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世界科技政策与发展趋势综述_科技论文

1994年世界科技政策与发展趋势综述_科技论文

1994年世界科技政策与发展动态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动态论文,世界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摆脱衰退困境,普遍出现回升趋势。世界经济形势也逐渐好转,全球经济竞争进一步激化。科学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基础。新一轮世界科技竞争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新特点。

一、调整科技政策确保21世纪经济竞争优势

为了确保21世纪经济竞争的优势,各国加强了科技政策调整的力度。调整的重点是:

1.加强科技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

印度成立了由总理亲自出任主席的内阁科技委员会,旨在对印度的科技以及工、农业等部门的政策、计划和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埃及成立了由总理担任主席、两位副总理和9位部长任委员的内阁科技最高委员会,负责制订全国科技规划,支持和协调规划的实施等重大科技工作。匈牙利成立了由总理担任主席的科技政策咨询委员会,凡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问题都在委员会中进行预选讨论,再提交政府决策。澳大利亚建立了直属总理的新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委员会;英国成立了由科技部长代表首相担任理事会主席的政府高级科技顾问机构——科学技术理事会。

上述各国的重大举措表明,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首脑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并试图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技术在政府决策层的地位和作用,来确保国家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优势。

2.突出科技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服务的目标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史以来第一次发表了《世界科学报告》,报告强调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在发表《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政策报告后,1994年又发布了由总统和副总统共同签署的《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科学政策报告。报告提出“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是支撑国家经济的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的新观点,并提出了美国将力争实现的五个目标:保持主要科学前沿的领先地位;加强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对基础科学、工程学和国家目标的投资,有效利用物力、人力和财力;培养21世纪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技素质。日本提出新技术立国方针,把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人才和推进国际合作作为振兴科技的重点。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出版了《法国研究之报告》,阐明了确保全国研究投入、树立战略观点、确保优先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企业需要的技能和基础技术研究工作、更新科技队伍、允许科技人员流动和改善科技信息工作等12个政策要点。芬兰政府制订了“走向创新的社会”科技发展战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1994年科技政策的总结和展望》报告指出,亚洲国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科研技术能力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前途的重要性,他们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能确保未来发展基础的科研中心和企业集团的建立,以及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和尖端材料等高技术领域。

3.强化政府对工业技术的支持,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

1994年9月19日,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近5年的时间内,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美国不仅在原来占优势的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继续稳居领先地位,在设计和工程方面仍保持竞争力,而且还从原来落后的领域赶了上来。1994年,世界各国在科技政策调整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部门支持的力度。美国政府在增加对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工业技术计划支持的同时,还与工业部门建立特殊的伙伴关系。英国发起“联系计划”以推动大学、研究所与工业界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推动企业的研究发展,德国研技部长克吕格尔强烈要求给研究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并强调为数不多的资金使用必须“真正达到把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目的”。意大利用于支持工业研究的“应用研究基金”将从1994年的8928万美元猛增到1996年的5.96亿美元。加拿大通过建立“加拿大技术网络”、设立“加拿大投资基金”、实施“工程师与科学家计划”和“技术伙伴计划”等措施支持小企业发展。澳大利亚实行技术发明商品化措施,今后4年为中小企业产品商业化的前期工作提供4820万澳元。罗马尼亚科技部计划把15%的科研预算拨款用于建立科研成果应用和技术转让基金。

4.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化

1994年,各国政府对军转民技术的支持得到了广泛的加强。美国政府为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将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技术再投资计划”1994年的经费预算提高到4.74亿美元,199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5.5亿美元。在该计划的示范下,1994年美国航宇局决定设立一个“航天工业技术计划”。美、日两国政府决定开展军转民技术的合作,协议中的项目包括10项产业技术。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民研究中心——结构材料中心。1995年,法国用于军民两用科研项目的国防部拨款大幅度增加,主要用于民用航空、核能和基础科学的研究。

5.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1994年,除少数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外,政府科研预算都有所上升,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在科技研究发展方面的预算都有不同程度的有所增加。其中日本1995年基础研究费比1993年增加了16.5%。各国科技投入上升趋势还表现在,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提高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比率的目标。美国提出将研究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目前的2.7%提高到3%,《法国研究之报告》提出,今后10年内,政府每年的研究预算增长率至少应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0.5个百分点,以便使法国全国研究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到2005年赶上德国、日本和美国。意大利的1994-1996年3年计划中提出,将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93年的1.4%提高到1996年的2%。奥地利科研促进委员会提出把研究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998年的2%。欧洲联盟在其《振兴经济、增强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1994年白皮书中强调,尽早把科研投入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提高到3%。新加坡已决定将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提高到1995年的2%。南非拟将科研经费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提高到1.5%。在所有这些增长目标中,韩国表现了最大的雄心,在新提出的“韩国科技发展长期计划”初稿中,研究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到1998年将提高到4%,而2001、2002和2010年各个年份的相应数字将分别达到5%、5.8%和6.7%。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席卷全球

