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论文_陈会霞

陈会霞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中医医院;甘肃平凉7443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塞护理中,强化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接受的8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根据患者疾病行对症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认知率及治疗依从率分别为95.35%、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69.77%、65.12%的认知及依从率(P<0.05)。结论:针对脑梗塞患者,强化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1-0034-01

脑梗塞是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1]。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脑梗塞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针对脑梗塞疾病,一旦诊断需给予患者行及时的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还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以提高疾病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2]。近些年,本院针对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化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均应用CT、MRI等影像学确诊,检查发现患者额脑部存在腔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双盲法将患者非常以下两组:研究组43例,其中包括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者45岁,年龄最大者67岁,患者平均年龄(56.5±2.3)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6±0.3)年。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5.9±2.2)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1.4±0.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在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为患者使用合适的药物、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及加强患者不良反应的预防。

研究组在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具体护理干预策略如下:(1)心理干预。在脑梗塞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为保证心理护理效果,要求相关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理技巧及经常站在患者角度看待问题,以便让护理干预有效进行。脑梗塞患者在患病后,经常会出现一些抑郁及焦虑情况,这对患者的治疗会产生巨大影响[3]。所以在实际的护理过程,可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如在实际护理中,可采取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音乐疗法占主要是可以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使得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注意力转移法包括为患者讲一些自己遇到的趣事及播放趣味视频,转移注意力,让患者可以健康心态配合治疗。(2)健康教育。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医院可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宣讲会来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健康意识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健康教育中,对患者的提问护士需及时为其答疑,以免患者产生抵触情绪,若护士解答不了可请教医师,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运动锻炼计划,在运动锻炼时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康复指导策略,如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少量运动,之后根据患者体质改善情况增加运动量,使得患者从被动接收治疗转变为主动接受治疗。

两组均护理干预1个月后评价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前后,两组均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总分为51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越严重。此外均应用生活质量评分表(AD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也越高。(2)护理后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疾病认知率及治疗依从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HAMD、ADL评分

护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ADL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但研究组评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复杂,疾病治疗较难且康复时间也较长,因此在治疗期间,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中,常规护理主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等,但是这些护理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并不佳[4]。为了进一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预后,临床中强调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其中心理护理主要是解决患者存在的焦虑及抑郁不良情况,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而健康教育则强调对患者进行脑梗塞相关知识的讲解,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让患者树立健康意识、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些有效的健康教育,为患者疾病治疗及预后改善奠定良好基础[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患者抑郁降低幅度及生活质量提高幅度上,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强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显著。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及治疗依从情况上,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显示强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惠娟, 包海燕, 孟宪红.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3,24(8):152-153.

[2]王峥.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 医学信息, 2016, 29(31):173-174.

[3]于嫣洁, 许举敏. 心理疏导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慢性病学杂志, 2018.

[4]陈红红, 朱琳.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22):90-91.

[5]高宏章, 陈由, 林鸣. 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6(29):4430-4431.

论文作者:陈会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论文_陈会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