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马政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代论文,马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文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6)02—0057—07
骑兵马队是清朝经制军队八旗、绿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清政权问鼎中原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战争中清军最终获胜,马队骑兵的运用得当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明朝占优,仍以弓矢、鸟枪为主。在明清双方决定命运① 的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先声夺人,亲率骑兵千人,突破明军防御,5 天内阵斩明朝文武官员300余人,士兵45000余人,大败明军。明王朝自此一蹶不振。关于此役清军获胜之原因,后世军事专家分析道:“(努尔哈赤)乘明兵分离之隙,立即以各个击破之战法,集全力以击一路,深知内线作战之机宜,此则清兵致胜之主因。而清初八旗,主为骑兵,行动迅速,运用自如,此又其能达成各个击破之要素也。”②
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清军马队作用亦非常突出。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战事中,清军马队综合运用了警戒、会战参与、有效牵制、乘胜追击等各种战术,可谓经典。清军马队不仅担负警戒之责,充当部队前锋;且以两翼包围及背后迂回策略参与会战,最后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长距离地追击敌军等。③
基于此,清朝统治者对马队之重要亦有清醒认识。康熙帝对马队骑兵训练十分重视,曾“亲率诸皇子射,上帝射二次,发矢皆中。又命十五善射硬弓侍卫等射,次命官兵校马步射”④;雍正帝则认为,“我朝自开国以来,以弓马为制胜工具”⑤;乾隆帝亦颁旨称“向来满洲兵丁以骑射技艺为重”⑥。可以说,马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清代历史的发展进程,然有关研究却相对薄弱⑦。
本文拟从清代战马数量考释、清代的牧场建设及嘉道以降马政之失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呈现清代马政之演进轨迹。
一、清代战马数量考释
骑兵是清朝经制军队八旗、绿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兵是八旗军中最重要的兵种。八旗制度中规定:
“满洲蒙古每佐领设前锋二名,亲军二名,护军十七名,拨什库⑧ 六名,马兵四十名(内含弓匠一名),步军拨什库二名,步兵十八名,铁匠二名”。“汉军每佐领设拨什库四十名,马兵三十名;步军拨什库一名,步兵十二名。”⑨
满洲、蒙古八旗佐领下设士兵75名,其中马兵40名,占到一半以上。汉军八旗佐领下设士兵42名,其中马兵30名,所居比例更高,占七成多。
顺治年间,为拱卫京师,北京城内专设骑兵营,即左翼骁骑营⑩。此外,汉军藤牌兵及步军营中亦有骑兵之设。(11)
康熙年间30处左右的驻防八旗中,明确有马、步兵数量记载的有7处。 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康熙朝驻防八旗马步兵表(12)
八旗马兵 步兵兵丁马兵所占
驻地人数(名)人数(名) 总计(名) 比例(%)
奉天府 2640 400 304087
前锦州 150
50 200 75
江宁府 4000 700 470085
京口2000 700 270074
杭州府 满洲马兵1564 700 370081
汉军马兵1436
西安府 满洲马兵4000 700 670090
汉军马兵2000
荆州府 4000 700 470085
通过上表可见,驻防八旗中马兵所占比例仍在七成以上,西安府甚至高达九成。可以说,马兵无疑是八旗兵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清军马兵数量如此庞大,战马情况又是如何呢?
