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语文新课程标准关键词-积累”_新课标论文

点击“语文新课程标准关键词-积累”_新课标论文

语文新课标关键词点击——积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语文论文,关键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积累受到重视的原因

中考第一题由“基础知识”变为“积累”是有原因的。1962年教育界提出“双基教育 ”口号,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直到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 内容仍按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来安排。所以,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题结构多是三大部分 ,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第一题“基础知识”的题型包括字、词、句、语法、修辞 、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诗文默写等。后来人们认识到这些繁琐的知识点并不能直接迁 移为语文能力,对语文学习帮助不大。

“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 ,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不论思想还是语 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1]2001年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所以最近几年中考题第一部分命名为“积累”的越来越多,经典诗文名句默写的比 重越来越大。“这些名句不仅是语言材料而且蕴涵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积累 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语言、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感情等。”[2]

二、关于“积累”的考题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于“积累”的考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通过默写名诗名句来考查。题型单一,会造 成学生从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苦海跳到反复默写经典诗文的苦海。为发挥好考试对教学的 导向作用,避免考题指到哪里,教学就走到哪里,“只是名句默写或只有惟一答案的试 题将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在熟记经典诗文的基础上,注重感悟、理解,并结合现实 生活进行创造运用的开放性试题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3]这样通过考试指导学生 多读书、多积累、活学活用。

三、一纲多本形势下增加积累的教学建议

“一纲多本”的“纲”现在变成课程标准,同一课程标准下课本不同,语文教师自主 的空间扩大了。与中考第一题“积累”所考的古诗文名句相比,笔者理解的语文积累的 内容更为丰富,语文教学中应积累的不仅有词语、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 、体验。名言名句可以来自古诗文,也可以来自俗语,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生动有趣的语 言也应留心收集。

1.关于词语积累的建议

词语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积累词语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义务 教育教材大多数课文都列出了需掌握的词语。学习这些词语的方法是什么呢?笔者对长 治市实验中学800名初一入学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小学阶段学习词语的方法,结果 发现98.1%的学生选择“老师让加拼音、写注释、抄几遍,会读会认会写”。目前教学 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加拼音、写注释、抄几遍”。写注释固然重要,但背下一个词的解 释,并不能说明他掌握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们生成对所知 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4]掌握一个词需要个人经验的支持, 然而85.71%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中没有一次被老师要求结合亲身体验或上下文意 思来理解词语。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教学中必须把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里有几种情况:其 一是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经验说出自己在什么情况下 亲身体验过这个词语,逐一把课文前列出的词语学习完。其二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师推荐文章时可以选择和本单元课文同题材的作品。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一 、二单元是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可以选择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 。文中淘金者比尔被同伴抛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荒原上,他独自忍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与熊搏斗、与狼拼命,最终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此文,自由抄 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片段。许多同学对“危险”“热爱”“生命”“顽强”等词的含义 有了新的体验。虽然学生早已学过这些词语,但当生活为他提供的直接经验或阅读为他 提供的间接经验丰富了词语的含义时,这个词能激起他更多的联想和想像。此时我们可 以认为该学生的词语积累增加了。其三,老师可以随时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体 验。教室里养的水仙花开了,让同学们闭上眼去闻花的香,体会“馨”的味道。学生在 生活中随处留心观察,用语言描述所见所闻,他的感官会更敏锐。在春天里的一个上午 ,阳光明亮而温暖,空气清新而润泽,学生跑来告诉我,她第一次用心看到了“春光明 媚”的“明”与“媚”,也有学生对我说她开始喜爱大自然了。你能说他们的词语积累 没增加吗?

学生对词语的记忆伴随着丰富的生活画面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才能产生丰富 的联想和想像,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如果学生对词语的意义仅是背下了注释而没有 个人经验的支持,那么这个词在他的脑海中就只是干巴巴的文字符号,阅读时谈不上对 文章的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的体验和阅读乐趣。

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经验理解词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调动感官,积累生活感 受。词语的丰富、感觉的敏锐与思维的丰富敏捷相联系,在丰富词语积累的同时也丰富 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 ”时,才能活学活用;同时它也为阅读提供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关于古诗文积累的建议

古诗文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处于记忆力最佳时期 的初中生,每学期仅背课本上的十首古诗是不够的。每周补充学习几首古诗不会加重他 们的学习负担。古诗文的选择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比如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增加 诸子百家的经典句子。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其临渊 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等。也可以选择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诗文。比如多雨的季节可以趁 机积累写雨的诗,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年前同样一个“雨脚如麻未断 绝”的夜里,想像杜甫所受之苦:“布衿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他的愿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显现出感动人心 的力量。又如中秋节前后可以积累写月亮的诗,如《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等。许 多同学晚上边看月亮边吟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回家。到农历 九月初九,可以复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以登高和思乡为主题的诗。

补充诗词的掌握程度不应作整齐划一的要求。可以因学生个人情况、诗词难易而灵活 安排。诗词背诵可以规定一个最低限度,有的诗句可以先背下来,在以后生活中理解其 内容;有的诗句学生读起来能感觉到美,喜欢读即可。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应给他提供 多背诵多积累的空间。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比如中秋节搞个“中秋赏月赛诗会” ,师生们到宽敞的地方,围坐在一起,欣赏着月光,背诵古诗。

3.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不应只限于书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也同样丰富多彩,语言积累不应 放过这个资源。例如,有年夏天雨水少,某个乡村有人组织祈雨。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娘 并没什么文化,别人再三叫她去祈雨,她不愿去。她说:“咱遇事不求神拜佛,平时也 不作孽。求来雨给别人地里下,也会给我的地里下雨。再说我也没时间去。”短短三句 话从三个方面说出了不去的原因,有理有据令人佩服。又如正月十五夜里,一个四岁的 小孩子骑着爷爷的脖子看放焰火,他惊叹:“真想不到这么好看,像吐唾沫星子似的。 ”这话成人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有位农人家有一棵苹果树,春天开花很密,结果很稠。 主人一边给树疏果一边说:“不疏果就把树累死了。”一个“累”字,体现他多么体贴 他的苹果树啊。人们时时用语言表达感受、传递信息,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引导学 生留意倾听、留心筛选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不但可以积累语言,还可以积累对生活的 直接经验。

学生积累词语、古诗词时,力求有生活体验的支持,力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积 累的内容与单凭死记硬背积累的内容有质的不同,不但可以活学活用,促进记忆长期保 持,而且能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力。

标签:;  

点击“语文新课程标准关键词-积累”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