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拟声词的区别

英汉拟声词的区别

一、英汉拟声词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1](2021)在《英文版《青春之歌》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传播》文中指出在世界全球化的大发展时期,文化与经济的共融已成为世界潮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各具特色。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就是其一,文学译介是文化传播行为,也是跨文化式的语言交际过程。文学作品的译介,不仅仅只是文字或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它还是基于语言环境下更多深层次上的文化内涵的交流。之所以选取《青春之歌》的译本展开个案分析,是因为它既有着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同的翻译策略,存在着共性,又不同于其他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主要体现在出版社、小说题材、创作背景及文化语境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非常具有时代意义。本论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环境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对译本中出现的潜在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传播进行研究。纵观《青春之歌》译本总体来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学的目的,全面地展示了当时历史时期中国的真实面貌与文化,但在语言文化的传播上略显有不足之处。

赵佳琪[2](2020)在《英汉拟声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都是对自然声音和人声的模拟,因此,英汉拟声词具有许多相同点。但是,由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再加上文化传统的差异,英汉拟声词也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加强英汉拟声词对比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英汉语言系统的理解,增进对英汉两种文化的了解,并提高其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李静静[3](2020)在《《活着》白译本中拟声词的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余华在《活着》中通过运用大量拟声词,使文章语言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白睿文在英译《活着》中的拟声词时,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和减译的翻译技巧。但是,对某些拟声词的减译造成动态感和画面感缺失,未能较好地再现原文,因此使用减译技巧仍需谨慎。

刘泓言[4](2020)在《对比语言学视阈下英汉拟声词认知与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拟声词,拟声词作为语言组成中的重要成分,在翻译过程中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对比语言学视角下对英汉拟声词在构成、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异同,从而给英汉拟声词翻译提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中拟声词翻译的文化层面研究,笔者认为从实现译文目的或功能角度来看,直译法以及增减译法等现有翻译标准下的翻译方法理应得到译者的重审和重视,分析拟声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象征意义及相关共性,为拟声词翻译研究中的不可译性提供可能性。

洪爽[5](2020)在《现代汉语拟声词转类现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由拟声词发展而来的众多非拟声词,构成了词汇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近现代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主要从拟声词的符号性质、词类归属、修辞效果等角度展开,而甚少关注拟声词转类,表达非拟声义的现象。本文将拟声词转类定义为拟声词在词形不变的基础上由于句法分布改变和语义转移导致拟声词词性改变的过程,拟声词主要向名词、形容词、动词三种词类转变,分别形成拟声转名词、拟声转形容词、拟声转动词。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词典中的拟声转类词进行穷尽性地搜集与整理,形成拟声转类词词表。文章主要从语法特点、认知基础、转类途径三方面对每一类拟声转类词进行全面而详尽地分析,以期得到普遍性的规律,摸索出拟声词转类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我们认为,拟声词转类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过程。根据物理学上声音产生的过程,我们建构了以声音为中心,发声体、发声行为、声音特点、声音内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拟声词发声行为认知框架。当该框架中非声音成分获得凸显地位,拟声词便具备转类的条件。具体来说,拟声词通过“声音转指发声体”的转喻过程形成拟声转名词,通过“声音转指声音特点”形成拟声转形容词,通过“声音转指发声行为”形成拟声转动词。此外,不同声音域内拟声词转类难易程度不同,在动物声域中,拟声转类词形成难易程度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自然声音域中则表现为:形容词>动词>名词;人声域中则为:动词>形容词>名词。