清代储马于京师,于八旗而畜之,曰“官马”。(13) 官马有圈马、拴马之分。集中饲养的马匹称圈马。清代额设圈马2400匹,其中:满洲八旗每旗圈马200匹,蒙古八旗每旗圈马100匹,汉军八旗则无圈马之设。拴马则为零散饲养, 清额设拴马2000匹。其中,满洲八旗每旗官拴马90匹,蒙古八旗每旗官拴马45匹,汉军八旗每旗官拴马15匹,八旗护军营每旗官拴马81匹,左右两翼前锋营每翼官拴马40匹,内火器营官拴马72匹。(14)
八旗各营马匹分为骑操马、备差马和传事马三种,总数近7000匹。具体为:圆明园护军营1000匹,骑操马、备差马各500匹;健锐营1600匹,骑操马、 备差马各800匹。内外火器营2300匹,骑操马、备差马各1150匹;前锋营护军营1000匹,骑操马、备差马各500匹;三旗亲军营300匹,骑操马、备差马各150匹。 八旗传事马则为776匹。(15)
如上,京师八旗马的数量大致为11500匹。
驻防八旗战马数量的情形如下。
表2 康熙朝驻防八旗战马表(16)
八旗驻地 官员马(17)数量(匹) 兵丁马数量(匹) 合计(匹)
江宁 1114 12051 13129
京口 603
6043 6646
杭州 942
9275 10217
西安 1469 18197 19666
荆州 1114 12186 13300
广州 787
6135 6922
福州 316
5018 5334
上表所示,康熙朝驻防八旗共有战马75304匹。
表3 雍正朝驻防八旗战马表(18)
八旗驻地 官员马数量(匹) 兵丁马数量(匹) 合计(匹)
保定府 5353
沧州7070
太原府 107
107
右玉县1340 9153 10493
西安府15398
宁夏府552
4488 5040
潼关县556
成都府442
4901 5343
荆州府1065 12168 13233
广州府610
9040 9650
江宁府1143 12318 13461
京口 558
6016 6574
杭州府888
11753 12641
德州9696
开封府190
2400 2590
上表所示,雍正朝驻防八旗共有战马95305匹。
表4 光绪朝驻防八旗战马表(19)
八旗驻地官员马数量(匹) 兵丁马数量(匹) 合计(匹)
保定 100
100
沧州 100
100
密云288
500
788
山海关200
200
察哈尔 67 67
张家口 190
1360 1550
热河376
600
976
额鲁特 16 16
围场 260
260
青州311
2920 3231
德州25250
275
太原 150
150
右卫40600
640
绥远416
4000 4416
开封186
2400 2586
江宁759
8589 9348
京口303
3411 3714
杭州539
3392 3931
乍浦135
50185
福州311
3240 3551
水师31 31
荆州1033 1000 2033
西安753
13170 13923
宁夏472
4112 4584
凉州208
3342 3550
庄浪100
1789 1889
古城117
2400 2517
塔尔巴哈台 160
2304 2464
伊犁172
2520 2692
成都402
3600 4002
广州262
5480 5742
步军营官31 31
上表所示,光绪朝驻防八旗共有战马79542匹。
关于清代绿营兵的战马数量,罗尔纲先生已有详尽研究,兹附引于下。
表5 清代各朝绿营马数表(20)
军区 康熙朝 雍正朝 乾隆朝 嘉庆朝 道光朝 光绪朝
直隶 74678472930710944
11218
11160
山西 322147534939572349564198
山东 449344883783442350432417
河南 233221792099245930973420
两江 834878656276816978886184
闽浙 13296
12384
9181978550723519
湖广 529755664420698068055155
陕甘 41755
47286
44216
38930
36683
24460
四川 716667465542525552484267
两广 10017
95336713901966744077
云贵 10416
10109
9277830483083713
新疆 16808102
附京师巡捕营 120016221440444224501899
各朝马匹总计 115008 121003 107193 114433 105122 82671
