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教材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秋全省普遍采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教材。义务教材从内容、结构、形式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突出了人地关系,扩大了德育内容,资料新颖,图像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为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继续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握教学尺度,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创造出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
一、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初一年级《世界地理》教材的内容,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单纯罗列地理事实的“分洲列国志”的写法,选择了一些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典型国家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国家所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如讲述“科特迪瓦”一节,一方面要分析其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是依赖石油的开发,而科特迪瓦则是因地制宜,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广泛种植和加工可可,一跃而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创造了非洲奇迹;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可可在国际市场价格不稳定,经济发展曲折,一度陷入困境,表明了单一经济风险极大的特点,使学生对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发展农产品多样化的必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既正确阐述了人地关系,又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合理利用“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栏目,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在形式上的改革还体现在增加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栏目。这些栏目虽然不是正文,却是正文的扩展和深化。
“读一读”栏目旨在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想一想”栏目是着重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则是在课文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做一做”栏目主要结合课文知识,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掌握读图、用图、填绘简单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以上三个栏目穿插使用,有机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过去使用旧版教材,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机械记住“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而采用义务教育新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栏目”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的教学设计是:第一步,学习选学课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了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第二步,读一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船只向西航行,未改变方向,最终又回到出发地点。第三步,看一看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第四步,学习正文,要求学生知道并记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第五步,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面。并请学生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先请同学回答,后由教师补充,完善。例如,人们走到海边,可清楚地看到,船只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桅顶,然后才慢慢地见到船身。又如人们总是站得高,望得远等等。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从而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强地图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将地理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其中识记(知道,记住)占73.7%,理解占21%,而应用只占<5%。可见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侧重于识记与理解。这种安排符合初中一二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与区域地理知识的特点也相一致。因而在能力与技能方面应把地图训练放在首位。因为没有正确的空间观念为依托,要求识记的知识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笔者在教学区域地理时,常常通过看图,指图,讲图,绘图四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具有准确的区位判断能力。例如,教学第四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步,我先请学生阅读地图,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第二步,请学生上讲台在挂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范围;第三步,请学生看着挂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第四步,参照课本中“世界海陆分布略图”,让每个学生动手画几个大三角形表示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见下图),这样,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印象深刻,为学习世界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使讲述地理基本原理,也可以利用板图进行直观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例如,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课本的叙述是:“近海能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少,近海不受海风影响的地区降水也少。”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近海受海风影响与近海不受海风影响两种情况不甚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前面学过“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再画一张草图(见下图),进行比较说明。通过比较说明,学生便可一目了然,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情况,得出结论:B、C处近海受海风吹拂,即B、C处,风是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A、D处也是近海,但不受海风吹拂,即A、D处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E在内陆,降水更少。
四、图文并茂,建立科学的地理知识表述模式
义务教育新教材的图像十分丰富,有各种彩色图、素描图、示意图、分布图、统计图表等,它们共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图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再结合课文的学习,便可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发挥图像材料和文字材料各自的优势,宜图则图,宜文则文,图文相辅相成。同时将地理填图作业完全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讲与练有机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表述模式:即图像材料→读图提问→文字材料的总结,概括→填图作业等。笔者在这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证明这一模式与新教材是相适应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