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江口市中医院外科;2丹江口市中医院风湿病科 4427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配合道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0例,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后,分别行针刀松解配合道医推拿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在疗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统计症候积分和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近、远期有效率为94.1%、83.3%,对照组分别为91.2%和63.3%,两组远期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症候积分相比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道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近期疗效相当,症候改善和远期疗效则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刀松解配合道医推拿能更好的改善颈部的力学平衡。
主题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刀 道医推拿 针刺 疗效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作性眩晕、视觉障碍,甚至卒倒、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属中医“痹症”、“头痛”、“眩晕”范畴。目前临床上的中、西医疗法疗程长、易复发,疗效不易巩固。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们采用随机对照法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住院和门诊病人进行对照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颈肩腰腿疼痛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要求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运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
1.2 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关于CSA的诊断标准[1]和《疼痛诊断治疗学》[2]共同拟定标准如下:①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②临床均有一种或以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反复发作,有卒倒史,且与头颈部活动密切相关,某种头位可诱发加重;③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乳突下椎动脉点多有显著压痛,患侧颈椎上段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伴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枕下三角区压痛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低头旋颈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片,CT或磁共振检查符合颈椎病型特征性改变;⑥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段和三段椎动脉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1.3 病例人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前述疾病诊断和证型诊断标准,并同意完成随访;
(2)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属于其他类型,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与颈椎病有关的相关疾病,如骨结核结核、骨肿瘤等;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未能坚持治疗,中途停用或者加用其他治疗者。
1.4 分组方法
64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1-73岁,平均51.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49.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因故脱落者0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道医推拿治疗,根据病情,分两次进行,首次行小“T”型松解,横线5个点,中点为枕外粗隆,在上项线上向两侧旁开2.5㎝为2个点,再向外旁开2.5㎝为2个点。竖线6个点,C2、C3棘突顶点及其两侧旁开1.5㎝的C2/3、C3/4左右关节囊。5-7日后,视病情行第二次针刀治疗,选择C4、C5、C6、C7棘突尖及后正中线旁开1.5cm处,C4/5、C5/6、C6/7关节囊12个点,加上双侧肩胛角肩胛提肌的2个止点,共12刀。每次针刀治疗之后,患者佩戴围领加以巩固5-7天。并每日道医推拿1次,包括开天门,开骨门和互通整脊术。强调闻及颈椎复位声响,并拿捏肩井数次后结束手法。
术前护理 1. 协助患者做常规检查。如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拍X光片,必要时做CT或MRI影像学的检查等。以便于医生严格掌握针刀手术适应症,为针刀手术提供定位学诊断依据。2. 术前评估。若患者血压高且情绪紧张者、严重心脏病者、施术部位皮肤有红肿或感染者、患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倾向者、体质极度虚弱者,及时反馈医生。评估四肢肌力、感觉异常的部位、有无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并记录,为术后对比提供参照依据。3.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家庭背景、病史、病程、曾接受的治疗方法及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差异,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与病人交谈,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1]。使其树立信心,接受针刀手术治疗,签针刀手术知情同意书,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4.术前备皮和手术器械及药品准备。颈椎手术患者术前上至枕骨粗隆,左右至耳根部剃去毛发,以便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及预防感染。术前手术室紫外线消毒一小时,备齐手术所需相应型号的小针刀和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和抢救药品及器械。
术中护理 1.体位。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使患者取俯卧颈椎屈曲位,胸部垫15cm高软枕。2.无菌消毒。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并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手术完毕加压片刻,防止出血,无菌沙块充分覆盖刀口。3.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立即停止手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急救,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常规抗感染3天,观察针刀施术部位情况,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并观察贴胶布处皮肤有无过敏现象,伤口敷料每日更换,直至伤口愈合完好。2.颈围固定。在针刀治疗和手法复位后,颈围固定,限制颈椎旋转、前后方活动1-2周,。3.生活护理。做好情志调护,饮食营养丰富,适当多食羊肉,海参等温性食物,禁厚味生冷寒凉性食物,禁烟酒。4.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1—2套有效的颈椎康复保健操,根据康复要求,对症状较轻和恢复期的病人,可在上述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增做哑铃体操或配合气功、太极拳、太极剑等较复杂的锻炼项目。[2]5.日常生活保持正确颈部姿势。
