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保护_文化论文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保护_文化论文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传统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70-04

武陵山区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结合部,是东南向西南过渡交接的民族聚居区,其面积相当于福建省的国土面积,人口相当于甘肃省的人口总和。这一地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15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6.7%。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在这片秀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独树一帜的当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珍品。它之所以至今仍旧向世人展示着它那深厚的文明底蕴和神秘的民族风格,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这正是当今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看待传统文化的基本视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省(市)边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有必要从整体战略上作进一步的认识。四省(市)边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是在新时代亦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间交往,增进友谊,而且对增强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对于四省(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展现文化新面貌和体现文化新价值的必然要求。

一、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

1.民俗袖珍文化

体育是体育范畴中最高层次的上位概念,是以运动基本阶段进行身心健康锻炼和教育的社会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某项传统体育运动,或若干民族相同或相近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经过一定时期的传播,日益广泛地被更多的民族所认知和欢迎,便可能形成多民族共有的体育民俗事象,甚至可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性的体育民俗。[1]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其独具特色的诸如射箭、竞渡、爬山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已经民俗化或是正在走向民俗化。传统体育民俗化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地区间和民族间长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武陵山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交叉发展,形成了该地区以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俗文化。

四省(市)边区由于居住民族较多,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相应地显得丰富多彩,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就聚纳了全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半以上的项目。加上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双重封闭,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保留得较为原始,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袖珍保护库。据统计,湘鄂、湘黔边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180多个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俗袖珍文化定位就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一统的精英文化。民俗文化强烈体现人类的需要,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此,它就不是悬浮在社会现实生活之上的孤立存在的海市蜃楼,而是充满生机、实实在在的群体活动,其继承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形成了武陵山区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体育民俗,该文化也就具有相对的长时期的稳定性。

2.自由生态文化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是体育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点。这一地区的体育文化受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作为典型的农业、渔猎地区,其体育活动以跑、跳、投、射箭、球类为主,并且落后的经济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其产生了自然、质朴、原始、粗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是以固有的保守形式显示了文化的传承性,它的这种文化传承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自然自由的传承,例如白族的“巫舞”、景颇族的“布滚戈”、佤族的“剽牛”等,都显示出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武陵山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是一般民众,他们识字不多,甚至很多是文盲。其思想文化比较零碎、朴野、肤浅,但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故具有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的特征。[2]其传统体育项目一无史料可查,二无文字记载,大多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法传下来的,这是一种自由的文化承继方法,加上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保障,这种文化承继方法得以自由地发展。武陵山区的文明是一种典型的桃花源式的文明。

武陵山区以张家界、猛洞河、凤凰、德夯等成片的自然景观为构成基础,与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交融,二者完美的组合,展现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使旅游者获得综合性的多重满足。自然美景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人类审美观照下的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自然。[3]传统体育文化在这片原始美景中与当地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其具有原生的生态文化特色。例如土家族的攀藤、侗族的划龙舟、白族的登山等传统体育项目向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休闲文化,更多地旨在满足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强烈的领悟性和体验性。这种原生生态文化的魅力也就在于激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激活人们多方面的审美艺术潜能。

3.化石文物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古文化遗存的积淀。在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期,我们现在分得很清楚的门类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在某种对象中,你可以发现诸种成分——宗教、艺术、教育,当然还有体育,他们是混纯的、朦胧的,具有萌芽和本源的意义。[4]纵观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产生和起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源于狩猎与征战,如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共有的“射弩”、“武术”等。二是起源于农事与宗教,如苗族的“跳鼓”、“接龙舞”、“上刀梯”,以及这些少数民族共有的“脚踩独木穿急流”等。三是源于婚恋与民俗,如苗族的“八人秋”,土家族的“倒挂金钩”、“抢贡鸡”,侗族的“哆毪”、“草球”,侗拳中的“半路接新娘”棍术套路等。四是源于反抗压迫与崇拜和纪念英雄人物,如城步苗族的“打泥脚”,湘西凤凰苗族的“爬竿”,江华瑶族的“人龙”,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武陵山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保守的口传身授为其文化承继方法,因此它也就保留了其文化起源时期的本质和特色,至今仍与语言、文学、音乐舞蹈、习俗、信仰等文化交叉发展,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保留了较原始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就是外来的来自古代中原文化中的“傩”,也很好地保留在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中,形成“傩祭”、“傩舞”、“傩戏”等不同种类,它们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联姻,就有了土家族的“茅古斯”。难怪古圣人要说“礼失而求诸野”的誓言。[5]国外文化界就有必要关注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这块“活化石”。

