位的意义。立足高奉献 ,提高大学的价值品位 ;攀升高境界 ,提高大学的治学品位 ;追求高格调 ,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

陈忠群[9]2007年在《论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与重建》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精神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依据,运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教育史等多学科的理论,借助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来研究这一问题,揭示大学精神的涵义、特征、功能,追寻中西方大学精神的变迁,通过对我国当前大学精神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重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具体思路。本文主要观点是:1、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人文精神、求真精神、自由精神、时代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精神的特性体现在相对独立性、鲜明的个性、继承发展性。它具有导向、激励、凝聚、熏陶等功能。2、当前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大学人格的危机、大学品位的危机、大学伦理责任的危机。其成因:制度文化背景与社会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凸显、大学技术至上的推崇、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大学校长的“暗淡无光”。3、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隆法明德的治校精神。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一是引导社会进步;二是崇尚学术自由;叁是坚守人文主义立场。建设的具体途径是:重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强化教师素质建设、推进大学制度创新。

贡爽[10]2013年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学文化是由高校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学校传统、办学目标、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它影响着高校中每个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作为处在个人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载体的大学、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大学以科学的和先进的文化育人,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大学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和知识创新的最高水平。大学就是不断提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地方,也就是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大学文化是抵制一切禁锢和束缚的落后思想观念的地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强调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理性的思考和研究。大学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它高度重视严谨、坚持实事求是、能够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勤奋工作、艰苦攀登,实现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因此,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血脉,是大学的灵魂。对大学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大学的本质和使命的认识,大学功能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育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如何育人则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首要问题。本论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全方位的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本文以“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为题,分为四部分阐述。第一部分对大学文化育人机制进行解读,包括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功能及特征。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和侵润人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知识灌输过程。第二部分以S大学为例,分析S大学当前的育人现状。第叁部分从精神、环境、管理、情感四大方面构建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第四部分提出大学文化育人的具体实现路径,探索全方位的育人方略。

参考文献:

[1]. 论大学的文化品位[D]. 汪向红. 浙江大学. 2002

[2]. 大学文化自觉及其提升研究[D]. 胡港云. 湖南大学. 2015

[3]. 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吴建玲. 河北科技大学. 2010

[4]. 我国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刘建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5]. 论中国大学校训的品位之维[J]. 韩亮. 高教探索. 2015

[6]. 论大学的文化品味[J]. 王晓艳. 科技信息. 2009

[7]. 论大学办学特色的本质[J]. 陈想平, 黄彬, 李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2

[8]. 论大学的品位[J]. 江崇廓, 李月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9]. 论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与重建[D]. 陈忠群.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 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D]. 贡爽.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论大学的文化品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