自从1993年9月15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在全球兴起了一股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指建立以新型光缆为传输信息的主干线的,贯通美国各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医院、公司企业、商业、政府部门以及普通美国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通过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先进信息技术向全国提供教育、卫生、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广泛的信息服务。这项工程将成为21世纪美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英国在1994年初宣布,在未来10年内,将投资380亿英镑建设英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法国政府宣布开始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其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整个法国。据初步估算,法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在20年内大约投资1500-2000亿法郎。

加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于1994年3月开始启动。这一行动标志着加拿大的新电子时代的来临,使加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与美国并驾齐驱。预计到2002年高速信息网络将遍及全加拿大。

日本已成立了“高度信息通信社会推进本部”,拟在2010年建成全国高速信息网络。为了推动该网络的建设,日本电气公司,日立制作所和富士通公司联合成立了研究开发下一代超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的机构。

此外,德国、瑞典、印度、新加坡、韩国等也都宣布了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1994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三、重视农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已演化成为两大格局: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发展成为技术密集、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的规模经营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主要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小农经济型分散化经营产业。因此,在发达国家,农业已成为与现代工业并重的发达产业,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而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依然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特别是二者效率与效益差距的扩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不仅不能与经济同步发展,而且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业》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农业在过去20年里的产量年增长率为2.3%,在今后20年可能下降为1.8%。也就是说,如果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不能取得新的突破,农业增产将越来越困难。

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导致耕地急剧减少,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1994年世界形势报告》中特别针对中国农业的现实状况作出了预警性分析: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谷物产量可能会减少20%,而人口将增加4亿。仅此一项,届时中国将缺粮2.16亿吨。

从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形势来看,尽管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因为农业的现代化而成为与工业并重的发达产业,与经济社会保持同步发展。这是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做法:

1.政府大力扶植农业发展

不管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皆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以巨大支持。1994年,法国政府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法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经费投入,提供优惠贷款,鼓励青年务农,强化农业指导与协调等。美国政府实施了从保证收成保险计划、农业贷款计划、食品资助计划等。在1995年美国政府预算中,农业部预算为603亿美元,仅次于卫生部和国防部。日本设立了以首相为首脑的“紧急农业对策总部”,拟定振兴农业纲领的新政策,目标是要使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人均每年劳动时间在1800-2000小时之间,人均一生的农业劳动收入达到2-2.5亿日元,要把农业扶持成为经营感觉良好、效益高、发展稳定的产业。

2.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农业

依靠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出路。因此,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在各国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丰硕成果。1994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用基因改造的不易腐烂的蕃茄上市。国际水稻研究所宣布培育出一种新型“超级水稻”,可使产量提高25%,但大面积推广种植尚需时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决定从1995年度开始研究与开发使农业生产高技术化的基础技术。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近年来,在印度被称为“蓝色革命”的虾养殖技术取得成功,使印度一跃成为虾出口大国。以上事例说明,各个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突破口,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措施。特别是,随着农产品保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实现了全球流通,发展出口农业也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农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全球科技人才流向的新特点

科技人才将是21世纪发展经济的核心力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科技人才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争夺焦点之一。人才流动则是这种竞争的体现。

科技人才在国际间流动是一种自然现象。科技工作者总是为寻找和创造其最合适的工作条件与环境而流动,并在合适的环境中留下。因此,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尊重科技的国家和地区是科技资源最富裕的拥有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控制者。

人才的流动除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和物在不同地区聚集强度的牵动。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流动的一种普通趋向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较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虽有“对流”,但更多的还是流向条件更为优越的美国。至今,这股人才流动的大趋势虽没有明显的改向,但是近年来,世界政治动荡和经济兴衰对世界科技人才的流动产生了局部性影响。

1.引人注目的亚洲人才回流

1994年,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返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这一举动引起了各界对科技人才走向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人们认为,这件事标志着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优秀科技人才向美国的单向流动开始出现折返。据报道,我国台湾省的留学人员回归率在80年代已上升到21.8%。到1992年,台湾省副教授以上教学人员中,在国外获得学位者占75.9%。韩国自60年代后期开始积极争取人才回归,至今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已形成一种潮流。香港、新加坡等地正在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新聚集点。显然,亚洲地区经济腾飞,科技人才需求急迫、西方国家经济衰退,是造成人才回流的大环境,而亚洲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创建科学园、建立一流的科学实验室、提供优厚的待遇等对外流人才的“反吸引”措施,则为人才回归提供了不低于发达国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造成大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人才外流和全世界对这些国家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从1989年到1993年,约有7万名科学家从前苏联流亡到国外,这相当于该地区科学家总数的1/10。这些人才主要迁居的国家是德国、美国和以色列。流入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人才数量也明显增加。波兰自80年代初期开始科技人才外流,在近10年期间,移居国外的改行的科技人员数已占波兰科技人员总数的25%。在前苏联曾经聚集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强大科技队伍,大量科技人才外流使这个地区的科技力量陡然削弱。显然,科技人才的流失已使这个地区的经济科技副业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击。据联合国的估算,人才流失每年使俄罗斯损失600-700亿美元。然而,对这些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潜在破坏却是无法用美元来计算的。为此,1994年4月,俄罗斯杜马在通过的“关于俄罗斯科学事业处于危急状态”的决议中,把制止人才流失放在了首要位置。与此同时,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政府也制订了一系列制止人才外流的措施。

