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业化目标下审计教育培训发展对策研究_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职业化目标下的审计教育培训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培训论文,目标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写进全会决定,这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和审计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审计干部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也应该适应审计职业化的要求,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一、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1.国家治理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提供高层次、高质量、专业化的审计产品,是国家审计机关服务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围绕国家审计机关能力提升的目标,审计产品在功能定位上,坚持标本兼治,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上,“一手”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一手”分析和查找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在内容上要紧跟国家治理大环境和着力点的变化,揭示问题和提出建议要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在表现形式上,通过审计报告、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审计信息、审计公告等多种形式,将若干单一审计项目的成果深度开发、有机整合,实现审计产品增值;在成果运用上,要拓宽审计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审计产品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确保为使用者关注、使用、产生效益,既为案件查处提供线索,又致力于成为政府的“智库”和决策的“震中”,为政策完善、法规修订、机构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审计的这一定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和需求导向中总结升华而来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专业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

      2.现行公务员制度与审计机关的特殊性。我国的公务员法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入门考试时,对报考专业和工作经历有一定要求,但考试内容基本相同。进入公务员系统后,按照科层制确定的职务晋升路径,根据人的品德、资历、学历、经验、业绩等要素作为职务晋升的条件。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审计机关按照公务员法招录、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干部。但审计机关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其工作内容专业性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技术方法、操作流程、审计成果均与目前国民教育体系中审计专业教授的审计知识有很大区别。审计实务中经常需要审计人员运用法律、财务、财政、工程、金融、管理、社保、农业、计算机等跨专业的知识,具备综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只是提供了进入审计机关的基本素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将学校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一方面需要实践锻炼,另一方面需要进入审计机关后接受系统、专业的职业化培训,逐渐适应各层次的工作。二是审计项目主要采取矩阵式的项目制管理模式,与科层制的分工模式也不完全适应。审计组成员分为审计组长、副组长、主审、小组长、小组主审、一般审计人员。现实中,这种分工模式已经打破了科层制的界限,例如,科长可能担任小组长、主审,而处长可能担任一般审计人员,或者名义上担任组长、副组长,业务把关仍由审计能力较强的科长负责。

      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审计机关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进行职业化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在以“人”为中心的公务员制度基础上参考美国的文官制度及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经验,建立以“事”为中心的审计队伍职业化管理框架。

      (二)审计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是一种状态,即指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职业化可以分为个人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和管理职业化。

      同时,职业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对于社会职业分工分化出来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职业规范或水准,构建职业信息平台,总结实践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科学技术标准,演化为教育和培训讲义以及教材,以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形成职业群体逐步扩大,职业分工更科学的发展局面。其内在特征就是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职业文化、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胜任能力;外在表现为制度规范、职业行为、职业成果、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

      根据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其他机关部门职业化建设的实践,审计职业化就是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审计干部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准确地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高水平专业化完成审计机关确定的岗位职责。

      (三)审计职业化的特征

      一是共同遵循的审计文化和审计职业道德。构建审计机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氛围和职业道德,要求审计干部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大公无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具备为人民群众、为审计事业无私奉献的持续内生动机,具备独立、自律、稳健的心态素质,为国家治理和人民利益服务;将“为国理政,为民服务”的形象深入人心,促进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理念在社会中发扬光大。

      二是科学的工作流程、分工、规范、标准及考核办法。要求审计机关明确审计项目和综合工作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责任分工,制定相应的审计准则和制度规范。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重新梳理明确审计业务分类方法、审计成果衔接及综合运用办法,明确各业务类别的审计项目操作流程和审计组岗位分工。制定与审计业务操作流程相配套的审计指南、操作标准及审计组、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及量化考核办法。

      三是与审计业务分工相适应的专业职务序列及管理制度规范。在“行政职级”的基础上,设置科学的“专业职务级别”,按照在审计项目中的作用和分工,设置:初级审计员、中级审计员、高级审计员等专业职务序列。将专业职务序列与审计组岗位分工相衔接,如初级审计员只可担任审计组一般成员,中级审计员只可担任审计组主审或小组长,高级审计员才可担任审计组组长。明确各专业职务级别的晋升办法,规定晋级之前必须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并接受书面测试和实践测评,合格者方能晋级。