2.2 针刺对照组参考《针灸学》[3]关于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取主穴:风府、大椎、天柱、大杼和颈部夹脊穴,加风池、肩井;祛湿化痰,配丰隆,足三里,阴凌泉;行气活血,配血海,膈俞,内关。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1日1次,7日为一疗程,每次治疗为1-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偏头痛、恶心等主要症状全部消失,TCD改善,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眩晕、偏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TCD有一定改善;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根据颈椎病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和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把患者眩晕和头痛分为四级,1级:眩晕偶作,轻微疼痛;2级:眩晕加重,轻度疼痛,持续发作;3级:中度疼痛,眩晕明显;4级:重度疼痛,眩晕呕吐难以忍受。并分别计0、1、2、3不同的分值。统计症状积分加以对比。3. 2 观察及统计方法 两组治疗后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统计各自的有效率(包括好转和治愈)和症候积分,描述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形式,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3 治疗结果
经分析治疗前两组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对照积分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后两组对照针刀组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0.05),且针刺对照组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临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其中以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者,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传统中医认为颈部经络不通,气血不和,不通则痛。又“脑为髓海”,元神所在,颈项不和,脑为之病,发而为眩。故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的指导下,以督脉、手足太阳和手少阳经为主,辩证和辨病相结合,配伍穴位,运用手法,以达到通调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几十年来,随着针刀医学的不断推进,认为造成颈椎病的根本原因并非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而是因为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静力平衡失调[5]。在针刀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将中医的针和西医的刀融合到一起,吸取了针和刀的优点,在临床治疗上发挥了针和刀的双重治疗作用。针刀不仅松解病变的软组织,改变和解除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恢复颈部动态平衡;同时也具有针刺效应,能激发体内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产生镇痛物质,起到镇痛作用。在传统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刀术后往往配合特定的针刀医学手法复位,重建颈椎生物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然而我们发现,道医推拿除了能够整复颈椎外,还能够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内外相通,天地相合的状态。道医“一元四素方法论”以老子《德道经》为核心,以“德慧智”为灵魂,认为人类的性体系统包括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存在质元、物元和体元三种生理状态,道德主宰着人身无形的精神系统和有形的生命系统,强调对质源、物源及玄源性致病因素的识别,产生了多种治疗方式,包括运用内丹功、辟谷等气功修炼之法,甚至还使用画符、占卜、求签、咒语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东汉名医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到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的综合疗法。可见针刀松解配合道医推拿对于疾病的防治不无意义。
围手术期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状态和手术耐受能力及术后活动能力,从而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并促进患者的康复[7]。在本次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认真领会针刀配合操作治疗的方法与目的,针对治疗特点,除运用常规护理外,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很好的配合治疗,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此外做好出院前的康复指导,包括日常饮食的指导和合理摄取营养的方法,日常的颈椎康复保健操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日常生活的正确颈部姿势等,对于患者的康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本次对照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两组近期有效率和症状积分尚无明显差异,而远期有效率和症候积分针刀组则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疗效稳固,说明针刀松解配合道医推拿能更好的改善颈椎的平衡,对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具有相当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S].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30-631
[3]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2-2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24-25.
[5]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05,126~153
[6] 熊春锦.道医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37~39
[7] 吴绪平.针刀医学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8-145
作者简介:李伟,男,湖北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外科
论文作者:李伟1,王晓燕1,代铁柱2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针刀论文; 动脉论文; 颈椎病论文; 颈椎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手术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