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与“弱”角色互换下的农村男青年单身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男青年论文,角色论文,单身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40(2007)03-0022-02
一、“强”与“弱”角色互换中使本地农村女青年大批流失
1、大批农村未婚女青年不愿回当地农村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农村青年开始逐步向城市转移。90年代中后期,大批农村男女青年开始涌入城市。在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过程中,女青年选择工作的机会比男青年多得多,像商场超市的营业员、收银员,饭店及娱乐场所等的服务员及一些服装厂、造鞋厂的职工等都越来越需要农村女青年的加入,而农村男青年往往被拒之门外。在适应城市生活方面,农村女青年比男青年更有优势。相同学历和相近年龄的男女农村青年进城,大多数女孩子很快就学会普通话,且穿着打扮洋气起来,而许多小伙子则相对迟钝,好几年仍然乡音未改。在城市文明面前,同样来自农村,男青年反而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强”与“弱”角色的互换产生的后果是:女性的择偶范围更广,婚姻的自主权更大,打工的或在家的男青年在婚姻上陷入了更为残酷的“优胜劣汰”境地。过去,在农村的婚姻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殷实状况、家族以及父母的声望等等,如今已几乎不复存在,现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个人是否有吸引女性的能力和经济实力。
而大批农村女青年,因为观念的变化,眼界的开阔,择偶的空间的加大,她们在婚恋问题上不愿凑合,她们渴望过城里人的生活,而嫁到城里则成了实现这种渴望最简单的办法,因此,大多数农村女青年不愿回当地农村,纷纷“攀了高枝”。
2、一批农村已婚女青年转嫁到城市
最近有一则新闻披露,进城打工的青年离婚率增加。而在这些因一方进城打工引起感情破裂的离婚案中,女方提出离婚的占绝大多数。在传统的中国农耕社会,被人谴责的多是因富贵后抛弃发妻的“陈世美”,因为,女性是长期处在弱势地位的,她们多是被丈夫休掉,很少能主动要求解除自己的婚姻。而今,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女青年要求解除和老家丈夫的婚姻。一些民工的婚姻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尤其是部分女青年,追求以物质享受为基础的“实惠婚姻”,将婚姻的变动作为追求物质享受的捷径,弃夫“傍大款”。第二个原因是因打工的女青年开阔了眼界,进城后个人的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意识觉醒,她们不满足于逆来顺受的生活,要追求婚姻中的平等地位,追求个人的幸福,凑合婚姻随之瓦解。这使农村又出现了一批结过婚,甚至有孩子,但实际单身的已婚男人。而且这些被女人抛弃过的男人更不容易组成新家庭。“在湖北省松滋市1季度审理177件离婚案件中,女方起诉占了150件,所占比例高达82%以上。起诉的女方中,有九成以上都是外出打工后要离婚的。”[11]
二、角色互换中使部分农村男青年处境尴尬
1、年龄的尴尬
由于女青年选择工作的机会比男青年多得多,因此,首批进城的是大批农村女青年和一部分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和闯劲的男青年,这些人最早投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男青年由于缺乏熟人介绍,不敢轻易迈进城市,头脑灵活点的搞点养殖、种些果树或做点小生意等,倒能出人头地:而恰恰还有部分男青年因为学历、人际交往能力差或家庭负担重等方面的原因,不得已帮家里干农活,事实上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因为时间一晃就是五六年,本来的翩翩少年转眼成了大龄男青年,由于在家务农经济效益低,在金钱方面捉襟见肘,别人盖楼房盖不起,别人做生意没本钱,此时想出去打工,却受到一批农村小后生的冲击,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小青年们初中或高中刚毕业,年龄小、负担轻、工资要求不高,又有点文化和文凭,受到用工企业的青睐,而那些老后生们却往往被拒之门外,只能望厂兴叹,无奈干起苦力活,在建筑工地、道路修筑、码头等地方都出现这些人忙碌的身影,而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就无奈成了单身。
2、职业的尴尬
由于一部分单身农村男青年,如今普遍年龄偏大,又无技术,进不了厂,不得不在一些建筑工地、道路桥梁工地、滨海码头、野外矿山等地方干苦力活。这些工作除了脏、累、苦外,且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因此很难受到女人的青睐。况且,这些地方一般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很难有与年轻女子交流的机会。这些地方唯一会出现的女人就是那些早结过婚,从农村来帮干苦力活的爷们儿洗衣做饭、改善生活的中年妇女,要说年轻女子连见一眼都难,别说谈对象啦。
3、家庭的尴尬
在单身农村男青年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他们中普遍是诸多兄弟中的幺儿。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幺儿在小时,应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但是,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生育的跨度非常大,从十六七岁生到40多岁,50多岁。因此,到了70年代初,中国实行节育之后,这些人家中普遍有三到四兄弟,甚至六七个兄弟,这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的兄长趁父母年轻时,拼全家之力,一个个娶妻生了子,并分了家,最后,只有幺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等幺儿要娶妻时,这些人的父母已年迈,小者50多,年纪长者近70,随着农民进城成为热潮,兄长们纷纷带着老婆进城打工,倒可把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照看,但可怜的幺儿因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得不留在农村或农忙时从城里抽空回老家帮助老父老母耕地、种田和干一些重活,由于此时父母年纪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虽心里无时无刻都挂念着幺儿,想帮一下幺儿娶个媳妇,但实际上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及自身条件的限制,这时已是强弩之末,别说帮忙,能不生病就是幺儿万幸的大事啦。因此,幺儿无形中处于一个家庭的弱势地位,若没有某方面过人之处的话,那等待他们的将只有单身。
