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_压力管理论文

对我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_压力管理论文

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和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大的压力已经成为损害员工健康、降低工作效率进而侵蚀企业当前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压力管理必须尽快在各个层面提上议事日程。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发达国家企业压力管理的最新举措,从全方位的角度提出合乎国情的压力管理对策。

2004年笔者带着压力管理的研究课题赴德国,深切感受到中外企业在压力管理方面的鲜明反差和我国理论界、实业界同时存在的巨大的、实质性的差距。以缓解中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压力为聚焦使命的我,在德国大学单纯、宁静的学术环境中,心态悄然转入正定,陷入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和对策的深刻反思。反思的结果,笔者对中国企业的压力管理现状有了更为深入、准确的概念性把握;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的对策有了合乎国情的、全方位的认识,本文将以这两部分展开。

一、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

1.中国企业压力状况:启动红色预警信号

对中国企业压力状况进行评估,尽管企业之间有差异,但总体压力水平迅速上升,压力程度属于较高到高,如果在企业压力管理领域设置以黄色、橙色、红色为等级的压力预警系统,压力级别已达到了启动红色信号。这种概念性把握和评估结论的得出基于以下证据、判断和推理,同时参考与外国企业压力水平的比较。

(1)压力问题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全面暴露。200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对全国3000多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87.4%的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很大”。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对252位企业家调查,90.6%的人处于“过劳”状态。在曾湘泉总结的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八大事件中,与压力相关的事件占了两个,一个是工作压力,一个是竞争压力。在笔者与在咨询和培训活动中接触到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随机访谈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涉及诸多行业和地区)都笼罩在较为强烈的压力氛围中,绝大部分被访谈者(涉及中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内心存在较强的危机感和不安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压力感沉重。这种结果与若干机构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说明压力问题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全面暴露,已经从个别的、局部的问题上升为普遍的、全局的问题。

(2)压力感主观评价:相对更高。尽管我国企业的营运效率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国企业员工的压力感比发达国家企业员工更高。这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其一,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职位,有更多的人竞争,在岗员工的潜在压力感高;其二,我国社会保险水平低,一旦失业,境遇与在岗天壤之别,徒增压力感;其三,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仍处于打拼消耗阶段,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员工的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同时缺乏保护、喘息机制,员工的压力自然更高。一位从世界知名企业进入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感到,中国企业的压力感比原来企业更高,主要原因是每天工作小时数更长,连续不间断工作天数更长,破坏了人的周期性休息机制。在原来的美国企业,作为周日的休息日是不能工作的。即使在运转节奏最高、竞争最激烈的IT行业,这一规则也没有被打破。比尔·盖茨的默契搭档、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的工作节奏快、日程满,但有两条是保证的,每天上午6点慢跑几十分钟;下午6点钟下班,有时延长到6点40分,陪家人进晚餐。处于同一级别的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这两条只能是奢望了,每天的加班按小时算,大多数人锻炼根本顾不上想。德国商业企业在周六缩短营业时间,周日和节假日歇业,使从业人员能够充分、正常地休息。

(3)压力的叠加效应明显。压力对机体产生侵害作用时,有一种叠加效应,即“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对一个人而言,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是互相叠加的,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往往对一个人是毁灭性的打击。由于社会诚信度相对较低、人际关系复杂、腐败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承担更多除直接的工作负荷以外的其他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员工。由于生活负荷相对更重,使很多人感到活得很累。

(4)压力的危害结果日益严重。从个体角度来看,压力的危害有三个方面。其一,损害健康。生理健康的损害是可以看得见的,但只能看到冰山一角,中年甚至青年经理人因压力疾病英年早逝已不是零星个案,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硬撑着工作。2005年8月18日,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压力相关疾病而猝死,引起人们对压力后果的更高的担心和关注,青岛等城市白领体检人数明显增多。据青岛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5年3月的监测,青年员工的体质明显恶化,已经亮起健康红灯。在青岛的几大医院获得的信息,每周都有4、5名青年人因心血管病急性发作而送入重症监护室。中、青年员工的健康状况甚至差于老年人,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们承受的压力比他们的父辈更大。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情况开始严重,据悉,在北京,包括企业研究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下降到53-54岁。心理健康的损害是更为隐蔽的,但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心理问题的讳医忌医是国人的传统,对于劳心为主的管理者而言,压力的导入是从心理到生理的。据报道,尽管我国车祸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但因抑郁等心理疾患导致的死亡人数比车祸更高。仅在高层经理中,就有上海大众总经理方宏、浙江东方集团副总经理朱永龙自杀。有一项调查发现,尽管经济水平等条件相差悬殊,但职业女性心理满足感大大低于农村妇女。据某医院调查,在45岁左右就停经的女性中,60%是职业女性。三十几岁的女性白领因压力过大而提前进入更年期的例子也增多。企业里出现为数不少的“微笑的抑郁者”,隐藏只能使问题更为严重。其二,损害人际关系。当压力造成心理失调、情绪失控,损害人际关系在所难免。不少被访谈者提及企业人际关系紧张,氛围压抑。其三,降低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如果说上述两种危害是间接影响经济效益,第三个危害则直接导致经济损失,每年因员工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而在中国,据业内人士估计:职业压力带给企业的损失每年至少在亿元人民币以上。但经济损失是通过前两种危害起作用的,是表本关系。

