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民粹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影响_教育论文

杜威民粹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影响_教育论文

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平民论文,思想论文,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两个转变”的进一步实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正处于一个急需发展和如何发展的关键时期。这除了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之外,还需要汲取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深化和引导。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初年到1925年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这除了当时国内的一些仁人志士所做的“补偏救弊”的教育改革对职教起了促进作用外,应该说杜威教育思想的传入对中国职教的发展壮大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本文就其对我国职教发展中的平民化影响谈几点看法,以期对我国发展中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杜威的平民主义职教思想及其传入

杜威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对平民主义教育作了较多的论述,形成了其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他从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出发,针对“安闲”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杜威所认为的“安闲”教育是专指“为贵族或资本家的子弟而设立的教育”。这种情况导致教育与生活脱节。为改变此种状况,他从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证了平民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破除阶级制”,“莫使少数人有教育,多数人无教育”。教育绝不是为少数人设立的,平民是人类的大多数,因此,要普及教育,就必须推行平民教育。

其次,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平民教育。他认为人人都接受教育,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方能强盛不衰。他说:“社会的改良,全靠学校,……许多旁的机关都不及它,例如警察、法律、政治等等,也未始不是改良社会的东西,但它有根本的阻力,这个阻力惟有学校能征服它。”〔1〕杜威的主张正符合我国的国情。人人都接受教育, 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方能强盛不衰,平民教育可谓是治国的“利器”。

再次,杜威还从国民、教育、政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证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2 〕是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说:“我们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人人受着切己的教育。”〔3〕“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这样看来,人民求学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是真正的目的。”〔4〕后来胡适把杜威的平民主义归结为打破阶级等级教育, 确保机会均等,发展个人的社会精神和社会能力。

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能传入我国,并对初步发展的职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当时特定的文化教育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人们对“Democracy”有了新的理解。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同时,受到陆续传入国内“互助论”、“泛劳动主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等新思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把“Democracy”理解为“庶民主义”、“平民主义”, 它不仅包括政治内容,而且包括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表明一种理想及时代精神,并把“互助”、“自由”、“平等”作为民主的三要素,认为自由是给予每个人独立发展的机会,使个人的性格发展不受强权的阻碍。李大钊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的《庶民主义之研究》一文反映了这种理解。“适值人文进化,世风还变……Democracy 遂为一世之标语,政治、宗教、 美术、 教育、 经济等一切设施及学理, 莫不以Democracy为归”〔5〕,“今世之Democracy认定社会本相扶助, 以大同联合为社会进化为例,主张完成各个人之人格,以增进社会全体之文化。”〔6〕

其次,中国实业教育急待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减弱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民族工业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的实业界急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而教育界又无法提供相应的人才。当时的普通教育,学生失学率和辍学率高,能完成普通教育者因无专门技能而无法谋生;实业学校又偏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因职业技能太差而不受实业界欢迎,出现了实业界急需人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双重矛盾。实业教育急需改革,这正是杜威平民教育思想传入并产生影响的最直接契机。

二、对我国职教的平民化影响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初中等程度、以普通人民大众为对象、以解决生计问题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为贵族设的“安闲”教育。这与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十分契合。因而杜威平民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影响也最显著。

(一)形成了职业教育平民化的教育思想

为克服实业教育之不切实用,毕业生不为社会欢迎的弊端,陶行知、黄炎培、邹恩润等教育家积极寻找改革之法,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正好适应了他们的改革需要,从而使他们的职业教育思想自然地带上了平民主义的色彩。

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割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所学不切实用,使手脑分离,智识阶级与劳动阶段分离的特殊国情,提出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的含义是将平民主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他认为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继续的平民教育。在1923年,陶行知所拟订的庞大的全国平民教育计划中,计划在10年或5年之内,使12岁以上、25岁以下的不识字的1亿人:“受一千字所代表之共和国民的基础教育”;完成1000字的普通教育后,一般平民就有了读书读报的能力,从而关心生计,可从书籍报纸上得到知识和最新的方法;或想继续受职业的训练,以求生计上的改善。因为陶行知的提倡,中华职业教育社还为陶行知所组织的平民教育第二期准备了平民职业小丛书。

黄炎培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从人民生计的角度倡导职业教育平民化。他认为,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使平民得到好处,才能解决平民的生计问题。因而他主张在义务教育之后,立刻进行职业教育。显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与平民联系起来了,他说:“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 7〕。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应打破过去办职业教育总是限于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女,实则此等青年,其数不及中等以下者多,其需要职业教育,亦不及中等以下之切”〔8〕。黄炎培就中国情况认为, 教育的大部分在农村,表明了其平民主义职业教育在农村必须“于普通教育外注重职业陶冶”〔9〕,并在一定的年龄进行农工训练, 才能真正培养成有谋生知识技能的平民来。

邹恩润也是平民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中国,除少数富有阶级的子弟外,有太多的无知识无职业的游民。大多数平民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供子弟继续接受较多的教育,而能受到教育者,也因缺少技能,谋不到职。因而需“补偏救弊,端赖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注重学用一致,可求得一技之长。他以当时的美国为例,美国受大学教育者仅为1 ‰,能够中学毕业者仅12%,因而14—18岁青年辍学者非常多,于是美国大力提倡推行职业补习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为此,邹恩润认为,我国也应通过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来解决我国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办平民职业教育的五点主张:

1.授与工艺技能所需资本宜小。

2.授与工艺须能独立经营者。

3.所授技能须应社会当前之需要。

4.训练之时间宜短。

5.所授知能宜有教育的价值。

职业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强烈呼应。如王志华提出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平民解决生计问题、平民经济问题。黄竹铭认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民生计艰难,知识幼稚。因此,普及多数人的生活能力机会是平民职业教育的任务。综上可见,职业教育平民化思想成为当时教育界的共识。

(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

我国平民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迅速走向平民化,形成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兴学高潮。首先,表现在学校数量大量增加。民国元年时,全国有职业学校425所,到民国15 年(1926年),职业学校总数达到1695所,15年内增长了4倍〔10〕, 其次,职业学校的分布面积扩大。清末的职业学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少数省区,民国初年的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集中在城市中,到了民国10年,几乎全国各省区都设有数量不等的职业学校,到1925年,江南的许多农村都有了职业学校。再次,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了扩大,学校种类大量增加。到民国15年止,全国职业学校种类已猛增到农、工、商、家事以及职业传习所、讲习所等等。另设有职业科的中学、职业准备科的小学、职业专修科的大学及专门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和补习科,职业教师养成机关、实业机关附设职业学校、慈善或感化性质的职业机关、军队附设的职业教育机关等十类〔11〕。

职业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由普通教育转向成人教育。 从20年代中期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首的职业教育界开始把实施职业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各地农村开办了一系列以职业教育改良农村农民状况的试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从1925年—1935年所建立的各种农村试验区已多达193处, 形成了一股农村职业教育运动的热潮。这里仅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有关农村改进事业的实验活动为例来说明。1920年黄炎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的第四次年会上,首次提出“划区创办乡村职业教育”的主张。192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近效徐公桥创办了第一个农村改进区,后来又在镇江东乡等陆续建立一些农村改进区进行实验。从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改进的内容包括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生计、传授知识技能、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教育只是一种方法。职教社领导人之一的江问渔先生,把它概括为“富教合一”。其含义是一面教给农民致富的方法,同时使他们得到人生实用的知识,并在道德行为上得到最好的训练,从而达到农村自治。

如果说职业学校是为适龄学生准备的话,那么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面向的则是成人。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把重心从正规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如陶行知、邹恩润大力提倡职业补习教育与职业指导。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开始举办工商补习学校,1927年到1930年进行了多种实验,取得了一定经验。1932年后进入大规模举办阶段,仅在上海就建立了7 所职业补习学校,其中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的影响最大。1920年4 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立职业指导部,1923年设立指导委员会。1924年派出各方面专家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进行轰动一时的“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1923年成立了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咨询、职业调查、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与改业介绍等为内容。这是中国设置的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

女子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重视。女子作为人口的一半,地位低下,不能独立自主。民国后,政府规定男女平等,但由于无谋生能力而依赖男子的状况不仅未改变,而且更严重。从普及职业教育的思想出发,黄炎培、陶行知、邹恩润、杨鄂联提倡女子职业教育,使女子获得社会谋生的技能,特别是杨鄂联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1919年5月,教育部两次下令各省女子中学设简易职业科。1931年, 全国女子职业联合会成立,对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评价与建议

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其影响的大小、好坏受制于种种复杂因素,即它不仅受制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而且受制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现状。因而,不难看出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职教的影响变得复杂困难。这里,我们仅从其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来作以简括地评价。积极方面:

第一,在杜威平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卓绝的职业教育理论家,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平民职业教育体系,缩短了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第二,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朝廷培养官吏,做科举的附庸,更需要的是培养国民、公民,通过教育鼓励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的功能也不只是为政治服务,它还必须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为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服务;教育的对象是能动的个体,教育不能随心所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照顾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消极方面,存在理论影响与实际影响不一致、地域上不平衡等。

在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迅速走向平民化。当时的这种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职教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全国城乡除存在500万左右城镇公开失业者外,还存在大约1.6亿左右劳动力的“隐性失业”,约占就业总量的26%。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的富余劳动力仍有1.5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1.5%。其中, 又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居多,约有1.1亿人,占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12 〕。因此,在“两个转变”中务必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尤其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在“人”字上做好文章。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正是要通过职业教育平民化来改善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合状态,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城市,办好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就业者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就业后的培训、失业后的再就业训练一条龙教育。在农村,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低下,除了要积极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应把立足点转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并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使农村劳动者得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特别是技能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适应农业集约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具体实施上,农村职教必须走“三教统筹,农科教一体;服务经济,突出重点;层层办学,形成网络”的路子。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总体目标进行统筹,在农村小学开设劳动课,传播农业技术启蒙知识,在乡镇普及职业中学或农业中专,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对口就业;成人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进行科学技术的终生教育。

其次,职业指导工作应继续受到重视。在继续重视加强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的同时,应继续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我国的职业指导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都比较薄弱。但从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倡导和努力,职业指导日益引起社会重视。我们应借鉴其成功经验,制定职业兴趣测定、职业能力倾向评定的标准,确定职业指导的基本内容、设置职业指导机构,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和方法。

注释:

〔1〕〔3〕〔4〕杜威:《杜威五大讲演》,北京《晨报》1920 年版,第33页、56页、56页。

〔2〕邹铁军:《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5〕〔6〕朱志敏:《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时代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1989年第6期。

〔7〕〔8〕〔9〕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0〕《教育与职业》第40期统计数。

〔11〕艾黎明:《试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1990年第1期。

〔12〕刘茂松:《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深化战略》,《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

标签:;  ;  ;  ;  

杜威民粹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影响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