4、学历的尴尬
在单身的农民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学历普遍低,这与城里的高学历青年独身,特别是高学历女青年独身是一个巨大反差。我国是1986年4月才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当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差异,确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求在1995年左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发达地区争取在20世纪末大体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因此,可以看出,在86年之前,考个初中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至少有一半适龄少年没机会上初中,而且,当时的父母由于贫穷,普遍对教育不够重视,对子女的学习几乎是听之任之,愿学就学,不愿意就帮家里干农活,这导致还有一部分青年连小学也没毕业,更别说高中、大学啦,这就为他们在今后的进城务工、寻偶困难埋下了祸根。
三、角色互换中使传统婚姻体系被打破
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妇女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农村女青年的婚姻自主程度远不如城镇女青年,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女青年经济上不如城镇女青年独立。相当多的女青年在娘家时,生产、生活资料控制在家长手中,出嫁后则控制在丈夫手中。尽管现在的女青年的婚姻已不可能完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她们多多少少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她们往往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只要父母中意,对方家庭还可以,男的看上去顺眼就行了。这类婚姻实则就是凑合,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传统农村择偶的范围很窄,一个村庄男女婚配的范围往往不超过方圆几十里,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宗族,往往有着几百年的相互通婚史。彼此之间拐弯抹角都能找上亲戚关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和静止的环境里,大多数婚姻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只要当地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基本上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一位适龄女子与之相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农村女青年纷纷进城务工,并与农村男青年相比取得比较优势,由于进城女青年经济上的独立、婚姻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这种传统婚姻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被彻底打破。
四、由农村男青年单身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农民单身,一件非常迫不得已、万分无奈的事,那些到了30多岁还单身的农民,即使削尖脑袋、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拼死找个婆娘,因为这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心理的满足,是一个农民在全村站得住脚、抬得起头的必备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男单身青年农民处于社会底层的底层,一没文化二没技术三没资金,工作上艰苦、工资待遇低;生活上无女人照顾和约束;心理上受压抑且被他人歧视:经济上无多少存余又相对独立。这势必导致这些农民自暴自弃,没有人生目标和追求,将自己赚来的血汗钱用于吸烟、酗酒、聚众赌博、买私彩甚至嫖娼、吸毒、贩毒等,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量的单身男性存在往往成为地方的不安定因素。”[2] 光棍们结不了婚,将来没有孩子赡养照顾,国家要承担很大的生活保障和养老压力;大量的光棍聚集在一起,还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影响,如强奸、拐卖妇女等现象都有可能出现。据了解,在每年的盗窃、抢劫及吸毒、贩毒人员中,未婚大龄男青年占相当大比例。此外,大量的男青年不能结婚,会导致人口生育出现中断和该地方人口的非正常逐渐减少;而且,农村男青年没有家,就没有责任,没有发家致富的欲望,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了,对生产力也是一种破坏。
中国人讲究枝繁叶茂,泽被后世。在农村,不讨老婆或者讨不到老婆就成了一种大逆不道,单身农民成了断了祖宗香火的不孝子孙。在家无法面对急着要抱孙子的老父老母及亲朋好友,对外无法面对乡亲们的冷嘲热讽,单身农民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却无处释放,心理精神压力无以舒缓,他们更容易缺乏心理与感情上的安全感。另外,生活无规律,白天做苦力活,劳动强度大,晚上常结集一大班朋友饮酒、赌博等以消磨时间,加上营养相对不足,造成一部分单身农民自身免疫力低,未老先衰,处于极不健康状态。
总之,农村男青年单身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政治问题。若当前农民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根本改变,农村男青年的单身问题将更加突出。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农村男青年单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