以上诸表显示,清代驻防八旗战马的总体数量基本保持在75000匹至95000匹之间,绿营战马数量则在10万至12万左右。再加上京师八旗马11500匹,清代战马的总体数量在186500匹至226500匹左右。
除经制军八旗、绿营以外,清代各藩部亦拥有一定数量的战马和骑兵。如内扎萨克蒙古(相当于明漠南蒙古诸部)各旗每三丁披甲一副,每佐领披甲五十人,每年六月该盟长扎萨克等各备兵马阅看。乾隆元年(1736),清廷以“内扎萨克防备牧马甚属紧要”为名,专派大臣前往查阅,且将原先的“六会”分为二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三会为一班,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会为一班,每班各遣大臣一人、司官一人前往阅看。(21)
清代战马基本保持在20万匹左右,当然是笔庞大的开支。清制对不同种类的战马,有不同的经费供给规定。
八旗马中圈养马匹的经费供给为:草乾每匹每月给豆八斗,仓米四斗,马乾银二两钱三分,于秋季买草时支领一半,其余一半按月支领。此外另设马圈公费,即“募雇草夫工食,支领米豆脚价,随时添置一切器具,修补墙屋槽座,日用灯烛煤炭,及笼头缰绳钉掌,灌药等项”,满洲旗分每月给银200两,蒙古旗分每月给银100两,赴户部按月支领。(22) 驻防八旗的马乾由国家供给草豆(23),马甲年饷银24两,马乾银则为每月3两。清代绿营的马兵粮饷比步兵、守兵为高,马兵月得饷银2两,米3斗。马匹草乾则为冬春月支豆九斗,夏秋月六斗,草均三十束(24)(25)。
清代对战马控制极严,“寻常盗窃马匹,其罪甚轻;军营盗窃马匹,罪至大辟”(26)。旗人如有外出私贩马匹情事,该佐领骁骑校罚俸一年,领催鞭五十;如私贩者为家仆,则主人为官者罚俸一年,平民鞭打一百,该管佐领须于贩子名下追银十两给拿首之人。(27)
为加强战马管理,绿营军专门设立了马匹数目奏销制度。奏销册为四柱,分别记录实在官员例马、各兵骑操马、买补马及倒毙马匹,由各省布政使核明造册,呈报地方督抚,经复核无异后交部。如嘉庆年间,江苏抚标左、右二营并苏州营,额设参将2员,守备5员,千总6员,把总14员,马战兵209名;额设各官例马76匹,各兵骑操马202匹。嘉庆二十一年(1816)新收官例马8匹,朋银买补马34匹。其中,本年官例马倒毙8匹,28匹骑操马在抚标左右营年满马兵陈锦泰等名下倒毙,34匹骑操马在年满马兵郑裕等名下倒毙。因此,本年实在数目为:各官例马76匹,各兵骑操马174匹。(28)
二、清代牧场之一般情形
太仆寺(29) 是清代掌管马政的最高机构,首脑为太仆寺卿,满汉各一人。下设:左司员外郎二,满洲、蒙古各一人;主事二,满洲、蒙古各一人;右司员外郎二,满洲、蒙古各一人;主事二,满洲、蒙古各一人;主簿一人,由满人担任,掌管奏章文案;笔帖式16名,满洲、蒙古各八人。所辖牧场分左、右两翼,均设于张家口外。左翼四旗在哈喇尼敦井,东西百五十里,南北百三十里;右翼四旗在齐齐尔汉河,东西百五十里,南北三十二里。(30) 左、右两翼牧场由察哈尔都统每年查验一次,将所存马匹数目造册送部备查。(31) 此外,甘肃甘州、新疆巴里坤地区亦为清代的重要牧场。(32)
清代驻防八旗几乎都设牧场,具体情形参见下表。
表6 清代驻防八旗牧场一览表(33)
驻防 牧场放牧
所在地情形时间
保定 初设牧场于任丘县界,乾隆五十
一年(1786)改设于静海县属之
四党口拵地方,五十七年(1792)
又改设于守河县属之七里海地方
沧州 牧场设于盐山县界每年夏秋出场,
春冬收槽
密云 牧场设于丰宁县属乌逊图鲁海 每年四月十五日出场,
溜图地方八月十五日收槽
张家口乾隆四十六年(1781)奏准官
圈畜养
热河 牧场设于海溜图地方 每年五月出场,九月收槽
青州 官圈畜养
德州 牧场设于沾化县界内 每年清明后出场,霜降后
收槽
河南 官圈畜养
右卫 牧场设于杀虎口外古尔巴尔济 每年四月十五日出场,九
地方,长一百十余里,阔五七 月十五日收槽
十里不等
绥远城牧场设于大青山后,东西阔三 每年明出场,平月收稿
百里,南北长二百里
江宁 牧场设于安徵太平府属当涂、 每年三月出场,至五六月
芜湖二县境内万春湖地方 湖水涨漫即将马匹撤回,
七月间湖水消落,仍赴场
牧场,十月收槽
京口 与江宁驻防马匹一同牧放
西安 牧场设于渭河旁 每年夏秋出场,冬春收槽
杭州 牧场设于钱塘江南岸地方 每年春季牧放二、三两
月,夏季牧放四月一月,
秋季牧放八、九两月,余
七月俱收槽
