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银行体制下总督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不同银行体制下总督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不同银行组织制度下行长的角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长论文,角色论文,组织论文,制度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下行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银行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规模决定了行长角色的内涵。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革,银行的组织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之中,而行长则根据组织制度的变化,调整着自己扮演的角色。

一、银行运营中的行长角色分析

行长在银行运营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这是分析了银行组织结构后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事实上,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行长扮演的角色,与企业总经理扮演的角色有相似之处,但银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职业的特殊性。

1、跳出银行,从外部看行长扮演的角色。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行长扮演的是代理人的角色。从银行行长生成的过程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银行制度的演进,以股份制为典型特征的公司化治理结构的银行得以出现,而“与信用制度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7页.),分离后,资本的所有权归“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资本的使用权归“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494页.),两者之间通过契约联系起来。在这种契约关系下,金融资本的所有者通常不再担任行长、直接参与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是扮演委托、监督及约束人的角色,通过契约,委托受过专门训练、经验丰富的行长替自己管理银行,而受托人行长不再是银行的所有者,他受资本(所有者)的雇佣,扮演着代理人角色,代表所有者行使有关经营管理的权力,并按合约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2、回到银行,从银行内部看行长扮演的角色。鉴于行长是经理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对企业家角色的描述加以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对企业家角色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协调者。萨伊认为,企业家是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中心枢纽,是内部人、财、物等经济要素和产、供、销等经济活动的协调者。②创新者。熊彼德认为,企业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企业家的创新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实现企业新的组织形式等。企业家通过创新,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从而推进经济发展。③X低效率克服者。利本斯坦认为,企业内部存在两种效率,即资源配置效率和非资源配置效率。后者即X低效率,是由于企业内部组织不合理、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原因而出现的。企业家的职责就在于克服这种低效率。④判断性决策者。卡森认为,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性资源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判断性决策即完全依赖于决策者本人判断的决策,决策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条明显正确的信息,其精髓在于,决策的结果取决于由谁来决策。此外,企业家还充当着中间商、市场均衡恢复者和不确定性承担者等多种角色的说法。行长作为银行这一特殊企业的企业家,其扮演的角色也是通过协调、创新、决策等体现出来,他同时也是市场机会的发现者和经营风险的承担者。

如果我们要更具体的了解行长在不同情况下在银行内部扮演的角色,可以借鉴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在上一世纪60年代末对5位总经理的工作进行仔细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了著名管理者角色理论,他认为:经理人在组织中扮演着10种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角色。

为什么经理人在管理中扮演这么多角色呢?明茨伯格认为主要是由经理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由于经理们都要面临一个由竞争者、供货商、政府等组成的复杂环境,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就必须扮演多种角色。他同时认为,这些角色之间还是相互联系着的。他指出:实质上,经理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在其中,权威和地位产生人际关系的角色,人际关系方面导致投入(信息),而这又导致产出(信息和决策)。人们不能随意取消一种角色而期望其余的角色完整无缺。例如,一个不担任联络者角色的经理人就得不到外部的信息,因而就很难传播良好的信息或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论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营方面的,循着他的理论,对照现实行长的实践活动,不难发现,这十种角色正是现实行长角色的真实写照。

3、浮出银行,从社会的角度看行长扮演的角色。行长作为经营货币资金这一特殊企业的最高经理人,其扮演的角色有着特殊性。他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经理人,仅仅扮演一般商品生产组织者的角色,而是扮演着社会资金、资源的守护人和供给者、支付与结算的中介者、信用的创造者的角色。在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于银行,由银行经营。同时,银行供给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扮演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记录、支付者的角色,成为社会经济的总会计、总出纳和信息中心,并创造出银行信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行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金融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银企关系的发展,行长还通过银行广泛采取“参与制”等形式取得了对工商企业的监督、控制权,从而控制、垄断整个社会经济,成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资金分配中心和社会经济的垄断者。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行长们对经济的控制、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国界,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上述讨论,只是对行长扮演角色的整体分析,事实上,虽然行长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会分别扮演上述各种角色,但不同组织制度下的行长在扮演上述角色时,具体表现的侧重点却有不同。

在单一银行制下,由于银行没有下属机构,行长在银行内部不会扮演系统管理的角色,同时因其领导的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因此其扮演的角色较其他银行组织制度下的行长更侧重于经营。即其在扮演上述角色中有关寻求市场机会、协调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等角色上,所耗的时间要较其他银行组织制度的行长多。此外,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实施这一制度的银行大部分为区域性的小银行,因此受其经营规模的制约,行长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其社会影响力较小。

