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仅就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长江流域的经济涵义
长江是通江达海的名江大川,干流全长6300公里,居世界第三。而其通航能力之强,灌溉面积之广,资源蕴藏之富和流域腹地之辽阔,均堪称世界之最,是一条举世无双的“黄金水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长江流域的经济涵义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大流域经济,襄括了全国贯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18个省市,约5亿人口和将近全国50%的国民生产总值;二是狭义的长江沿岸经济带,专指通航干线所经的7省一市,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8千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土规划现已把长江沿岸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三峡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连贯长江全流域和全中国的最发达与次发达地带,具有水陆交通便利,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经济腹地与潜在市场广阔,商品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以及地区经济梯度差异较小等优势,因而是驱动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轴线。由此可见,开发长江流域必须先开放长江沿岸,现在它已成为国际大跨国集团和外商看好之地,亦是外商向内地进军的前沿阵地。
二、加速形成点、线、面、体的开放开发格局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地区加以考虑。
一是长江三角洲及下游地区(江、浙、沪)。本区开发开放条件优越,具有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位优势。今后,该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一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经济外向度,形成高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个地区,要大力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比重大、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和港口工业。现有大中型企业可与大贸易的发展相促进,与资源的利用、企业技术改造、出口创汇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工贸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产业发展上必须采取系统措施,大力发展无污染、耗能省、占地少、效益高,技术工艺、装备及管理先进的新兴产业,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地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尽快建成的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大贸易(包括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部门)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格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际性区域要加速引进外资银行,大力开办金融服务,建立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要加强技术贸易,信息贸易;要建立和健全各种经济资源集散和展销中心;要建设好发达的国际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开展现货、期货、转口等多种形式的商品贸易。三是充分利用水路、铁路、高速公路优势,形成一个江、海、陆、空密切配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必然会形成新的城市群结构,将进一步导致沿线经济结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这样说,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即一个发展极——上海,三个支点——沪、宁、杭,一个核心地带——苏、锡、常,将在长江三角洲形成。
二是长江中游地区(湘、鄂、赣、皖)。这个地区应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几个省会城市(特别是以武汉)为中心,积极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及产业转移,积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加工工业区;同时大力发展商品运输、旅游、信息、咨询、房地产开发、外贸、金融等第三产业,以增强其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利用沿江马鞍山、钢陵地区的铁矿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主,以现有的荆门、枝江、岳阳、武汉、安庆、九江炼油厂和石油化工为基础,形成沿江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重化工业基地。对于该地区沿江各省而言,安徽在发展轻纺、食品工业的同时,重点改造钢铁、石化、建材及其深加工工业,相应地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在沿江地区逐步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钢陵、安庆为中心的产业密集带,并把沿江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通道。江西应加快机电工业改组的步伐,形成汽车、机电、陶瓷等一批有优势的拳头产品,并加快具有优势的原材料、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南昌——九江工业走廊建设。湖北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老工农业生产基地优势、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搞好钢铁、轿车和化学以及纺织、食品工业建设。湖南则应发挥农业、资源、人才三大优势,培育和发展食品轻纺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建设好岳阳石化工业基地,加快洞庭湖经济带的发展。另外,这个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便使这一地区建设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便使该地区做到轻重兼到,协调发展。同时,面临着跨入21世纪的时机,长江中游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两个突破。第一,要突破内地无自由贸易港的局面。至目前为止,我国批准建立的自由贸易港(或保税区)共有13个,但全部在沿海。根据国外的实际情况来看,世界上沿大河两岸开辟自由贸易港区的事例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将自由贸易区设到了大河的上游、支流甚至内陆无河无湖地区。由于长江中游承担着把我国东部与西部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连动、平衡和传递作用,应选择有条件的沿江地市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以缩短沿海内地开放的差距,目前最适宜的地点应是武汉。第二,实现内陆无外资金融产业的突破。为进一步加速长江中游地区的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该地区引进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显然是必要的。
三是长江上游地区(四川)。这里应按照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以重庆、成都为中心,以长江沿岸城市和资源富集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钢铁、化工、机械工业。为配合三峡工程的建设,必须加快建材、冶金工业发展步伐,同时搞好攀钢二期工程等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建立新的大型乙烯和钢铁基地,并以机电工业为重点,狠抓加工工业的改组改造。在农村经济方面,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建设长江柑桔带,发展草场畜牧业和林副土特产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航天、航空、核能、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
