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农村普通中学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农村论文,中学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转变教育思想,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实行初中分流、进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办学道路,推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普通中学积极主动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改革办学模式,探索农村初中多样化的办学道路
我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是从1983年开始的。十几年来,我们大胆改革农村初中单一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内容,实行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多样化。
(一)实行初中分流,进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一种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初中办初级职业技术班,多数是在初三,少数是在初二或初一;一种是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与农民中专、广播中专联合办“二加二”的中专班。目前,我市近100所初中实行分流,共办247个职业技术(中专)班,有6000多名学生学习,为初三毕业生总数的22%。
(二)开展“初中后”教育,办“三加一”实用技术短训班。这种模式与成人教育结合,对已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进行一年或数月的实用技术培训。有的由初中独立办班培训,有的由初中与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乡镇农科站联办培训。目前,我市有90多所初中进行初中后教育,共办162个短训班,70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为毕业生总数的23%。
(三)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一是开设地方课程,各学科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进行实用知识教育,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大纲和教材范围内,对有关章节加以适当扩展或补充,如农村政策、实用数理化生、农村实用写作等。二是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我市农村初中在1985年就普遍开设了劳动技术教育课。三是搞好活动课,开展课外农业科学试验活动。目前,我市农村初中共有农业科学试验活动小组319个,550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承担省市县级农业科研项目54个,利用劳动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起到了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基地作用。四是积极开展咨询服务,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学校布置学生随时注意家庭农业生产情况,向劳技课和职业课教师汇报。一旦发现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教师就立即向学生讲授原因和治防方法或印发宣传资料,由学生马上向家长传播,及时解决。
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上,我们坚持从当地生产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两个了解”:一是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使教育内容具有超前性;二是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的需要,使教育内容具有指导性。在职业技术课教学上,我们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专业知识教学与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学习相结合,与当地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相结合,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与劳动和科学小试验相结合,与各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与劳动技术课教学衔接相结合。同时,还摸索和形成了基础理论课、实际操作课、现场教学课、社会调查课、社会实践课、作品讲评课、综合运用课等7种课程教学模式。这样,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使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充满活力,取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支持。
二、加强基本建设,保证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加强对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领导,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了师资、教材、基地等问题,使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健康地发展。
(一)多渠道解决师资问题,多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农村初中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资,我们采取了“改、聘、培、派、借”等方法,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课教师队伍。①改:就是着眼于内部挖潜,从学校现有教师中挑选有某些专业知识、技能或特长的教师任职业课。②聘:就是聘请当地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③培:就是学校出经费派教师离岗进修学习专业知识。④派:就是地方专科学校招收农村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初中任职业课教师。⑤借:借用农职校教师到初中任职业课。为了稳定职业技术课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政策和措施。首先在评选先进上,我们定期三年专门表彰一次。另外在其它表彰时给职业课教师一定名额。先后曾有8名职业课教师被市政府授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有3名职业课教师被省政府授予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其次在职称评聘上,给职业课教师适当照顾。目前,有高级职称的占职业课教师的8%,有一级职称的占32%。再次在民办教师转正时,给职业课教师一定名额,先后有40多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职业课教师。
(二)自编选用结合,搞好职业技术专业教材建设。我们坚持以实用为标准,“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编写职业技术课教材,有农田种植、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家庭生态农业、家畜家禽饲养、棚菜技术、栽剪缝纫、机电维修、土木建筑等十几种教材。这些自编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紧密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地方性。二是注重“两高一优”农业,具有科学的先进性。三是不求过于系统,适用多数学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四是内容安排与农时统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五是根据生产发展,及时调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六是注重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结合和迁移,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我们还选用了适合初中分流的农职校、农业广播学校的专业教材。许多学校还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实际问题,编印宣传咨询材料,不仅供学生使用,而且向当地农民发放。目前,我市农村初中分流教育和初中后教育,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编教材、选用专业教材与印发的宣传咨询资料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基本满足了职业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三)建立稳定的劳动基地,实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采取“一拨二建三借”的办法,建立了学生劳动实习基地。“一拨”就是市政府决定乡镇拨给学校20亩大田,作为劳动生产基地。“二建”就是师生动手开荒筑墙,建立劳动生产基地。“三借”就是与专业承包户签订协议,借用场地作为劳动和生产实习基地。还采取“上级拨一点,学校拿一点,学生家长出一点”的办法,建立操作室,购买教学实习机具等。目前,我市农村初中共有农田1.3万多亩,果树4万多棵,家禽家畜5200多头(只),设备500多台(件)。
三、面向农村办学,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提高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推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于改革了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辍学生返回学校参加职业技术学习,不少要辍学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班学习。目前,全市农村初中巩固率比1983年提高35%。同时,我们正确处理打好文化课基础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课时,保证达到义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使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合格率比1983年提高28%。
(二)为农村脱贫致富输送了一批合格的劳动者。十几年来,我市实行农村初中分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6万余名,初中后短训班毕业的学生3万余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3000余人被乡镇企业直接录用,有近6000人成为农村专业户、承包户,有近6000人成为各类技术工匠,有5000余人成为“两高一优”农业生产的骨干,有500多人成为乡村干部。北宁市富屯乡初中土木建筑专业班毕业学生近400名,分布在北宁市建筑公司和乡村建筑施工队,技术水平均在四级工以上,有的达七八级。义县七里河镇建立了淹清菜出口生产基地,全镇种菜户中有67%是初中职业班毕业的学生,出口菜面积达到4500亩,亩均获利800元以上。一些农民风趣地把学校专业课教师叫作“活财神”,满意地说:“把孩子送到初中就是考不上学,咱钱也不白花。”
(三)为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十几年来,农村初中承担省市县级农业科研项目,有40多个项目在农村得到推广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凌海市新庄子政府推广了初中旱田改水田的实验成果,全乡旱田改水田达到1.2万亩,全乡粮食总产量达3500万公斤,比改田前增长40%,仅此项使人均收入增加了880元。黑山县常兴镇政府推广初中的玉米品种对比试验、植物激素对化试验、专用测土肥与二铵对比试验成果,每年为常兴地区增产粮食100多万公斤,节省农肥投资200多万元。学校开设葡萄专业课,当地就掀起葡萄热,成为葡萄生产基地;开设饲养专业课,当地就掀起饲养热,成为生猪饲养基地等等。这种“效应”,有效地推动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农村普通中学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行农村初中办学多样化,把农村初中办成农村合格劳动者的培养基地,推广“两高一优”农业的试验基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咨询基地,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农村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农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必然要走的办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