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中国论文,市民论文,成本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系列权力保障、公共产品享受与城市社会经济适应的实现过程,既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也需要加大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困难。因此,就需要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来度量政府的相关投入。论文在比较农民工市民化与人口城市化、分析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并根据农民工的聚集地与细分特征分地区、分类型地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内陆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1、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对中国政府是个巨大挑战,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时间越长,其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就越高,给政府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政府需要顺应城市化的趋势,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尽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2、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庞大的社会成本意味着政府只能根据农民工本身的细分特征逐步市民化,这就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市民化条件,分批逐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3、由于中国需要非农化的农民的数量十分庞大,不可能全部都市民化,即使是非农化的农民,比如农村的乡镇企业的农民工,也会有相当部分只能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民。因此,需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工,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的自愿返乡创造条件,尽可能减轻农民工聚集地城市政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