3.跨国公司积极争夺人才

今天,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产品销路,跨国公司总是尽可能利用当地人才。这些公司一方面把总部所在地的外国职员派回基本国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在当地务色优秀人才和培养合格人才。他们常常就地设立培训基地,除教授技术知识外,还传授公司文化,管理方法和产品观念等。因此,跨国公司对人才在地理位置间的流动有时可能起到“反吸引力”的作用,但从人才的实际服务对象来说,主要还是在为外国服务。

4.面向21世纪争夺人才

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到21世纪,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全世界都将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才短缺。日本提出了智力资源综合国力的关键,优秀科技人才将左右日本新技术立国的命运的观点。21世纪将是人才争夺更加激烈的世纪,核心将是尖端人才的争夺。如今,这场争夺战的序幕已经拉开。1994年,日本理化所决定从国际上选拔终身雇佣的主任研究员;筑波大学成立了尖端学科领域研究中心(ATRA),要在世界上招聘研究领域负责人,应聘者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韩国制订了海外高级科技人才招聘计划,决定用重金聘请100名旅居海外的侨胞和外国科技人员到韩国的研究所或大学工作。台湾中央研究院李远哲发起的“杰出人才基金会”已于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基金资本额为2亿新台币,目的在延揽国际水准级的学术人才返回台湾,长期参与研究工作。

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冷战结束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对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许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列为政府的重要科技政策。美国还从地区稳定的作用、武器生产能力、科学技术基础和市场潜力出发,选择了与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阿根廷和巴西6个国家开展全面的科技合作。因此,1994年是各国政府大力促进科技合作的一年,也是国际科技合作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新发展的一年。

1.区域内的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展开

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1994年区域内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格外的重视,其中以欧盟和东盟最为活跃。欧洲联盟正式通过了“欧洲联盟第四个研究发展总体规划”,新规划分为研究发展与示范、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成果推广与价值比、研究人员培训与流动4大行动和18个专项计划,投资总额比“第三个总体规划”增加一倍。此外,为提高地区的竞争活力与美、日抗衡,欧洲各国实施的“尤里卡”计划已进入商品化开发的重要时期。这两项计划是欧洲地区各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和核心。东盟科技部长会议通过了东盟的第二个科技合作计划——“1994科技行动计划”。该计划综合评价了东盟国家之间科技合作进展和指导方针;确定了科技合作委员会的新体制及开展合作的领域;制订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六项战略:支持对成员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的科技项目计划;加强成员国科技活动的密切协调,建立最佳科技管理体制;积极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促进科研机构对工业部门的技术转让;广泛宣传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大科学走上国际合作的道路

大科学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已在各国政府间取得共识。1994年欧洲决定合作建造大型电子对撞机(LHC)。该对撞机将是世界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其规模和目标均与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相当。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已经转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寻求合作。美国物理学会于2月份成立了一个“美国—LHC合作者组织”,专门负责同这一合作涉及的各方打交道。日本与美国决定在美国犹他州联合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宇宙线望远镜,计划建造两个观测站,建设总费用将超过100亿日元。建成后可观测到迄今所能观测能量的1000倍的宇宙线。美国和德国共建的世界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已动工。环境保护和空间开发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热点。大量的环境观测计划都是多国合作中进行的。

3.企业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势头上升

1994年,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国际合作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企业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尤为活跃。从企业本身来讲,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间的合作必须向深度发展,而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必须支持企业进入跨国的合作。政府加强了对企业间国际合作的干预和引导。美国开始推动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1994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联合光电子计划”和“民用工业技术合作计划”等合作协议。同年还与以色列签署了建立美—以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协议。两国宣布各自投入1500万美元,用于鼓励高技术合资企业发展。法国政府决定投资30亿法郎,研制斯坦德通信卫星,通过研究开发轨道传输和接收新技术,增强法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通产省产业技术审议会提出了题为《为走向“新技术立国”推进综合性、战略性的国际产业研究协作》报告书。为实现新技术立国,日本应率先发展产业技术国际合作战略。据此,日本建立了向国外国立研究机构派遣合作研究人员制度;通产省、邮政省认定的基础技术促进中心于1994年开始从国外招聘优秀研究人员到民间企业参加尖端技术国际研究。

澳大利亚政府的购买计划促进公司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带动澳大利亚本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1994年,许多外国高技术公司在新加坡大力投资开设研究开发中心。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建立集成电路研究开发设计中心;日本住友化学亚洲公司设立了染料技术试验室;美国摩托罗拉集团、康柏公司和惠普公司将投资设立科技创新中心,设计、制造中心;荷兰壳牌集团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亚太中心试验室等等。

标签:;  ;  ;  ;  ;  ;  

1994年世界科技政策与发展趋势综述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