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入组对象,总共收入74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包含37例患者,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3个月、6个月两个阶段点统计对比复发情况无显著差异,即P>0.05。在随访12个月时对比复发情况发现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发生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为8.11%;对照组除上述发生情况以外另有1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7.03%。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控制复发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临床调研显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临床各类疾病的发生情况亦显著提高,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变化较为显著[1]。该疾病是一类较为棘手的脑部血管疾病,对患者神经损伤较为严重,因而发病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威胁极大。对于治疗后患者随访研究显示[2],缺血性脑卒中治疗1年内复发率高达10%,因此对于该疾病的临床预防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为方案,探讨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1入组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入组对象,总共收入74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性别组成: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9.28±11.60)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所有指标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包含37例患者,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上述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范围以及诊断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患者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已确诊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并且检查定位到明确的神经功能缺损部位以及具有相关体征。发病后距离入院治疗在48h以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且既往无脑部血管相关疾病史。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晰,具有一定自主判断能力。所有患者与研究负责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并且所有临床资料供研究者科研使用。
1.3患者排除标准
排除心脏瓣膜疾病或房颤、或肺部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排除1个月内接受过溶栓、抗凝治疗方案或长期(6个月以上)使用抗凝类药物的患者。排除对本次研究过敏的药物。
1.4给药方案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包括低压吸氧、静脉补液等。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批号:20141230;)作为预防治疗,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剂量为100mg/d,每天给药1次。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生产批号:20140730;)作为治疗药物,给药剂量为75mg/次,每天给药1次,给药方式为口服。对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后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局部疼痛)、消化道出血、局部皮肤或牙龈出血、颅内出血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即发生率=发生例数/组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均采用IBM SPSS version 22.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平均路±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在α=0.05水平上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阶段性复发率统计对比
本次研究对患者随访过程中病情复发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3个月、6个月两个阶段点统计对比复发情况无显著差异,即P>0.05。在随访12个月时对比复发情况发现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阶段性复发情况比较(n,%)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紧急的突发疾病,通常是由于多种外界刺激作用而导致病理学改变进而引发疾病。脑卒中临床包括出血性以及缺血性两种,临床研究显示,该类患者中80%以上为缺血性脑卒中,并且我国发病人数极为庞大,由于医疗意识以及临床药物预防治疗等知识相对缺乏,该疾病发病后以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3]。对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影响较大,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阿司匹林作为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类药物,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广泛用于脑卒中(缺血性)中。该药物主要是通过强效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烷的生成,进而对于血小板凝集产生抑制、抵抗作用。研究表明[4],采用阿司匹林作为治疗后维持药物或是预防性治疗药物均有良好效果,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采用阿司匹林进行防治在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仍在25%以上,这与本次研究单药治疗组结果相似,因而如何提高防治效果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问题。
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与二磷酸腺苷不可逆结合,干扰血小板受体与腺苷的结合。通过ADP接到继发性激活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从有效血小板聚集方式上进行抑制。因此该药物与阿司匹林在药理方面相互配合、弥补,并且氯吡格雷在药效方面略长于阿司匹林,因此适合作为预防性药物长期使用[5]。两药联合使用在长期复发率控制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本次研究发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推荐该方案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开成,韦维,陶玉倩等.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小卒中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6):133-134.
[2]邹建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8):11-12,13.
[3]张合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4):33-34.
[4]吕莹.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01-103.
[5]谢红娟,王育琴,李晓玲等.阿司匹林联合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6):823-827.
论文作者:谭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脑卒中论文; 情况论文; 个月论文; 心源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