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多角度训练与逆向思维_逆向思维论文

作文教学中的多角度训练与逆向思维_逆向思维论文

作文教学的多角度训练与逆向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角度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生写文章,一个突出的弊病是“俗套”与“表面”。那种一写到做好事便是“下水救人”,一写到家乡新貌便是“外出归来认不出家门”之类的习作,虽然开始时多少有点新意,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老话题,不仅在材料的选择上使学生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可行的途径,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多角度训练,并让他们对事物多进行逆向思维。

一、多角度训练

写文章不同于做化学实验。做化学实验时不能把“硫酸冲水”改为“水冲硫酸”,可是写文章却强调突破老框框。通常写到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时,人们会说“心里感到十分高兴”,有一篇获奖文章偏说做了有意义之事“心头万分难过”──作者艰难地帮人把送煤的三轮车推上坡顶之后,蹬车人说了一句“以后你能让我们不再蹬三轮车送煤就好了”,于是自己呆呆地站着,“说不出的感慨、惭愧,心头感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有人针对两位小朋友协助一群退休盲工人横过铁路回工厂去领取退休金一事加以评论,他没有按通常的做法去盛赞“精神文明之花四处开放”,而是提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一件很小而且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一些单位为什么却长期没有想到、没有去做呢?──难道我们不能把盲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送到他们手中,而非要他们艰难地摸爬着横过铁路?”很显然,这样把“高兴”改“难过”,把“赞扬”改为“批评”的写法,其角度显得更新,立意也就更深。

当我们把一道作文题(或一些材料)交到学生手中的时候,不妨先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角度的变换去确定不同的观点,去选取不同的材料,或者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的材料。选材与立意时既要看到问题的正面,也要看到问题的侧面与反面;既要看问题的表面,更要看问题的实质。

例如,我们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就可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中包含的最少7个方面的道理来:①看问题切忌片面化;②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③不要自以为是,凡事想当然;④切莫盲目排外;⑤孤陋寡闻会误事;⑥不可轻率下结论;⑦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后,就可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

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别人不曾想、未能言而客观上更有必要、主观上体会又较深的方面,去写成较好的文章。

二、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也就是反向思维。你说“知足常乐”,我偏认为“不知足常乐”;你说“公鸡在垃圾堆里掘出金子失望地走开”是“有眼无珠”,我偏认为这表明公鸡的“实事求是”。只要是言之成理,这类文章往往更有价值(更少“俗套”,也更少“表面”)。

教师可以先指定学生阅读已经发表而又可能引起争议的一些文章,然后要求他们写出与之思维方向相反的文章来。例如,一篇题为《明智的做法》的文章,表扬一位厂长出于负责的态度,专程由南方某地赶往北京去向一个用户表示“接受批评”。有位学生从逆向思维出发写出文章《并不明智》:“……作为一个称职的厂长,在这‘时间就是金钱’、凡事讲求效益的时代,尽可以用一个电话、一个电报或一封书信去表示接受意见和改正差错的诚意,而把精力放在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定出切实可行的新措施上面。像现在这样,撇开工厂的事不管,人们不禁要问:是真正为工厂着想,还是找借口用公款外出旅游?”这篇文章变赞扬为批评,言之成理,算得上是有新意和深度的。

可供逆向思维的材料还有不少。一篇《节约精神赞》,表扬某行政部门在上班时候人手一把剪子、一瓶浆糊,在翻贴废旧信封,结果减少了一笔购买信封的开支。一篇《为了列车的安全》,称赞铁路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强,做到逐一对旅客询问“带炸药包没有?”与之相反,学生们写了《节约,还是浪费?》和《并不安全》。前者认为“公职人员办公时间无‘公’可办,却去粘贴废旧信封,表明我们的机关人浮于事,这正是最大的浪费:人力、时间的浪费。”后者认为“没有一个歹徒会承认自己带着炸药包,所谓‘带炸药包没有’的问话纯属形式主义。很显然,这样的列车是谈不上安全的!”

当然,逆向思维的主旨在于让学生对写作中的“新”、“深”、“实”原则真正领会与运用,而不是要他们无视常理与规律去故意“顶牛”、“唱对台戏”。因此,在练习的时候应该把它同无原则的“标新立异”区别开来,这是需要强调的。

标签:;  

作文教学中的多角度训练与逆向思维_逆向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