以上分析了我国企业日益严重的压力状况,面对压力,从个体到组织、从理论界到咨询界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即压力管理的现状如何呢?

2.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个体是压力及其后果的最终承担者。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和直接观察,绝大多数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具体表现为:其一,尚未迈出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这是面对压力最为普遍的个体心态,感到自己压力感沉重,甚至不堪重负,但以为这是人人都一样的必然状况,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需要而且能够干预的问题来对待,多数人硬撑着、强忍着、深藏着。对于压力的缓解而言,主观上的正确认识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往往很困难。近日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公开承认自己由于过大的压力患重度抑郁症,这是勇敢地承认和正视现实,是积极应对、寻求帮助的前提,是职业人士面对压力的理智、负责态度。可惜,绝大多数职业人士缺乏这种正确态度;其二,当压力后果全面显现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这是不能正视问题的必然结果,压力的叠加效应使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并导致疾病产生。其实,即使是到了这种地步,适当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但由于此时个体缺乏知识和心理准备,理智的判断受到严重干扰,应对能力也大大衰减,往往不知所措,使疾病迅速加重。

(2)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吞噬组织有生力量的压力,组织层面还没有恰当而有效的决策和行动。其一,在观念上,压力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某些人压力更大是其个性使然,组织没有必要干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二,即使认识到压力的危害和组织有必要进行压力干预,也因无暇顾及而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组织一门心思提高运营效率,只看数字代表的经济结果,不看以牺牲员工身体和精神健康为代价的隐形成本;其三,企业创始人在创业阶段形成了拼搏、高强度抗压的工作习惯,并以此要求全体员工,殊不知,抗压不是能够以统一的模式来强求的;其四,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出的人性化管理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口号上,从观念和措施上有时甚至和人性化管理南辕北辙。而欧美发达国家从有这种思想到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已有100多年了,这方面我国和西方企业差距遥远。

(3)理论界:对压力管理的研究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压力管理实践的落后和压力理论研究的落后有重要的关系。欧美管理界对压力问题的研究肇始于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时间是20世纪初期,比我们早了整整100年。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压力管理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在组织行为学中,压力管理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学术界对压力问题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发展,2004年美国学者就提出快速减压模式等崭新研究成果。笔者在德国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检索时,输入“压力管理”关键词,响应的相关信息达到3000多条。可见发达国家对压力研究的成果丰富、资料详实。相比之下,我国对压力管理的研究十分贫乏,专门从事压力管理研究的专业人员少;压力管理专题研究成果相对其他主题要少得多,发表压力管理专业论文的管理类期刊十分有限;研究深度不够,关于压力管理的书籍,介绍国外做法的多,创见性研究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鲜见。

(4)管理咨询领域:压力管理咨询与培训已经出现了缓解压力的明确需求。在美国,组织学习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领域,包括企业内训在内的管理咨询与培训投入超过美国正规高等教育投资的总和,可见投资力度之大。在咨询与培训课题中,与组织行为优化有关的人文性课题占第一位,与营销、财务等专门技术有关的技术性课题处于第二位。而压力缓解是组织行为优化的必备内容,是企业培训长盛不衰的重点课题。渐进式放松大师雅可布森教授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设放松学习班,现在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国,压力管理咨询和培训处于萌芽阶段,就笔者参与的压力管理培训项目来看,内容涉及少、深度浅、学员范围有限是其特点,而且仅限于个体层面,没有涉及组织层面。这与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对压力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5)社会:对压力高负荷群体尚缺乏保护、善意和宽容。组织是生存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统领或流行的观念或心态对组织文化,进而对个人都有深刻影响。目前的社会流行观念和心态对个体压力的增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缺乏对压力受害者的保护机制,没有相关的立法约束企业过度使用人力资源的做法。比如对压力引起的过劳死在制度层面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家和企业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其二,社会物欲横流的流行价值观助长庸俗的攀比心理,为个体竞相提高压力承受阈值、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埋下伏笔,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必然带来严重的心理失落,到头来,得不到,心理崩溃;得到了,已经是身心交瘁,又感到物无所值,原因是没有把握合适的“度”。其三,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善意,其实,现代人尤其是企业中的员工的压力主要来自人为因素,或以人际冲突表现出来,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缺乏善意、信任和宽容,直接引起生活其中的个体的压力陡增。全社会、全民都为此付出代价。

