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测度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韩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0)08—0047—07
中日韩是东亚经济实力最强的三国,也是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多年来,出口贸易在三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的进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表现出比出口还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增长率分别为18%、23%和22%,超过了相应的17%、9%和14%的出口增长率。近些年,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进口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2008年,日本和韩国位居我国进口市场前两位,我国从日韩的进口占到本国进口总额的23%;中国也成为日韩两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日韩从中国的进口分别占其本国进口总额的19%和18%①。在进口贸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中日韩进口贸易品的技术水平是否有所提升?三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是否得到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本文借鉴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测度方法,建立起一套分析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以期对上述问题做出客观全面的解答。
一、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技术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贸易方面,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在国际贸易惯用标准的基础上将贸易品的技术含量进行归类,再根据这种静态分类,对出口贸易技术结构进行考察。OECD(1994)按照技术密集度将制成品分为高技术制成品、中高技术制成品、中低技术制成品和低技术制成品四大类。Lall(2000)[1]对照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把贸易品进一步细分为9类技术含量不同的产品类别。另一类是以产品技术附加值指标为基础来构建衡量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动态指标体系。关志雄(2002)[2]提出了“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假设,将产品技术附加值表示为出口国人均GDP的加权值,权重为该产品的各国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但是关志雄(2002)的测算方法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出口规模不同容易导致误差。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3]对此进行了完善,基于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构建了显示附加值指数。杜修立、王维国(2007)[4]认为“产品越在高(低)收入国家生产,该产品越具有高(低)技术含量”,用生产份额代替出口份额,修正了产品技术附加值指标的赋值权重。在杜修立等(2007)改进的基础上,郑昭阳、孟猛(2009)[5]在生产份额的计算中加入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进一步修正了赋值权重。
已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进行考察,很少把进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这与研究的目的有关,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反映的是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而进口贸易技术结构更能体现一国的国内需求。本文侧重比较中日韩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异同,分析三国的需求结构,进而探索三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可能性。同是研究贸易技术结构,以往对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测算方法也适用于进口贸易。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1.产品技术含量指数
本文借用杜修立、王维国(2007)提出的产品技术含量指数来计算产品的技术含量,计算公式为:
进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指标是对一国进口贸易品绝对技术水平的测度,而进口技术结构高度指数则是对进口产品相对技术水平的衡量。该指数剔除了随时间的推移世界共同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结构升级,能更客观地说明一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是否实现了优化。如果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提高,意味着该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趋于高级化;如果高度降低,意味着该国进口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呈现下滑态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2008年。其中,贸易数据(美元当前价)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包括SITC Rev.3三位数分类水平上,所有国家各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以及中日韩三国各类产品的进口贸易额。其余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包括所有国家的GDP(美元当前价)和人均GDP(PPP2005年不变价)。本文所列图表均为作者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不再赘述。
三、中日韩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三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比较
本文计算了2000-2008年间SITC Rev.3三位数分类水平上260③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计算结果省略,可向作者索取),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产品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等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五类,每类产品占世界总进口的份额都是20%,但是不同年份所包含的产品组合是不一样的。这种动态分组能够及时反映出由于世界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各产品技术含量的变化,使得产品分类更准确。
图1 2000年和2008年中日韩进口贸易技术结构
图1反映了2000-2008年中日韩三国五种技术类别产品的进口份额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比较均衡,各技术类别产品的进口份额相差不多,高技术和低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略高,分别为23%和21%;到2008年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打破了原有的局面,表现出严重的极端化趋势,即高技术和低技术产品在进口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二者已经占到总进口的56%以上),其他技术类别产品的比重偏小。日本进口的贸易品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层次,2000年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达到54%,2008年这一比重上涨到57%;与此同时,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也在扩大,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严重缩减。韩国在2000年也出现了进口结构极端化的现象,低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占到总进口的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善,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明显下降,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占到进口总额的50%以上。从三国比较来看,日韩两国对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的需求明显大于中国;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小于中国。从变化趋势来看,日本越来越倾向于进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韩国的进口结构表现出朝日本发展的趋势,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正处在急速变化之中。由此可见,日韩两国对低技术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着大量需求,这符合两国自然资源稀缺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劣势;中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也反映了我国国内技术水平落后的弊端。