二、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的紧迫性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条件的,先进的文化必须依附于先进的经济形态。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一种以高度的现代工业文明向传统农业文明“扫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文明的转变趋势又是不可回避的历史必然。武陵山区的小农经济形式也必将为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因此武陵山区的文化发展将面临一个文化与经济即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的巨大差异状况。历史是需求先进文化的,而文化的先进性或先进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特性和要求的。先进文化是指反映人民生活的、生产的希望、理想和利益,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6]。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这个文明转型时期能否担当先进文化的重任而不被外来文化取代,亟待我们深思。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电视、传播等信息娱乐工具广泛普及,交通、通信工具等逐步发达,武陵山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已大为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这些传统的、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似乎将要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变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之余的生活点缀。而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完美的民族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仍旧在影响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对此,我们不能采取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放任自流地任其在当今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自生自灭;绝不能让这么宝贵的祖国民族体育遗产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被世人淡化、遗留。所以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的文化发展形势,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武陵山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地对其采取开发与保护措施,以保证其稳定健康地发展,是我们的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1.确定开发与保护的重点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随着时代潮流前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往往呈现出一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局面。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涉及的民族多、地域广,其内容就相对庞杂,对于其开发和保护也就只能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个别优势项目如武术、龙舟、竞渡、风筝应全面开发,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钟爱的项目。对于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应侧重于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其中与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紧紧相连的参与性与观赏性极强的项目诸如舞龙、舞狮、摆手舞、茅古斯、高脚马、刀梯绝枝、竞渡、攀岩、漂流、抢花炮等,都可与旅游资源“联婚”,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2.保留文化原生面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它与其它文化一样,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了该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且与民间游戏和民间文艺联系紧密。对于这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应古色古香地保留其传统文化方面,对其封建迷信内容作适当改造,基本还归文化原貌。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上,也应力图通过旧形式反应新内容,使群众喜闻乐见。邓小平同志认为文化艺术“在形式的发展上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向比较复杂的高级形式发展,另一方面则应向比较简单的普及的形式发展。采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旧形式在民间具有根深蒂固的潜势力,深为群众所喜爱,且本身亦有可利用的价值。但采用旧形式必须表现现实内容为主,方法则是批判的有选择的利用”。[7]

3.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集资体系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外在开发和保护文化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另一方面,实施差别税率,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来。国外在文化开发与保护上的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和规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积极借鉴作用。事实上,近年来社会资金已经以多种形式大量流入我国文化领域[8]。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与保护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武陵山地区生态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这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集资体系的建立设置了障碍。

4.文化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产业性,是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我国当代文化长期以来一贯奉行的事业型与产业型转化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一起,文化大踏步地进入了经济领域,而经济性质也成了文化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9]。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中介,通过有形的体育精神物化物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精神和文化产业。武陵山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以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为支持的,其产业的内容也就不仅仅只局限在与旅游产业联姻,而应包含其它方面诸如: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体育文艺表演、体育影视剧、传统体育广告、传统体育培训、传统体育歌曲磁带、传统体育邮票、传统体育挂历、传统体育纪念品、传统体育服饰、传统体育器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武陵山区发展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对策,动员多方面力量致力于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宣传与实践。

5.文化内涵的双开放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一定要放开眼界、开阔思路,实行对外开放。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开放首先面临内容的开放,即文化产业发展应面对其它非文化的发展,采取多业助文的方式;其次面临地域的开放,即对汉民族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开放,在与外来先进文化的竞争中力求自身的蓬勃发展。内容的开放,可以拓宽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提高其文化发展水平,加大其文化影响力。地域的开放,可以提高其文化知名度,让外地区甚至是全世界看到其耀眼光芒,为其开发与保护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科学的进步,武陵山区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日趋拓展。继承、抢救、挖掘和整理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保护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文化延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任务现今已迫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深信,在党的民族政策与体育方针指引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支奇葩必将在世界体育文化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闪烁出绚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光芒。

标签:;  ;  ;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保护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