二、中国企业压力管理对策思考

1.个体层面:树立正确的压力管理观念,掌握科学的压力应对技巧

个体是构成组织的细胞,压力管理须从个体入手。每一位员工树立正确的压力管理观念是首要任务。这一观念包括的内容有:第一,压力是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认真应对的问题,也许,起初并不明显,久而久之它会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严重危害,忽视、漠视、畏惧、拖延、隐藏、硬撑都是错误的态度;第二,压力是完全可以缓解的,即使在长期高压下积劳成疾,也完全有希望通过科学的减压方法逐步缓解压力,恢复生命活力。在重压下,不要失去信心,不要绝望。当处于重压下、痛苦不堪的经理人在怀疑压力果真能缓解,甚至自己有没有救了的时候,研究结果再次发出振奋人心的消息,压力是完全可以缓解的。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恰当的、规律性的减压训练之后,认为自己压力巨大的人减少69%,认为自己有压力的人减少56%。放松专家乐观地说,“减压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职业经理人减压成功的例子给人直接而鲜活的鼓舞,建立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洛克菲勒,他以长期承受紧张和压力、身心极度损耗为代价换来了事业的辉煌,53岁的他被人形容为活着的木乃伊。医生给他约法三章,绝不烦恼,放松,节制饮食。心智模式的改变、有效放松的实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拯救了一个人,他活到98岁,而且是高质量地多活了45年。

另一方面,个体必须掌握科学的压力应对技巧。减轻压力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措施。因此,每个人探索、发现并完善以自己的名字作品牌的个性化的减压方法是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甚至其一生的、不容忽视的使命,或者说是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和高效、成功的工作方式的必备内容。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找到合适的减压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外界的帮助。渐进式放松法的鼻祖雅可布森曾举过一个例子,有几位工作压力很大的口腔科医生,一直经受过度压力的折磨,在得到好好休息的忠告后,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去休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只上半天班,下午全部用来休息。结果怎么样呢?他们的紧张并没有减轻,有的反而加剧了,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的放松方法。放下工作、无所事事就是休息吗?心绪不宁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休息吗?都不是。其结果都对释放压力于事无补。雅可布森曾惋惜地指出,一位偶然失约的人——临时把参加渐进式放松学习班改为滑雪,因为与渐进式放松法失之交臂,比自己预计的寿命少活了30年。因为滑雪只能实现暂时的惬意,而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压力唯有通过渐进式放松才能逐步缓解。可见,掌握科学的压力应对技巧是减压的关键。渐进式放松法只是放松方法之一,个体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规律性有氧运动、自我按摩、瑜珈、太极拳等武术功法、气功、冥想法、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系统等减压方法。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也为压力缓解提供了新的途径,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也是有效的应对办法。专攻大脑神经介质研究的科学家发现,一种特定的神经介质——5-羟色胺通过大脑神经细胞中的化学物质重复使用,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效果。它甚至能够提高人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目前越来越普遍使用的抗抑郁新药Prozac就能提高5-羟色胺水平。

2.组织层面:制定压力管理策略,创造和提供压力管理环境和措施

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行动已经是当务之急,某企业骨干员工的流失率达到非正常水平,压力太大是首要原因。第一,组织要把压力管理纳入组织发展战略之中,把它和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列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压力管理策略,把压力管理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第二,把策略落实在组织结构上,赋予人力资源部实施压力管理的具体任务,设专人对压力程度进行监测。第三,把策略具体化为有效的措施。在压力缓解问题上,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十分明显。比如百事可乐公司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为积极应对压力的主要方法,举办这方面的讲座、研讨会、体检和相应的医疗、保健活动,具体开展了饮食与体重管理、戒烟、压力管理、健身舞学习班、专题讲座、慢跑小组、体重控制等项目,员工压力管理中心配备了健身、桑拿、旋流温水浴池、放松房等。这需要进行专门的投入和日常维护。第四,精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减少员工的压力叠加效应。瑞士银行给员工提供溜狗服务,派经过专门训练的陪护为需要出差的员工看护住院的亲人,都是减少压力叠加效应的精彩创意。它们不是企业办社会,而是别出心裁地为员工减少压力。第五,杜绝组织的个别害群之马对其他员工进行心理虐待,形成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的组织氛围。组织行为学家对心理虐待的定义是:持续表现出充满敌意的言语和行为,不包括身体接触。这被列为2004年美国管理者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人为因素是压力的主要来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可以有效缓解群体中的压力。识别这种给他人带来伤害、被称为混蛋的人,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对无权无势的人恶言相加,而很少对有权势的人使用侮辱性语言,对这种欺下媚上的人要坚决堵在组织的大门之外。什么样的人在组织内如鱼得水,实质上反映了一种组织文化的进化水平。第五,建立高度重视员工精神满足感的小团体文化。这种组织文化强调员工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不鼓励员工长时间工作,鼓励员工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并保持积极的创新精神和热忱的竞争精神。公司投巨资设立身心健康项目和自由休假制度。公司文化只有把压力减缓到最适当程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创造力。