(二)三国进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的比较
图2计算了当is[,j]表示某国进口产品占该产品世界总进口的比重时,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记为ITC1。它对同一时点上,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了横向比较。2000-2008年间,韩国的进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一直是三国中的最低者,也是最稳定者,没有明显的升降趋势;日本的进口技术水平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446316美元降到2008年的338968美元;中国在2002年之前低于日本,2002年后进口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到2004年反超日本,成为三国中进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从进口贸易品技术水平的差距上看,中国的进口技术水平与日韩两国的差距逐年拉大,日韩两国的进口技术水平表现出微弱的收敛趋势。
图3显示了当is[,j]代表某国进口产品与该国自身进口总额之比时的计算结果,记为ITC2。ITC2反映的是与本国自身相比,中日韩三国各自进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中日韩三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2000-2006年,三国的进口技术水平缓慢上升,2008年三国的技术水平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与世界平均进口技术水平相比,日韩两国的进口技术水平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在2008年之前一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2008年下滑后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日韩三国都没有表现出向世界平均水平收敛的趋势。
图2 2000-2008年中日韩进口整体技术水平(ITC1)
图3 2000-2008年中日韩进口整体技术水平(ITC2)
图4 2000-2008年中日韩进口整体技术水平(ITC3)
图4是当is[,j]代表A国进口产品与A国从B国进口产品总额之比时的计算结果,记为ITC3。它体现的是中日韩三国中任意两国双边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和韩国出口的产品整体技术水平最高,韩国对中国和日本出口的产品技术水平次之,中国对日韩两国出口的产品技术水平最低。也就是说,中国从日韩两国主要进口的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日韩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以低技术水平为主。这进一步说明了日韩两国的进口结构很相似,而二者与中国的进口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三)三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的比较
一般来说,随着世界技术进步,产品的技术含量会逐年上升,从而一国进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该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是否真正实现了升级,还需要借助进口技术结构高度指数进一步考察各国之间技术结构高度的相对变化。图5计算了2000-2008年中日韩三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指数。在这八年间,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呈现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与世界平均技术结构高度相比,日韩两国始终在世界平均高度之下,中国略高于世界平均高度。综上,较其他国家而言,中日韩三国进口技术结构并没有实现优化。
图5 2000-2008年中日韩进口技术结构高度指数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以往学者提出的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测度方法,建立起一套分析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8年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并得出了几点结论:与日韩两国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进口比重偏大,其他技术类别产品进口份额较小的贸易结构相比,中国进口贸易则呈现出两端产品(低技术和高技术)比重大,中间产品比重小的特殊结构;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始终位于日韩两国之上;由于三国进口技术结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因此中日韩三国的进口贸易技术结构在2000-2008年间并未实现优化。
如果说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反映了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和比较优势,进口贸易技术结构则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需求。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韩两国与中国对于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韩两国作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在先进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两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匮乏,因而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旺盛。中国与日韩的情况相反,国内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转化为大量进口高技术产品。由此可见,中国与日韩的要素禀赋和需求结构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如果两国或多国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通常组建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创造效应会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因此,中日韩三国应进一步深化贸易往来,积极探索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佳途径,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各自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促进各自产业结构升级,并最终达到增强参加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参加国福利水平的共赢局面。
注释:
①中日韩三国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市场排名以及进口比重数据均由作者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得出。http://uncomtrade.org.
②在将产品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等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五类时,本文采用的是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而不是产品的世界进口份额。虽然实际统计时会有偏差,但理论上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等于产品的世界进口份额,因此本文在此处做了近似计算。
③SITCRev.3三位数分类水平上共有261类产品,由于911类产品的出口贸易数据不可得,本文计算了除911以外的其他260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