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研究论文_陆凯

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研究论文_陆凯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学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护理工作职能从普遍性向着延续性发展,延续性护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通过延续性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文就对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患者中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精神科;进展

引言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缺乏根本性防治手段,具有高复发性、高致残性、低依从性等特点,并有慢性化趋势。特别是患者出院后,缺乏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自制力较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精神疾病的转归,促进其社会能力恢复,在精神科领域开展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精神病院对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情况,剖析精神科延续性护理应用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总结以往经验,为构建适合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虽然延续性护理在欧美国家发展较快、应用较广、影响较大,但有关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仍不尽相同。复习了大量文献发现,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仍莫衷一是。其中,大量的信息沟通与制度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庭的评估、规划、协调、出院后管理、准确适时的信息沟通以及社区服务的有效性与协调性。Sparbel认为,延续性护理是受环境、信息沟通、患者、专业人员、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多因素概念。提出,“延续性”是指患者所接受的一系列分离的卫生服务事件的连贯和连接程度,以及与患者的医疗需求和个人背景的一致程度。延续性护理是一系列不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件,而这些事件具有一致性、连接性,并与患者的医疗需求和个体环境相匹配。2003年美国老年学会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是:患者在不同的地点之间或者在同一地点不同水平的保健服务之间转移时,为保证患者所接受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而设计的一系列行动。尽管关于延续性护理的精确定义尚不一致,但延续性护理均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当前,延续性护理被认为是护理实践的基本原则,涉及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诸多领域。延续性护理是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也是众多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基本原则。此后,延续性护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期,多篇文献系统综述了延续性护理在出院后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AIDS、肿瘤等)、家庭医学、精神卫生以及对卫生政策的影响等诸多领域的作用。只有通过持续的研究,延续性护理的概念与实践才能进一步明确。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延续性护理的相关内容,将更好地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2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领域中的运用与发展

2.1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延续性护理发展

精神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再入院率,同时由于该疾病属于慢性病的一种,存在较高复发率、较差依从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慢性病一种,在康复治疗中必须坚持,还需要多个部门相互练习,因此,延续性护理需要广泛运用于精神科领域。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尤为重要,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对慢性精神性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治疗;②能够保证精神科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集合,证明了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疾病治疗原则一致性。

2.2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是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目前统称“作业疗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业疗法的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其成员为作业疗法士、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士、专业的讲师等组成。负责作业疗法的工作人员根据住院时从家属中得来的资料以及对患者行为的观察,患者住院前的社会适应状态,过去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为重点,它是其初期的目标和活动方法,组织方法。原则上不同的病例、基于其患者的自由意志,尽早进行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作业疗法处方。作业疗法工作者根据患者当时人际交往的机能,作业能力等社会适应水平,和患者面谈。并且不仅仅则重于病和问题,而且重视健康方面,为了解决问题,和患者共同设顶努力的目标。通过作业疗法的过程评价其社会适应的水平,通过反复与病人的面谈,使努力目标更具体化,并根据其具体目标,调整一周的作业内容,作业疗法应适应患者的康复。

2.3家庭护理干预模式

家庭护理干预是相关的医护人员到患者家中,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并给予治疗。通过家庭随访,可以实地考察患者具体情况,避免盲目性,因地制宜,实施互动教育和指导,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所有延续性护理方式中最能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一种。家庭护理干预是使护理工作从病房走向社区或家庭,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充分体现,为未来精神病专科护士发展提供了方向。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半月走访1次,每次50~70min,结果显示,家访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早日康复。家庭干预式延续性护理,具有针对性强、便于一对一开展护理的优势,但由于此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还受天气、安全等因素制约,实施难度较大。护士进行家访时,存在许多无法预知的安全问题,紧急情况可能无法及时处理。另外服务对象、内容、方式等没有统一标准,服务费用也未完全统一甚至免费,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制度,难以持续。可借鉴国外及香港的做法,设立有统筹安排人员、司机、护士及社工组成的社区支援服务机构,专门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上门服务,患者会得到更全面的健康照护。

3延续性护理工作在精神科运用的几点启示

①建立网络转诊平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工作都尝试向信息化转变。对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来说同样如此,延续性护理信息化势在必行。所以,必须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转诊平台,保留患者的临床就诊信息,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延续性护理质量;②国内延续性护理工作必须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我国延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理论偏少,但是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多种护理工作模式,可谓百花齐放。众多的延续性护理在实施过程中,还缺少统一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延续性护理运用效果。因此,我国在发展精神科延续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提升其规范性,让其向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统一的护理方案,保证延续性护理效果。

结语

在我国,目前延续性护理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延续性护理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延续性护理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延续性护理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相关文献报道甚少,且缺乏大样本、社区多部门协作等研究,并没有真正体现多维度的延续。精神疾病具有慢性化、高复发、高致残性、低治疗依从性等特点,延续性护理理念的引入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延续性护理理念的实施已有强大的支撑。在我国大力提倡延续性护理理念,从个人、家庭、社区、制度建设、信息共享、跨学科跨部门等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延续性”照护,真正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以人为本的延续性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超,韩芳,李丽艳.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8,10(3):54-55.

[2]李伟琴,杜向东.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领域的应用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5,11(3):99-101.

论文作者:陆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延续性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研究论文_陆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