朱佳婷[6](2020)在《汉语年龄表达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年龄表达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学界对于汉语年龄表达暂时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汉语年龄表达为研究对象,用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主观性与主观化、语法化、词汇化等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将汉语年龄表达方式分为年龄的确数表达、年龄的概数表达和年龄的代称表达三种方式。本文对现代汉语年龄概数表达格式按照其构成形式进行分类,并选取其中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一些年龄表达格式的结构、语义、功能、来源、演变或使用规范等。本文还对中华民族传统年龄代称的语义、来源、语用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现代汉语年龄概数表达格式研究,首先阐述概数表达格式用于年龄的情况,其次对年龄概数表达格式按照构成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前加或后加式”、“数词连用式”、“概数数词”等,最后讨论这些格式加“岁”与否的问题。第三部分开始对个案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现代汉语年龄表达格式“X岁出头”进行深入研究,其构成形式为“年龄+概数助词”,其功能为可做定语、谓语、宾语、状语,其语用倾向为倾向于表示主观评价,并表示主观小量,还倾向于表达积极义,其来源是“NP出头”结构。第四部分对“X来岁”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和状语。从共时平面看,说话人更多时候是表达“略多”义,通过调查,发现对“X来岁”语义理解倾向性顺序为:略多>左右>略少;从历时平面看,“X来岁”表义由“略少于本数”占优势地位逐渐发展成“略多于本数”占优势地位,“本数左右”义也逐渐产生。“X来岁”语义理解呈现多样性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类:语境和句法位置,语境又包括语言背景、文化心理、前后成分和主观小量因素。第五部分对年龄概数表达格式“X郎当”进行深入研究,其常用格式有三种,它使用的场合多为不正式场合,多用于男性等。从历时演变来看,“郎当”一词最早的书写形式是“琅当”,“郎当”最早是拟音词,后用来指代事物和动作等,最终变成虚化的概数助词“郎当”,用在数词后表示零数。从共时分布来看,只有官话区和晋语区存在表年龄的“X郎当”,在汉语各大方言区,“郎当”一词的演变程度不一,在官话区和晋语区,“郎当”一词虚化程度最高,变成概数助词。第六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年龄代称研究,按照年龄高低将常见的中华民族传统年龄代称进行罗列,并指出其确切语义;从来源的角度将汉语年龄代称进行分类,可分为转喻、隐喻、用典三大类,转喻类又可细分为五小类;归纳了一些年龄代称的语用限制,即适用对象的性别限制。第七部分是结语,这一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文澜妃[7](2019)在《从英汉对比角度探究拟声词异同形成的原因》文中研究说明拟声词作为语言成分中的特殊成员,通过加深对它的了解,有助于完善对语言面貌的全方位认知。因此,文本将从英汉拟声词出发,探究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产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缘由。

董宏程[8](2015)在《英语、汉语拟声词的审美功能》文中提出拟声词是对声音的模拟,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丰富的拟声词。从符号学角度论出发,论述了英、汉拟声词作为规约性符号所具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审美功能上的差异。

蒲婷艳[9](2012)在《英汉拟声词比较及翻译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汉拟声词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有加强语言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作用,如果拟声词翻译得恰当,能使读者增强对译文的印象,使译文更优美、生动。通过研究英汉拟声词的差异和翻译技巧,使我们在英汉拟声词互译方面更好地表达相关信息。

吴林国[10](2012)在《英汉拟声词对比分析与翻译》文中提出拟声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极大地丰富了两种语言。本文试图分析英汉拟声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索拟声词的英译汉方法。

二、英汉拟声词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拟声词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英文版《青春之歌》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2节 研究现状与范围
    第3节 研究方法
第1章 《青春之歌》与译介环境
    第1节 《青春之歌》概况
        一、作家杨沫简介
        二、小说的内容、题材
        三、中英文《青春之歌》的出版及影响力
    第2节 译介学
    第3节 语境与翻译
    第4节 《青春之歌》的译介语境
        一、50-7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环境
        二、《青春之歌》政治文化语境
第2章 英文版《青春之歌》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第1节 文学熟语译介下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一、《青春之歌》成语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二、谚语译介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三、惯用语译介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四、小结
    第2节 拟声词、语气词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第3节 方言词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第4节 归化、异化下古诗译介的语言交际与文化
第3章 英文版《青春之歌》的文化传播
    第1节 语言交际的文化传播
    第2节 革命文学的文化传播
    第3节 英文版《青春之歌》的时代精神文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英汉拟声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音对比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二、词形结构对比
    (一)英汉拟声词共有的词形结构
    (二)英汉拟声词词形结构的差异
三、句法功能对比
    (一)英汉拟声词的句法共同特点
    (二)英汉拟声词的句法差异
四、审美功能对比
    (一)汉语拟声词的审美功能
    (二)英语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结语