      四是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按照专业职务级别和专业门类,开展学科建设,深化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将一般性和专业性工作流程、分工、规范、标准相配套的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与审计理论、审计法规、审计案例相结合,开发为课程体系,辅以相应的教师、教材和教案构成教学产品体系,设计适应职业化要求的培训班次,将课程应用于各培训班次,以培训后的考评作为各专业职务级别晋级的依据。

      二、审计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目前在审计干部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培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主要途径是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2014年审计署培训项目计划安排的83期培训班次,实际实施的仅13期是围绕知识技能更新补充的培训班,其中7期为计算机类培训,3期以综合提升业务或理论研究能力为目标,未针对具体的专业需要。其余班次主要是以行政层级为基础划分的任职和初任培训、领导能力培训及围绕审计项目的短期业务培训。涉及业务的内容,讲理念和思路的居多,讲具体操作和案例的较少,且各专业知识教学的系统性、梯次性、逻辑性还有待提升。

      按照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审计教育培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应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体系,走出一条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之路。

      (二)具体目标

      一是开展各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对审计学科进行科学的专业划分,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学科分支;形成各学科专门的专业知识;组建学科建设团队,并配备专门的研究设施,建立完善的研究规划和日常工作机制。

      二是构建专业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划分的审计专业学科,遵循人类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设计认知类、知识类、法规类、实操类、案例类、研讨类课程,力求涵盖从事本专业审计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技能和前沿性课题。

      三是开发完备的教学产品体系。教学产品体系由教师、教材、教案构成,其中教师是各专业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教材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及教学软件,教案应针对不同专业职务级别人员有针对性地介绍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流程等。

      四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班次。在目前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班次框架基础上,应以各专业职务级别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目标,涵盖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兼顾转岗和获取多专业学科知识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班次。

      五是完善与级别晋升相适应的权威性测评体系。服务于职称晋升,以审计实战能力为核心,以各班次培训内容为基础,开发各班次结业测评体系。

      三、审计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路径

      走出一条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之路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采取强制性变迁的思路,从制度、机制、管理、应用层面全方位地推动目标实现(见图1)。

      

      (一)制度层:制定科学完备的审计职业化建设规划及制度规定

      在审计职业化建设规划中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实现路径。将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制定分阶段实施办法。第一阶段,重点构建稳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要求各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必须参加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课程试讲,将培训工作参与情况纳入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及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二阶段,举办实验班,打磨完善课程体系;第三阶段,学科建设及课程体系较为成熟后,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定,职业级别晋升必须接受培训和考评。

      (二)机制层: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和培训机构分工负责、深度配合

      一是业务部门提供课程原始素材。业务部门参与学科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课程讲授等工作,先决条件是业务工作本身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能够为教学提供完整翔实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各类审计专业的完整审计流程,目前审计关注的主要事项、主要问题及定性,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审计信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数据,与审计指南相吻合的各审计事项、问题的审计实例,典型审计项目的档案资料,由难点、热点、争议性问题引发的案例等资料提供给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

      二是综合部门充分发挥总结研究提升的功能。对现有审计经验和审计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形成固化的审计指南和操作规范,上升为审计理论;将审计中发现的具有争议性、前瞻性、创新性、尚需进一步检验的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和研究专题。

      三是培训机构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与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深度配合,整合业务素材和研究成果,形成最终教学产品。首先,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核心是加强对培训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参与审计实践、研究审计档案资料、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深度参与了解审计工作,成为相关审计学科的专家。其次,培训机构要成为学科建设的基地和牵头单位,协调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审计业务专家、审计理论专家,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产品开发。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用教学产品资源,用于各培训班次的教学实践。

      (三)管理层:将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产品开发作为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