荆州 设牧场八处:镶黄旗牧场在城 每年秋冬春三季放牧,夏
东二百四十里,正黄旗牧场在 季江水涨发,将马匹撤回
城东二百里,正白旗牧场在城
东二百二十里,正红旗牧场在
城东二百一十里,镶白旗牧场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镶红旗牧
场在城东一百八十里,俱在石
首监利县界;正蓝旗牧场在城
东北二百四十里潜江县界;镶
蓝旗牧场在城西南九十里城枝江
县界
福州 官圈畜养
广州 官圈畜养
成都 牧场设于城东金井湾地方,周
围十七里八分
宁夏 设牧场二处:一在黄河西岸平 每年四月间马匹出场,先
罗县界,一在贺兰山前沿边一 于平罗县界之滩场牧放,
带,南起大坝堡,北至镇朔堡 至六、七月间河水泛涨,
移至山场牧放
凉州 牧场设于永昌县属黄城子地方 每年冬春二季六分存槽,
东西阔六十里,南北长三十里 四分放牧;夏秋二季四分
存槽,六分放牧
庄浪 牧场设于平番县属龙潭河地方,每年冬春二季六分存槽,
东自照壁山乾沟起,西至嵩沟,四分放牧:夏秋二季四分
北自牧毛山根起,南至红山嘴,收槽,六分牧放
东西阔二十里,南北长三十六
里,为夏场;又西自小沙沟起。
东至井儿沟,长二十里,复自
小沙沟起,并至牧毛山根,长
三十里,为冬场
巴里坤牧场设于石人子以东,沙山子
以西,奎素松树塘一带,除戍
防骑操需用马外,牧放马
522匹
吐鲁番牧场设于北山岳欢塔拉克
地方,存马六十匹在城餧
养外,余马常川放牧
古城 设牧场二处于古城迤南一颗每年夏秋出场,冬春收槽,
树济布浑地方收槽时以马四百匹分给左
右翼两圈畜养,其余马三
百六十八匹常川放牧
乌鲁木齐 牧场设于东山五工口,南山夏秋二季出场,冬春二季
草塔板,西山头屯河地方,收槽
分为六场牧放
伊犁 牧场设于呢处浑一带地方 每年冬春二季六分存槽,
惠远城四分牧放:夏秋二季全行
牧放
伊犁惠牧场设于阿里木图沟一带地每年冬春二季六分存槽,四
宁城 方 分牧放;夏秋二季全行牧放
绿营防兵亦有专门牧场。如乾隆元年(1736),清廷奏准陕西甘州提督在凉州、西宁、肃州三镇各新增牧场一处,每场牧马1200匹,以游击一名为统领。每场又分五群,每群牧马200匹。牧马40匹以千把一名为牧长,外委千把一名为牧副, 兵十名为牧人,牧兵每月给银三钱。(34)
康乾时期,清代的牧场从口外到边疆,盛极一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学士马齐、张玉书等“巡行塞外时,见牲畜弥满山谷间,历七、八日络绎不绝”,振奋赞呼清代马政局面乃前代未有之事:“宋明时论马政者皆无善策,牧马惟口外为最善。今口外马厂孳生已及十万,牛则六万,羊则二十余万,若将此马与牛羊驱入内地牧养,则日费万金不足口外水草肥美,不费丝毫之饷而马畜自然孳息。”他们甚至提出固定牲畜数额,“以马十万,牛六万,羊二十一万为限”,以免孳生过多,难以收拾。(35)
雍正十年(1732),署理陕西总督刘于义提议新辟西宁大牧场,奏曰:
“国家马政为武备之要,连岁西路军需调解马匹,陕甘两省购觅甚难,俱从北路归化城等处解送,不惟靡费钱粮,且长途远涉,难免疲乏瘦损之弊。
臣留心体访,闻西宁摆羊戎地方可设牧场,随委原任西宁府知府黄澍前赴查勘。黄澍称:摆羊戎周围约三百四、五十里,其间荒地甚多,且骁水草可牧马六、七千匹。又肃州嘉峪关外之花海子湃带湖一带周围约二百余里,水草富裕,至甘州之大草滩、凉州之黄羊川,水草尤属丰裕,皆可设厂牧放。
臣请于摆羊戎、花梅子、大草滩、黄羊川地方各设马厂一处。每厂且先采买骒马一千匹,儿马二百匹,臣查儿骒马西宁口外及陕甘内地尚易购觅。
如此经理数年,马匹蕃息于边疆,防守永远有益矣。”(36)
三、嘉道以降马政之失
嘉道以降,清代马政渐趋废弛,诸多问题亦暴露显现。
嘉庆年间,马厂官员敷衍塞责、侵蚀马乾、私卖官马、擅喂私马等各种案件层出不穷。(37) 嘉庆十年(1805)发生了大凌河马厂1345匹马倒毙事件(38); 嘉庆十八年(1813)又发生巴里坤马厂2770余匹马倒毙事件(39)。
嘉庆十四年(1809),清廷查出古北口提督色克通阿贪污马乾、毁坏草场案件。据查,色克通阿在任期间,委派把总毛大忠等在古北口马厂盖造棚槽200余间, 耗银2900余两,使马匹在厂过冬,以图节省马乾。然该处山荒草枯,河冰冻结,以致马匹饥渴交加,疲瘦过度,行走无力,难以归槽。且在槽马匹因麸料不足,均致疲乏。马厂新建棚槽耗费富贵山一带木料10500余件,该处现在树木狼藉, 期间发生民人刘添明等盗采案件。嘉庆帝谕曰:
“马匹关系差操,必须礑养膘壮,每年出青回槽例有期限,乃色克通阿前在古北口提督任内,将出青马匹竟令在牧场过冬,以致疲乏不堪,几于不能行走,而在槽之马因麸料减少,亦俱一概赢瘦,实属逞臆更张,废弛营务;且擅砍官山木植,建盖马棚,以至愚民趁机牟利,结伙入山,大干例禁,其咎均重。色克通阿著交部严加议处。”(40)
道光时期,八旗圈马制之兴废成为焦点。道光元年(1821),都统英和奏请裁撤八旗圈马制度。大臣托津等人却反对裁撤,主张“仍循旧制”。道光帝对此事作出变通处理,“将现设满洲蒙古圈马二千四百匹内酌拨一千匹,分给前锋营每翼马一百匹,八旗护军营每翼马一百匹;酌拨一千匹交察哈尔永远牧放,以备调遣;余马四百匹令八旗满洲分左右翼每年四旗轮流圈养。”(41) 道光十一年(1831),给事中托明旧事重提,奏请仍恢复圈马制度。他算了一笔账,“八旗原设圈马每年需银五万七千六百余两”,如今钱未减少,圈马数量却大为缩减,且另拨经费于各军营,未免重复投入,不妨再行恢复旧制。道光帝并未采纳这一建议。(42)
咸同年间,战事频繁,战马需求大增,而此前马政废弛之状况,使清军陷入调配失灵、马不敷用的窘境。咸丰三年(1853),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提请驻守淮徐清军“就近买马”,停止征调察哈尔战马。他指出,一方面征调来的战马不习水土,另一方面需费浩繁,应行就地采买之策。此建议得到咸丰帝允准。(43) 不久,江西巡抚陈启迈亦奏请各地督抚自行购办战马,不必统一调配,贻误战机。(44)
咸丰六年(1856),帮办军务的少詹事翁同书痛陈马政废弛之情状,进而提出削减官马的主张:“请令营马量减数成,牧马除借营用,令变价解库”。(45) 具体内容见下:
“伏思马匹为武备之要需,牧场为边防之重务。承平日久,百弊丛生,马政之废弛未有甚于今日者也。定例额设马兵,即应骑官马一匹,近虽奉议裁汰而例设之马尚多。其马皆饲于官槽,实则徒存册藉之空文,设令数马以对寥寥无几。闻甘肃一省存营之马不及其半,该省系产马之区,尚且如此,他省可知。大抵各省之马乾多入不肖营员之手,一遇征调则各营马兵皆徒步就道,众怨沸腾。军营缺马,高价购买,兵丁益形拮据,是额设之马无补于军兴而徒饱私囊,可为痛恨。今纵不能尽汰其浮冒,亦当于额设营马之中量减二三成。”(46)
刑部侍郎书元则从另一侧面行裁减官马之道,奏请将大凌河马厂地亩辟为耕地。他提出,近日马政废弛,徒费钱粮,马厂“东西两岸地面辽阔”,应“令附近旗民人等垦种输租,固为筹划经费起见”。然这一建议遭咸丰帝严拒,明确谕曰:
“惟该处水草畅茂,为历年牧放官马之区,孳生蕃庶利益无穷,若将附近厂地渐次开垦,势必侵占牧养,于马政大有妨碍。著照户部所议,各遵旧制,以重牧务。该侍郎请令开垦之处著不准行。”(47)
同治年间,恭王奕訢执政,并不甘心马政颓败之势,决意整顿振兴:
“军营马队最为得力,然必须膘壮精良,方能致胜。近来马政废弛,积弊日深,以致调赴军营马匹时多疲瘦。若不认真整顿,何以搜军实而挽颓风。责成各牧场大臣等官妥为照料,年终将实在情形据实具奏。如调用时或疲惫不堪,将原奏大臣严加议处,监牧等官从重治罪。若一律膘肥,均准从优议叙,并由各该军营大臣于解到时查验具奏。其军营调取马匹,著责成该厂大臣督率监牧等官认真挑选,派委妥弁解送,并先期知照经过地方官,广设棚房宽储。草料马乾一项,准照例酌加十分之二,地方官不得任意克扣,解马官亦不准额外需索,违则从量治罪。至途中报倒,例有定数。沿途马苑,业已酌加,不得借口例价不敷馁养。如有例外报倒者,照数追赔,数多者照例分别治罪。向来牧厂孳生限三年一均齐,自咸丰四年,经太仆寺奏准暂缓。后历年各该厂仅于年终咨报兵部,并未照均齐例案分析载明。嗣后每届年终,著将孳生数目咨报,并将历届均齐年分由该都统依递核算,造具细册报部,以杜弊混。其京外各营各直省驿站额设马匹支应操差及接递公支均关紧要,并若各该管大臣确切查核,年终具奏。如查有缺额及疲乏等弊,即著后严参办。经此次训饬之后,各该管大臣等务当力求整顿,俾马政日有起色,以利军需。不得视为具文,致干重咎。”(48)
然其时清代马政已积重难返,恭王的改革实践亦难获成功。“据僧格林沁奏,此次察哈尔两起交到马六百匹,不堪骑用者较多。虽因调拨较繁,牧群内所存无几,而该管员弁平日不能小心馁养,临时率以老弱充数,亦概可知。”(49)
咸同之际,传统的马政制度至已难收其效,只能愈加腐败没落。如同治四年(1865),太仆寺牧群固山达监守自盗,牧长乌勒哲依达赖胆敢抵换官马十三匹,侵蚀官马十八匹。(50) 至光绪朝,马政制度名存实亡,甘肃各营马厂均“抢掠一空”。