(3)《活着》白译本中拟声词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拟声词的概念和功能
二、白译本《活着》中拟声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直译
    (二)意译
    (三)减译
三、白译本《活着》中拟声词翻译的错误分析
结语

(4)对比语言学视阈下英汉拟声词认知与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拟声词中的对比语言学
3 汉英拟声词的对比
    3.1 汉英拟声词的构成
    3.2 英汉拟声词的使用
    3.3 英汉拟声词的语义特征
4 英汉拟声词的翻译
    4.1 直译法
    4.2 增省译法
    4.3 意译法
5 结语

(5)现代汉语拟声词转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拟声词研究
        1.2.2 转类问题研究
        1.2.3 拟声词转类问题研究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3.1 研究路径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二、拟声词转类概念的界定
    2.1 拟声词的符号性质——象似性符号
    2.2 拟声词转类现象的界定
        2.2.1 拟声词转类的定义与范围
        2.2.2 拟声词转类条件
        2.2.3 拟声词转类方向
    2.3 拟声转类词词表的形成
三、拟声转名词的形成与认知解释
    3.1 拟声转名词词表
    3.2 拟声转名词的语法特点
        3.2.1 拟声词的语法特点
        3.2.2 拟声转名词的语法特点
    3.3 拟声转名词的认知解释
        3.3.1 拟声转名词发生转类的认知基础
        3.3.2 转类途径一:动物叫声转指动物体
        3.3.3 转类途径二:声音转指发出声音的自然事物
        3.3.4 转类途径三:声音转指人的自然生理事件
    3.4 小结
四、拟声转形容词的形成与认知解释
    4.1 拟声转形容词词表
    4.2 拟声转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4.2.1 拟声转形容词中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4.2.2 拟声转形容词中状态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4.3 拟声转形容词的认知解释
        4.3.1 拟声转形容词发生转类的认知基础
        4.3.2 转类途径一:具体声音转指一般声音
        4.3.3 转类途径二:声音转指人的性格特点
        4.3.4 转类途径三:声音转指气氛状态
    4.4 小结
五、拟声转动词的形成与认知解释
    5.1 拟声转动词词表
    5.2 拟声转动词的语法特点
    5.3 拟声转动词的认知解释
        5.3.1 拟声转动词发生转类的认知基础
        5.3.2 转类途径一:声音转指利用发音器官完成的非说话行为
        5.3.3 转类途径二:声音转指利用非发音器官发声的行为
        5.3.4 转类途径三:声音转指具有特定发音特征的说话行为
    5.4 小结
六、拟声词转类现象认知小结
    6.1 拟声词转类认知基础—隐喻、转喻理论
    6.2 拟声词的发声行为认知模型
    6.3 拟声词转类现象的实质——凸显要素差异
    6.4 不同声音域内拟声词转类强弱规律
动词>形容词'>6.4.1 动物声音域:名词>动词>形容词
动词>名词'>6.4.2 自然声音域:形容词>动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6.4.3 人类声音域:动词>形容词>名词
七、结语
    7.1 全文要点总结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汉语年龄表达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概数表达相关研究
        0.2.2 年龄代称相关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代汉语年龄概数表达格式研究
    1.1 概数表达格式用于年龄的情况
        1.1.1 只用于年龄
        1.1.2 可用于年龄
        1.1.3 不可用于年龄
    1.2 年龄概数表达格式分类情况
        1.2.1 前加或后加式
        1.2.2 数词连用式
        1.2.3 概数数词
        1.2.5 综合式
    1.3 加“岁”与否的问题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X岁出头”的结构、用法及其来源
    2.1 “X岁出头”的构成形式
    2.2 “X岁出头”的句法功能
        2.2.1 做定语
        2.2.2 做谓语
        2.2.3 做宾语
        2.2.4 做状语
    2.3 “X岁出头”的语用倾向
        2.3.1 倾向于表示叙述者对人或事物的主观评价
        2.3.2 倾向于表示主观小量
        2.3.3 描述人的年龄时倾向于表达积极义
    2.4 “X岁出头”的来源
        2.4.1 “NP出头”结构
        2.4.2 “数量成分+出头”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来岁”的结构、功能及其语义表现
    3.1 “X来岁”的结构和句法功能
        3.1.1 “X来岁”的结构
        3.1.2 “X来岁”的句法功能
    3.2 从共时平面看“X来岁”的语义表现
        3.2.1 通过语料看“来”的语义情况
        3.2.2 通过调查看“X来岁”的语义理解倾向
    3.3 从历时平面看“X来岁”的语义发展趋势
    3.4 语义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3.4.1 学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3.4.2 前后成分和句法位置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表年龄的“x郎当”及其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
    4.1 现代汉语表年龄的“X郎当”
        4.1.1 “X郎当”的格式
        4.1.2 “X郎当”的用法
    4.2 历时演变
        4.2.1 “X郎当”的来源
        4.2.2 “X郎当”的演变
    4.3 共时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华民族传统年龄代称研究
    5.1 中华民族传统年龄代称及其语义
        5.1.1 幼儿及儿童
        5.1.2 青少年
        5.1.3 青年
        5.1.4 中年
        5.1.5 老年
    5.2 来源
        5.2.1 转喻
        5.2.2 隐喻
        5.2.3 用典
    5.3 语用
        5.3.1 男性年龄代称
        5.3.2 女性年龄代称
        5.3.3 通用年龄代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从英汉对比角度探究拟声词异同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拟声词概述
    (一)拟声词的性质和特征
    (二)拟声词的种类
        1、感叹词
        2、单纯拟声词
二、英汉拟声词的相似性
三、英汉拟声词的差异性
    (一)发音习惯
    (二)语音系统
    (三)民族心理
四、结语