      一是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的深化。目前,审计署已经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分专业职务级别培训的思想,以学科建设带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的深化。首先,根据审计实践中的分工方式,科学划分审计学科,如按照现有模式,可分为财政、投资、金融、企业等专业,也可按照审计全覆盖的思路,将现有专业合并或进一步细分。其次,选定学科带头人,由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培训机构、外部专家共同组建学科建设团队,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产品开发、课题研究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同时,培训机构提供稳定的学科建设基地,各教研室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二是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课程可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主要包括会计学、法律基础、计算机等课程,供新进入审计机关、在学习阶段无上述专业背景的人员必修。专业课按照“概念认知、知识建构、法规导引、审计流程、审计实例、教学案例和专题研讨”的框架开发,供晋级初、中、高级审计职称人员学习,其中,晋升初级审计师必修概念认知、初级知识建构、法规导引、审计流程和初级审计实例课程;晋升中级审计师必修中级知识建构和中级审计实例课程;晋升高级审计师必修高级知识建构、高级审计实例、教学案例和专题研讨课程。

      三是以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教案编写为手段打造高端教学产品。首先,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从审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挖掘培养内部师资,拓展吸引外部师资,建设一支理论性、实践性人才兼备的教学专家团队。师资优先在学科建设团队中培养,便于其持续跟踪本学科建设发展的情况,理解所承担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一条龙”式地完成教材建设、教案编写、课程讲授任务。其次,在学科建设团队内部建立教学产品开发小组,由小组成员承担相关课程全部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包括编写书面教材、制作模拟教学软件、电子课件、编写教案等。最后,采取小组集体备课、交换审核、实验班试讲等方式,反复打磨教学产品,力争打造一批培训精品。

      (四)应用层:将教学产品应用于教学实践,注重培训成果提升

      一是构建班次体系,在现有的以行政级别为基础的短期班次基础上,重点增加以职称晋升为目标,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中长期培训班次。一是为新入职和各级别审计人员晋升提供入职和晋级培训;二是为跨业务领域审计人员提供转岗培训;三是为各专业职务级别审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即知识更新和补充培训。

      二是应用教学产品。服务培训目标,将开发的教学产品拆分、组合,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应用于各培训班次,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完整的教学产品包括电子课件、模拟实操软件、书面教材等载体和产品,针对不同班次的具体教学需要,既可展示教学产品中的全部内容,也可有针对性地展示部分内容;可单独采用讲授式、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也可综合运用其中几种教学方法。

      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评体系。考试内容既包括书面测评,也包括实践测评。测评题目、方式、评阅人员必须具有权威性,保证公平、公正,能衡量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激励审计人员自发学习,能在审计机关中被广泛认同。

      四是持续开发升级培训成果,形成长效的培训链条。培训出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干部,是最重要的培训成果。对接受培训的审计干部,要建立跟踪机制,实时跟踪其将所学理念、方法应用于审计工作的情况,并督促其将日后积累的经验与所学内容相印证,对相关审计专业理论与实务进行补充、丰富和创新,并注意对其后续培训,以“善思、精干、能写、会讲”为标准,将部分审计干部吸纳到学科建设团队中来,培养为培训师资,促进审计教育培训实现递进式发展。

      培训形成的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等可直接与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相衔接,回答报告、信息中所反映问题的原因及审计建议等相关内容,为体制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公共政策不断完善,地区、行业、部门科学发展,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并从审计查证事实与发现问题中得到实证。经过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逐渐可以演变为较为成熟的审计专业课程。

      审计职业化目标下,必须走出一条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之路,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更好地推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发展审计职业教育培训,需要整个审计机关自上而下地行动起来,从制度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从机制层面形成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培训机构各负其责的联动之势;以学科建设推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更加深化,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完备的教学产品;将教学产品应用于各级各类专业班次,形成长效的培训链条。

标签:;  ;  ;  ;  ;  ;  ;  ;  ;  ;  

审计职业化目标下审计教育培训发展对策研究_审计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