清代马政之衰,直接影响到八旗、绿营的战斗力。近代以降,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国家经制军队难以振作,为此后近代军制发生重大演变——勇营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收稿日期:2005—12—27
注释:
① 乾隆帝后来评价此役云:“呜呼!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夫岂易乎?”引自《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清末朱丝栏抄本。
②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训部:《中国骑兵战史资料》,第7页,民国三十五年八月。
③ 具体战例参见曹振镛等纂:《平定回疆剿擒逆匪方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④ 《清圣祖实录》卷一九三。
⑤ 《雍正硃批谕旨》,第23册,页16—17, 转引自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⑥ 《清高宗实录》卷一零二。
⑦ 就大陆史学界而言,近15年专门探讨清代马队与马政的文章主要有4篇,即:邢亦臣《清代察哈尔马政》,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王东平《清代新疆马政述评》,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徐伟民《太平军马队述论》,载于《历史档案》1998年第4期;李惠民《论北伐太平军的马队》,载于《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
⑧ 拨什库,满语,“领催人”之意,是八旗佐领下掌管登记档册发饷的基层军官。
⑨ 伊桑阿、王熙等纂辑:康熙朝《大清会典》,卷八十一,康熙间内府刻本。
⑩ 成全:《清代军制述闻》, 引自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册,第27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1)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二,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版。
(12)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八十二。
(13)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版。
(14) (钦定)《中枢政考》,卷二十四,乾隆中殿板大字本。另,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中关于“额设拴马”的记载则有所不同,其为;满洲每旗官拴马45匹,蒙古每旗官拴马22匹,汉军每旗官拴马7匹半。
(15) (钦定)《中枢政考》,卷二十四,乾隆中殿板大字本。另,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中的记载亦出入很大,具体为:骑操马,亲军营75匹,前锋营、护军营104匹,内外火器营214匹,圆明园护军营49匹,健锐营120匹;备差马,亲军营75匹,前锋营、护军营121匹,内外火器营126匹,圆明园护军营649匹,健锐营129匹:骁骑营传事马372匹。
(16)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八十二。
(17) 驻防八旗战马分官马和兵马,具体情形为:将军、都统20匹,副都统15匹,协领12匹,水师协领5匹,佐领8匹,水师佐领4匹,防御5匹,水师防御3匹,骁骑校4匹,水师骁骑校2匹,笔帖式或4匹或3匹,水师笔帖式1匹,兵自3匹至1匹,或不足1匹。引自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版。