(8)英语、汉语拟声词的审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拟声词是规约性的符号
二、拟声词的能指优势
三、英汉拟声词在审美功能上的差异

(9)英汉拟声词比较及翻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拟声词的差异
    1.1 结构差异
    1.2 词类差异
    1.3 句法功能比较
2 英汉拟声词的翻译
    2.1 直译法
    2.2 转译法
    2.3 减词法
    2.4 增词法
    2.5 意译法
3 结语

(10)英汉拟声词对比分析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拟声词的相同点
    1. 语音的对应性
    2. 一词多义现象
    3. 词的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4. 语义的转移
    5. 拟声词词语音结构的相似性
二、英汉拟声词的不同点
    1. 语音的差异
    2. 修辞功能
三、拟声词英译汉
    1. 英语原文有拟声词, 汉译时也运用拟声词
    2. 英语原文有拟声词, 汉译时不用拟声词
    3. 英语原文中没有拟声词, 汉译时加上拟声词

四、英汉拟声词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文版《青春之歌》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传播[D]. 王文静.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英汉拟声词的对比研究[J]. 赵佳琪.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10)
  • [3]《活着》白译本中拟声词的翻译研究[J]. 李静静.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7)
  • [4]对比语言学视阈下英汉拟声词认知与翻译研究[J]. 刘泓言. 英语广场, 2020(18)
  • [5]现代汉语拟声词转类现象研究[D]. 洪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汉语年龄表达方式研究[D]. 朱佳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从英汉对比角度探究拟声词异同形成的原因[J]. 文澜妃. 青年文学家, 2019(33)
  • [8]英语、汉语拟声词的审美功能[J]. 董宏程. 新课程(下), 2015(11)
  • [9]英汉拟声词比较及翻译技巧[J]. 蒲婷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3)
  • [10]英汉拟声词对比分析与翻译[J]. 吴林国.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1)

标签:;  ;  ;  ;  ;  

英汉拟声词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