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疗效观察论文_刘如意,张诚

刘如意 张诚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 广西 南宁 53001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确诊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103例,观察组为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共42例,对照组为开腹手术治疗共6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2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对患儿创伤轻,术中出血少术后疤痕小、恢复快,腹腔干扰小,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开腹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129-02

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sdiscase,HD) 是较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疾病,目前已被证实为病变结肠肠壁肌层及粘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缺如所引起的一种先天疾病[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生后胎粪排出延迟,反复的腹胀、排便困难、呕吐和低位梗阻,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肠坏死、穿孔等, 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3],尤其是长段型巨结肠,清洁回流灌肠等保守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更容易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引起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以往对于先天性巨结肠通常采用开腹辅助行巨结肠根治术,手术对患儿创伤大,恢复慢,愈后腹壁留有较大疤痕;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行巨结肠根治手术当中。2009年6月至2015年6 月我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3例,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与传统经开腹手术相比,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确诊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0月~13岁,平均年龄(25±6.52)个月,短段型6例、常见型24例、长段型12例。对照组有61例,男40例,女21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20±5.42)个月;短段型16例、常见型28例、长段型17例。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肌疾病,无肺部感染,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无严重肝、肾、疾病。两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手术前均使用生理盐水灌肠,确保患儿腹胀有所缓解且无肠炎,术前给予口服甲硝唑行胃肠道准备。

1.2.1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脐缘下小切口建立气腹,分别取锁骨中线平脐位置左右各一小切口置入Torcar,腹腔镜进行病变范围探查,根据患儿结肠病变范围,决定切除结肠长短。应用分离钳分离结肠系膜,超声刀切断肠系膜内血管, 充分游离结肠系膜,打开腹膜返折,分离直肠,注意保护双侧输尿管,然后将病变结肠从肛门拉出并切除,将近端正常的结肠与肛门吻合,保持吻合口无张力。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取左侧腹直肌做竖切口,进入腹腔,待切除肠管位置的确认同观察组,将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游离,并找到扩张正常肠管的移行区,并在移行区肠管浆肌层做标志,于距齿状线1~2cm处环形切断直肠,将切除的病变结肠肠管经肛门拖出,之后行结肠肛门吻合术。

1.2.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2.4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参考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儿部分观察指标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x-±s)

3.讨论

HD 是因孕期胎儿病毒感染、缺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节细胞在肠壁内移行过程中发生停顿,使得远端结肠肠壁及粘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缺乏,而发生持续痉挛性收缩,造成功能性低位肠梗阻,从而使得近端正常结肠继发性扩张,肠壁代偿性肥厚,肠蠕动减慢,肠壁神经节细胞继发变性、坏死[4]。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长期反复腹胀、呕吐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严重者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直接危及患儿生命[5]。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唯一方法,传统的开放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且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以及演变,各有其特点,但多数需行左下腹长切口,离断结肠系膜,打开腹膜返折,分离直肠,术中易损伤输尿管, 对患儿创伤极大;此外,由于术中肠管长时间暴露在腹腔外,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而且术后易出现粘连性肠梗阻[6]。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腹腔镜治疗HD也迅速开展起来。自Smith等[7]行腹腔镜Duhamel 手术、Georgeson等[8]行腹腔镜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以来,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发生了全新改变。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被运用到巨结肠根治术中,既保留了经典的巨结肠根治术的手术原理,同时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儿的创伤,具有解剖精细、术中出血少、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本研究通过对腔镜手术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证实上诉观点。另外术中使用超声刀游离肠系膜,手术出血量减少,盆腔视野清晰,减少了巨结肠症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本次研究中发现,腹腔镜手术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14%,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患儿。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已被公认为较满意的术式。该手术方式对患儿创伤轻,术后疤痕小、恢复快,腹腔干扰小,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术中使用超声刀游离,不过多地分离盆腔,出血量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巨结肠症引起的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提高,此术式必将替代传统开放手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enny,S.E. P.K.Tam, and M. Garcia-Barcelo,Hirschsprung's disease. Semin Pediatr Surg, 2010. 19(3): p. 194-200.

[2]李帅,汤绍涛,王勇等.重组人生长激素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4,1(13):62-64.

[3]Rubin E.Rubin patologia:bases clinicopatológicasdamedicina. 4th ed.Rio de Janeiro: Guanabara Koogan; 2010.

[4]Martins, M.R,C.H.M.d.Santos, and G.R.Falc?o,Late diagnosis of Hirschsprung's disease.Journal of Coloproctology (Rio de Janeiro),2015.35(3): p.178-181.

[5]Georgeson,K.E,Laparoscopic-assisted total colectomy with pouch reconstruction. Seminars in pediatric surgery,2002. 11(4): p.233-6.

论文作者:刘如意,张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  ;  ;  ;  ;  ;  ;  ;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疗效观察论文_刘如意,张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