(18) 允禄等纂辑: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一百十四,台湾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
(19)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版。
(20) 罗尔纲:《绿营兵志》,第395—39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1) 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三百四十三,第7431、7437页,(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22) (钦定)《中枢政考》,卷二十四。
(23) 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第157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4) “束”有“本束”、“折束”之分,如康熙朝规定“每草一束准抵银一分五厘”,因此罗尔纲先生所指“每束重七斤”,严格讲并不准确。
(25) 罗尔纲:《绿营兵制》,第34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 福格:《听雨丛谈》,第22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 (钦定)《中枢政考》,卷二十四。
(28) 《江苏嘉庆二十一年分抚标左右二营并苏州营官兵马匹数目文册》,引自孙学雷、刘家平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第6469—6479页,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版。
(29) 太仆寺卿可能在清代“九卿”中最被忽视,《清史稿·职官志》中竟注明“太仆寺缺”字样,着实让人费解。鉴于此,特将太仆寺之基本轮廓作一浅介。
(30) 《清朝通典》,卷二十八,《职官》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 (钦定)《中枢政考》,卷二十四。
(32) 同上。
(33) 《清会典事例》,卷六百四十七,《馬政》五,中华书局1991年版。
(34) 《清朝文献通考》下册,卷一百九十三,兵十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5) 同上。
(36) 《署陕西总督刘于义等奏报暂停解送军需马匹及分别截留凉甘肃等的餒养折》(雍正十年十月十六日),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3册,第456—45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7) 嘉庆时期马政废弛情况在《清仁宗圣训》卷七十四“饬牧政”中有集中体现,具体内容参见,赵之恒等主编:《大清十朝圣训》,第6115—613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38) 同上书,第6118页。
(39) 同上书,第6127页。
(40) 同上书,第6124页。
(41) 《皇朝政典类纂》,卷三百六十二,第7875页。
(42) 《清宣宗圣训》,卷一百,自《大清十朝圣训》,第8411页。
(43) 《清文宗圣训》卷九十四,同上书,第10062页。
(44) 同上。
(45)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七,《列传》二百十四,第12263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6) 《皇朝政典类纂》卷三百六十二,第7878页。
(47) 《清文宗圣训》卷九十四,自《大清十朝圣训》,第10063页。
(48) 《清穆宗圣训》,卷一百三十八,同上书,第11995页。
(49) 同上,第11995—11996页。
(50) 同上,第119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