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是以人口、劳动、智力、资本、企业、商品、市场、需求和消费的聚集与扩散的基本功能,构成一定区域的经济运作中心。因而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都是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以至国际经济发展的依托。大流域经济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一般都以海口城市为龙头,以沿岸大城市为枢纽,带动全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沿岸城市的发达程度基本上反映和决定全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长江以上海为龙头,以武汉为中枢,以重庆为龙尾,宛如一条带动东中西三大地带、向太平洋腾飞的巨龙,构成当代中国经济起飞的生动写照。因此,要使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释放城市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杭州。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中心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心的功能,对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四、构筑立体交通走廊,加速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了以长江水运为依托,以铁路为主干,水陆空并进的立体交通走廊,为沿江两岸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至今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是我国内河航运的主要运输线,其运载能力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目前已充分利用3600多条干支流通航河道,可通航河道达70000多公里;先后兴建了年吞吐能力15000万吨的大型港口25个,新建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货运码头50多个其中万吨级码头近40个。与长江水运齐头并进,已建成铁路总长12000公里,初步形成了贯通大江南北和横跨全国东、中、西部的铁路干线,构成了长江流域直通海域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在公路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区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绝大多数村庄通了公路,形成公路交通网,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已达68000公里;在空运方面,一批航空公司迅速发展,并拥有波音、麦道等先进机型的航空以及管道运输为主体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矿产等大宗货物的需求的增长以及沿海资源不足,适应煤矿、原油进口,需加强宁波——舟山深水港的开发,建设杭州湾大通道,加速宁杭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加快东西向通道的建设,区内目前有五条铁路和8条国道分别跨越长江,但是沿长江东西向的铁路和等级公路尚未贯通,重点加快建设铜陵至安庆等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以便与水路、航空共同形成本地区东西向综合交通走廊。三是港口建设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港,宁——舟港,相应建设沿江其它港口。整治长江口,疏浚长江河道,增强航运输力,形成合理的江海干线运输网。铁路建设必须“连接港口”,形成一个以长江经济区内港口群体连接的铁路网。
五、发展与环境并重,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村工业化,中国正进入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阶段。不仅总体环境质量继续恶化,而且局部环境质量加剧恶化,直接损害我国长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威胁十几亿人民的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十分突出的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的生态危机。由此可以这样认为,要使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减轻长江流域污染负荷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密集,资源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据统计,近年来,长江流域七省一市合计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沿江绝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长江中游每年接纳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达数十亿吨。在重庆有一家造纸厂每年排入江中污水就达1000多万吨。其主要污染物CoD、BoD指标都严重超标,其中汞、铝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200倍。又如,拥有几百万人口的长江中游最大城市武汉,所有工业和生活污水全部排入长江,每年总量近10亿吨。另外,长江沿岸多森林采伐过度,开山开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笔者认为,发展与环保并重,中国不能走先发展后治污的道路,否则,饱受人类践踏和玷污的江河,会以其加倍的疯狂无情地报复人类。今后要使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在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
第一,建立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决策指导和协调机构,由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参加,科学地规划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对长江干流、支流沿岸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物耗能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染重的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乡镇企业,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处理污染能力,在建设项目投资中,必须确保有关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纸厂;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染料厂以及污染严重的小矿山等必须限期关闭取缔。尽一切力量减少长江水环境质量的负荷。第三,强化自然资源及国土生态环境保护,应在维护自然生态平等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开放利用。第四,不断调整能源结构,要通过各种方法使长江流域内的能源结构的消耗原煤为主逐步转向电力、燃气为主。第五,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根据“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抓紧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政策和措施。长江流域各省、市应遵循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同时还可吸引外资参与长江环境保护,发行长江环保建设债务,吸引民间资本等。第六,充分运用法律、经济、综合治理等多种手段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
现代意义的区域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外,还注重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其先驱与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不是区域发展的全部内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树立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观,建立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动态和谐。要使长江流域能快速发展,从现实出发,一是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体一人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经济地位的同时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改善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与此相关,就是要注重发展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及广泛的社会服务业。二是注重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在社会资源来至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达成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在规划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