3.理论界:研究和探讨适合国人特点的压力应对模式

尽管在企业压力管理研究领域我国比发达国家落后严重,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珍贵的压力缓解方法和经验,比如太极拳、气功、冥想法、吟诗作画、书法等等,都对排遣压力、平静心情有裨益。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理论界缺乏对这些减压方法系统、科学的研究,拿不出实证性的科学数据来证实其减压的效果,因此,既难以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也难以说服企业和个人普遍接受,使用于压力管理实践。这种尴尬的境地正如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处境。笔者在德国研究期间,德国组织行为学家对太极拳的放松功效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如果有实证性研究结论,具有国际推广的价值。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应对这类研究予以支持,其研究成果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持续性开发意义深远。笔者认为,放松方法的选择带有民族性,也带有世界性,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的复合式放松也许更为可取。我们还应该研究和借鉴印度的瑜珈,西方的渐进式放松法、心理咨询等方法在我国企业压力管理中的效用和适应性变通。从这一观点出发,探索适合中国人较为普遍适用的放松模式是有价值的。

4.管理咨询和培训界:提供个性化的压力缓解选项

随着人们对压力的日益重视,压力管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减压菜单中的选项在不断增加。管理咨询和培训界的任务是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再根据个体或组织客户的特殊需要,为其量身定制有效的压力管理工具,提供个性化的压力缓解选项。管理咨询界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领域之间起不可或缺的二传手作用,既帮助公务繁忙的企业员工接触、理解、消化压力管理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压力管理措施,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坚持练习,直至形成压力缓解习惯,能够与压力同行。这种咨询与培训有的针对群体,比如,美国企业设立瑜珈训练班;有的针对个人,为高层管理者定制个性化的压力管理措施。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员工求医比率很低,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此时,懂得心理保健和放松技巧的压力管理咨询师的出现可谓恰到好处。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压力应对技巧。比如,有的压力感明显的经理人用集中的、大运动量的体育运动来缓解压力,比如一周一次汗流浃背的大运动量锻炼,压力管理咨询人员对此提出专家意见:这走进了误区,因为心理上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体力上的超负荷付出,刚好对人是雪上加霜的双重损害,不是减压而是加压。而规律性的、适量的增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才是合适的减压方法。

5.社会舆论:着手进行过劳死立法、开展压力管理教育,营造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压力和焦虑的时代,整个社会压力氛围的减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压力的减轻。社会各界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制度、观念、做法上的配称。首先,尽早以立法的形式对压力过大群体进行保护。在2005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重庆大学黄席樾提出议案,以立法防止过劳死。过劳死的根子在于相关制度设置、社会建构等方面的不健全,针对过劳死蔓延之势,要严格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将过劳死列为工伤,实行赔偿。为了对这些压力的极端受害者最大限度地补偿,应建立一部全面的《过劳死防治法》。日本是过劳死十分严重的国家,已经把过劳死列为工伤。其次,相关社会机构应利用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开展压力管理、身心保健方面的讲座,增进全民的压力管理知识。洪昭光教授等进行的保健讲座是好的开始,但需扩大影响广度和深度,广度从目前的老年人为主扩展到中青年员工,深度从听完讲座的三天热情深化到帮助每个人重塑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再次,在观念上提倡物质利益追求有度、有节,降低物欲横流的泛滥性影响,建立节约型社会;最后,舆论应坚持呼唤善意和宽容的人性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信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有母亲献肾的田世国、救助艾滋病人的好医生桂希恩等例子,都能在这方面起到好的作用,善良和爱心是化解人际紧张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方式。

标签:;  ;  ;  ;  ;  ;  ;  

对我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_压力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