在分支行制下,由于有跨区域设立的不同层次的分支行,总行的行长在接受所有者委托后,往往会通过授权的形式赋予下级行行长一定的权力,委托其进行经营管理,并随着组织层次的增加而形成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因此上一级行长在扮演代理人角色的同时,也扮演委托人的角色,当然,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不同级次代理人之间的授权与代理,这与一般意义上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本质的区别。此外,从银行内部看,总行行长与各分支行行长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总行行长更侧重扮演上述有关总体发展决策、系统协调控制及对各分支行行长监管、指导和激励等方面的角色。而分支行行长在总行行长的授权下经营,更侧重扮演实施总行宏观战略规划,开拓市场,推进业务发展等上述有关经营方面的角色。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实行分支行制度的银行经营规模较大,实行跨地区、跨国经营,为数量巨大的客户群服务,其资金的运用对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极大,其经营状况对社会的影响力极大,甚至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紧密相连。同时,分支行制的银行经营难度也大大增加。因此,行长对社会的责任重大,对国家的经济金融运行和政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社会地位高。

在银行持股公司制下,持股公司并不直接从事银行业务,而是通过持股或控股银行来获取银行的经营成果,因此从现象上看,持股公司的总经理似乎并不是行长,但因其控制的对象是银行,因此其经营者必须要熟知银行业务,继而持股公司的所有者对持股公司总经理的选择往往是从职业银行家中挑选,就这个角度而言,持股公司的总经理是行长中的行长。由于其本身可能受持股公司所有者的委托成为银行的董事,参与银行经营决策,因此从控股公司的角度看,其在银行内所扮演角色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类似于分支行制下总行的行长,不过其对银行具体产品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基本不发挥任何作用;而从被控制银行的角度看,其角色扮演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更多的是制定政策和监督银行经营状况。

二、国有商业银行行长角色辨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建立一开始就选择了分支行制,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及支行的四级分支行制。尽管如此,由于国有银行国家所有的特性,其行长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与西方分支行制下的银行行长有着不尽相同之处。

1、从银行外部看,虽然同为扮演代理人的角色,但委托人的目标不同,导致代理人扮演角色的表现形式发生差异。西方银行的资本所有者追求的目标是个人财富最大化的增值,因此作为代理人的行长,其必然会两眼紧盯市场,竭尽全力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而国有银行的所有者即国家,政府不仅追求国有资产在市场运营中保值增值,而且还要追求社会稳定、充分就业和其他一些社会性目标。由此,国有银行的行长就不能两眼只盯市场,同时要兼顾考虑政府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当政府追求的目标与银行本身的经营目标冲突时,国有银行的行长往往从企业家的角色移位到政府职能执行者的角色上来,满足政府目标的实现。

2、从银行内部看,虽然西方商业银行行长与一般员工相比,他们似乎高高在上,但由于行长一般对银行没有所有权,他们作为代理人,扮演协助银行资本参与分配剩余价值的角色。而在我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行长扮演的是参与社会分配指挥者的角色。

3、从社会的角度看,虽然中西方行长在社会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因社会性质不同,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国有银行通过信贷、结算等手段取得了对工商企业的监督权,也不完全排除将来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银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持有企业的部分股票,但银行和企业双方均是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行长也不可能通过这种“参与”成为所谓“万能的垄断者”。他所扮演的只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代言人,代理行使调控宏观经济,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的职责。

如果抽掉阶级属性和国有银行国家所有的特性,仅从一个银行经营者的角度看,国有银行行长在银行内部扮演的角色与西方银行基本相似,根据上述对西方银行行长角色的分析,并结合现实中一些行长扮演角色定位不准的情况,笔者认为,国有银行的行长目前应重点扮演好如下具体角色:

1、决策制定者。在银行中有多个层次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如行长本身、各部门主管等。但行长作为一家银行最高的经营管理者,与其他决策制定者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行长是最高经营决策的制定者,他拥有银行全面的指挥权,而部门主管只是在行长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制定者,拥有的只是其分管专业的部分指挥权。其次,行长指挥权的发挥对一家银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特征,而部门主管的指挥权的发挥对一家银行的发展只具有有限性、阶段性、局部性特征。其三,行长决策依赖广泛的信息,决策的性质相对具有宏观性,决策的结果对各部门主管的决策具有导引作用,而部门主管的决策一般不能游离于行长决策的目标之外,在性质上则相对具有微观性。在上述特征之下,行长扮演决策制定者应着重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扮演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战略的组织执行程序、战略完成的基本途径、战略实施职能的划分等。当然,在银行中战略的制定是一项集体的任务,各个职能部门会对战略中的关键要素提出意见,但行长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是最终的,其责任和决策的权力也是最高的,这也就必然使得银行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行动往往会打上行长个人的烙印。二是在方案选择中扮演好高级工程师的角色。既然金融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和混乱,那么面对任何一项重大经营决策的方案也就不是单一的,它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变量提出不同的方案,此时的行长必须要彻底弄懂金融市场的变化莫测和混乱,并挑选可能的最佳方案。三是在资源分配中扮演最高权力者的角色。任何经营都离不开资源的分配,银行经营也不例外,因此作为行长应该管理资源并在分配决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法人权益维护者。各级行长行使法人职责,必须要扮演好法人权益维护者的角色。首先,在对外交往中,行长要发挥积极的维护作用,如签署各种对外的法律性文件,必须要充分进行论证,确保法人权益,不致因判断失误而发生制度性损失。再如在对外的谈判中,行长无论以挂名或直接代表的身份出现,都要关注谈判的要点、方式及谈判的组织,防止在谈判中损坏本行形象和利益。其次,在内部极力维护团队合作的精神,确保法人权益不致内耗而损失。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在其《权力与影响》一书中指出:“一旦人员多样化和相互依赖达到某种巨大的程度,……,会导致一场旷日持久的,以勾心斗角和大搞本位主义为特点的权力斗争”(注:《权力与影响》,约翰·科特,中文版,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也就是说,在非单一作业而是相互合作进行运营的话,分歧就会产生,矛盾就会出现,而且需要合作的人越多,分歧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矛盾可能爆发的越激烈,反之,合作的人越少,分歧也越小,矛盾产生的可能性也越低。银行是一个极具团队合作的行业,任何一项业务都不可能也不容许单一的个人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和分歧必然随时存在。行长必须要合理安排各部门相互的依存度,及时预见冲突的可能性,并运用领导艺术积极去化解这些冲突和矛盾,以维护团队的合力,保障法人的权益最大化实现。其三: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确保法人权益在制度的保障下实现。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经营单位,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可归纳为两个,一是激励问题,二是约束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又基本依赖于内部的控制制度。一个内部运行高效的银行,必然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有良好内部控制制度的银行,其内部未必就运营高效,产生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制度虚设,有制不依或执制不严。而制度虚设等情况的存在,大多都与行长的领导作风有关。行长在银行管理中,拥有的应该是制度化的权力,也就是说行长权力的发挥应该是在制度的约束下,或通过执行及运用制度完成的。但如果行长忽视制度,经常超越制度而滥用权力,就会起到削弱制度约束的作用,继而使制度的严肃性受到破坏。因此行长一定要在严肃制度中起到表率作用,并时刻注意维护制度的尊严,以使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能够得以良好的发挥。其四,维护经营目标,确保法人目标的长期实现。经营目标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这些目标经过一定的决策程序确定后,行长就应该坚决地加以维护,并抵制试图修改目标的行为。

3、经营的组织者。决策结果的具体实施和法人权益的维护操作是广大的中层管理者和银行员工的主要职责,而行长的主要角色就是对他们执行过程进行组织,并对他们的执行行为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行长要扮演好如下角色:①评估家的角色。银行的战略目标确定后,行长要能对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做出恰当的评估,包括本行在市场中强弱势的评估、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评估、对目标影响的关键因素的评估、内部中层管理人员胜任能力和卓越能力的评估、内部资源弱势和缺陷评估、银行目标延伸拉力的评估等等。②调配者的角色。对内外环境做出恰当评估后,行长就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选择最佳方案搭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避免弱势,科学组合人员,使团队力量最大化的发挥。③宣传者的角色。资源合理调配后,实现目标一方面需要具体实施者斗志昂扬,明确目标,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因素的积极配合,在此之中行长将起关键作用。一般而言,目标通过行长亲自对下采取激动人心的鼓动,更会起到振奋全行上下向目标努力的作用,同时,对外发布和推介银行及其信用,由行长在适当的场合进行,一般可提高可信度和宣传的广度。④控制者的角色。一方面行长要对各个实施者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出评价判断方案是否经过充分的分析,是否是最优化的方案,做一位支持性的批评者;另一方面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者赋予不断的奖励和惩罚以控制实施的进度和目标。

上述角色的讨论只是总体的描述,如果从角色扮演的现实表现出发,细细的品味之,国有银行内各级行的行长扮演的角色还有相当的差异。

1、从法人的角度看,总行的行长是真正的法人代表,而各分支行的行长只是在总行行长的授权下履行有限的法人代表的义务。

2、从机构管理及经营的角度看,管理行的行长更侧重扮演系统管理者的角色,如总行的行长及部分国有银行一级分行的行长等,而二级分行及支行的行长更侧重扮演业务经营者的角色。如果进一步细分,同是管理行或同是经营行的行长扮演的角色亦有差别,如总行的行长在制定全行整体战略规划中扮演的是总设计师的角色,而一级分行的行长在此之中扮演的更多的是传导执行的角色,当然在这传导执行中,一级分行的行长也会根据所在省的实际情况,领导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的细则,并确定一定阶段的发展目标。二级分行及支行的行长虽然都是侧重扮演业务经营者的角色,但他们也有差别,其中二级分行的行长,在经营中要扮演系统管理和控制的角色,而支行的行长则无此角色的扮演。同时,在一些权利高度集中的二级分行,支行行长可能只得到开展某些业务的授权,此时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更类似于分行内设机构的部门负责人。

标签:;  ;  ;  ;  ;  

不同银行体制下总督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