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410205)
摘要:建筑设计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创新,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构成、风险偏好结构以及建筑设计创新者克服风险实现创新的动力来源,并指出在一定区域内有利于建筑设计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险;动力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1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构成
1.1建筑设计创新者的个人风险
1.1.1成本风险。与大量常见的、大众化的建筑设计相比,建筑设计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智力成本等。如果这种成本较高,则建筑师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较高,反之亦然。
1.1.2成功风险。建筑设计创新者的成功有赖于运气、才华和区域环境等综合因素。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在对于其创新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情况下从事工作的。
1.2建筑设计创新的最优解风险
建筑设计创新对于社会而言很少有最优解。对受益人而言,建筑设计创新可能意味着技术的进步、收益的增加等。对损益人而言,建筑设计创新可能意味着工作的丢失、收入的减少等。建筑设计创新对于一个社会的整体而言,虽是一场正和游戏,即社会的整体效益大于创新的投入,但对于其中的另一些个体而言,有赢家也有输家。可能的利益受损者或反对者有:
1.2.1建筑活动的参与者:建筑设计创新所带来的收益由设计者、投资者等获取,而成本往往由另一部分人承担,如同业竞争的失利者、技术变化的成本负担者等。
1.2.2公共官员:一般而言,已确立的公共管理机构对改变现状并没有强烈与持续的愿望,因为创新的出现对于其公共管理体制结构的稳定性并无持续的益处,并很容易因为创新投入、对创新的争议等而打乱公共管理机构的正常运作,甚至影响公共官员的地位。
1.2.3社会组织单位的领导者: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与小型单位或存续期短的单位管理者相比,大型单位或存续时间较长的单位管理者会更谨慎小心,因为后者所担负的责任更大。
1.3建筑设计创新的外溢风险
所谓外溢性风险是指某人或者某单位的生产生活行为给社会其他人带来受损的风险。建筑设计创新由于其实验性的特征,可能对社会或他人利益产生的外溢性风险包括:
1.3.1空间功能:建筑设计创新出的空间功能可能损害特定区域中他人的社会性利益。
1.3.2经济价值:不适当的建筑设计可能降低周边环境的经济价值。
1.3.3资源环境:建筑设计创新可能改变建筑场地的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环境资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区域中的社会共享物。
1.3.4空间形象:让人感到不适的建筑形象,不仅影响区域中人的心理感受与活动,而且直接对区域的整体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1.3.5社会精神:建筑设计创新可以恰当地表达一定区域的思想、时代精神,丰富历史,体现个性,但也可能与之相反,并对社会整体文化产生不利影响。
2建筑设计创新与风险偏好
2.1共轭思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正负、显潜、软硬和虚实这四个共轭的部分,正是这四个共轭部的相互转换变化实现了人们对世界事物的了解和熟悉,对于共轭思维模式就是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通过共轭四部分的依次研究分析,切实的了解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形态,从而在此的基础上找出可行的创新手段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通过共轭思维模式的探索,了解创新目标的实质要求,找出解决难题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将不利的环境因素转换成有利的物质条件,促进建筑设计创新任务的完成,创造出更好的建筑理论作品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收益评估
建筑设计创新者对于未来成功收益的评估与其风险偏好有密切关系。普遍来说,建筑设计创新者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先期收益——发生在得到开发商或决策者认可,并收到相关设计咨询费的情况下;更大的一部分是后期收益——产生于被社会及行业接受,并产生相关的传播性效应。其中有经济收益,也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声望和个人产生的自豪感等,后者可称之为“地位”物品。在一个社会中,“地位”物品的分配是一场最典型的社会零和游戏,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地位”物品是稀缺的,供给是固定的,一方拥有则另一方减少。基于“地位”物品稀缺性特质,有时“地位”物品会成为建筑设计创新者追求的动力,但有时“地位”物品也会成为社会压制创新者的力量。
2.3地位差异
建筑设计创新者自身的风险偏好与其所在区域中的现实状况有紧密的关系。在一个社会中,由于依然存在社会整体利益分配中的可能变化,因此相比于社会地位稳定的个体,社会地位不稳定的个体更愿意冒险。
3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
人的行为变化与其自身利益是紧密相关的,建筑师能否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成果,与其能否“谋利”有很大的关系。建筑设计创新需要设计者冒一定的风险,并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建筑设计创新者具有创新动力,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具有持续的热情。建筑设计创新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高尚的品质
在广大的建筑设计从业者中,不乏有一些从事建筑设计创新的人具有高尚的品质,他们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等“公利”而致力于建筑设计创新,而不是或不完全是为了个人私利。如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量的建筑师投入到对“公用住宅”的设计和研究中,虽然他们之间的政治及社会学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初衷都是为了解决工业社会中低收入人群住宅短缺的问题。
3.2人本创新本性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应坚持以人为本。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3.3绿色创新驱动
绿色思维的根本,第一,创新。第二,平衡。创新将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产生一种革命性的冲击:观念会更新,设计的内涵会增加,随之而变化设计的方法会改变,甚至设计管理体系也会随之而变化,这部分是软性的,因此一直没有得到建筑师的足够重视。绿色建筑的推行必然要用到新技术、新材料,这些属于硬性的,与投资造价密切相关的成为现今建筑师设计绿色建筑时关注的重点,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我们应该提高对软性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这是建筑师的责任亦是以环境、功能、性能艺术等方面达到整体最优化。
3.4社会的需求
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明确目标的需求——为了克服普通建筑形制由于广泛使用而产生的重复性、单调性或者某种建筑形制具有根本性的缺陷,这种感受上的疲劳、全面改变的要求呼唤着建筑设计创新。二是有目标的需求——有的建筑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及其他需要,人们就有了某些现有建筑改建、革新的特定指向性。
社会需求是一种外在动力,而乐于探索、追求高尚品质是人的内在动力,实际的利益具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双重性。事实上,建筑设计创新者常常能够从成功的建筑设计创新中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包括经济利益和声望。
参考文献
[1]韩晨平.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浅析[J].新建筑,2015(02):102-104.
[2]韩晨平,何真卓,顾贤光.建筑设计创新公共效益的有效协调特征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06):890-894.
作者简介:高泽勇(1996.12-),男,汉,江苏盐城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环境设计。
论文作者:高泽勇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建筑设计论文; 风险论文; 社会论文; 建筑论文; 动力论文; 收益论文; 地位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