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发展定位和发展层次不清晰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定位一直存在两种较为片面的认识和做法。一是部分职业院校有意无意地单纯从办学层次的角度出发,视高职教育为一种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片面认为办学层次越高,其办学水平就越高,不安心于在高职教育上办出特色和水平,而盲目追求学校升格和学生升本教育。二是有些高职院校则自觉不自觉地侧重于从学制的角度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水平则越高,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全是本科模式的压缩品。应该承认,此两类认识和做法,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原因,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职业院校对高职教育办学的模糊定位乃至对高职教育发展前景的忧虑。
2、办学特色模糊
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办学特色,是影响高职教育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传统文化、扩招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是考生“无奈的选择”,社会认可度偏低。以高考大省山东省为例,有关媒体报道,2007年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不到60%,而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则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准备复读考本。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市场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98年至2006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从386所增加到1147所,招生人数从43万增长到270万。短短数年,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分别增长了近3倍和6倍。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由于缺乏自身特色,其招生和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其发展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
3、套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许多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能借鉴或套用本科的育人模式或沿用传统的育人模式。然而,本科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专业建设大而全、低成本
近几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两种亟待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一是部分职业院校认为,其它院校有的专业,自己就应该有,于是实施“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盲目地上新专业,力求做大做全;二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实施“少投入、低成本”的建设模式,只关注专业建设成本问题,较少考虑社会需求状况。显然上述两种专业建设模式,既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5、师资队伍建设片面追求完美化
“双师素质”是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蓝皮书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指的是既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又具备行业中级技术职称或两年以上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主持过应用技术研究的教师。毋庸置疑,“双师素质”教师概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的问题是,社会上既有教师资格又有企业经验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一体化”的“双师素质”的完美化教师有多少?师资队伍建设过于追求完美化,难以适应和满足当前师资匮乏的现状,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会造成不良影响。6、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和片面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加之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在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做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要么套用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么沿用中专的方法,更有甚者,直接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单纯的校园文体活动,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建设的“软肋”。
二、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1、“错类”定位:明确高职发展目标。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定位和发展层次不清问题,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实行“错类”定位,即高职教育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当务之急是要把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要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及具体定位,首当其冲的是要与本科院校“错类”定位,这既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涵要求、准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和科学发展观,无疑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错向”办学:彰显院校办学特色
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模糊问题,本文认为,通过“错向”办学,以质量立校,以特色兴校,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错向”办学,即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学院的具体特点,确定独特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办出自身特色。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一种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程度如何,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培养水平与人才质量,是学校整体工作的试金石。恰如教育部大力提倡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走产教结合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要更为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要更为注重以职业岗位群需要为依据开发课程,要更为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其本质属性的体现、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所谓“错向”办学的另一含义,即要在高职院校内部之间“错向”发展。高职教育既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高职教育特定层次、特定专业、特定行业人才的特殊要求,更要体现出鲜明的学院特色和发展方向,无论在宏观治学方略、办学思路方面,还是在具体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构建上,都要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的观念,做好与本科院校及兄弟高职院校之间的“错向”发展文章。
3、“错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套用本科育人模式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性、区域性和灵活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着力培养“理论够用、技术管用、特长好用、经久耐用”的能工巧匠式的大学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尤其是要注重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课堂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乃至把课堂教学由教室直接转向实训基地或企业,实施“错位”培养。而大量实践也充分证明,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其本质是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工学结合,既可以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定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可推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实现校企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合作层次,并以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错落”布局:优化高职专业结构
针对专业建设中“大而全、低成本”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目标定位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通过“错落”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所谓“错落”布局,即指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在清醒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观念上有所区别的前提下所决定的专业建设模式的差异。众所周知,本科教育关注的是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自然价值,从内在身心结构平衡的角度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侧重于从理想层面上去塑造人的发展的全方位性。为此,其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与此相应,其专业建设多为“厚重基础、宽拓口径、活化模块”的建设模式。而职业教育则关注于人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社会价值,从外部条件上关注人的社会存在与发展,侧重于从现实层面上去培养人的发展的全过程性。因此,其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与此相应,其专业建设应采用“理论够用、素质具备、技能强化”的建设模式,使培养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门路、发展有基础、能够直接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学院的各自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错落”布局,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积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要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特色专业;要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有优势和较大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淘汰市场需求弱或学生就业难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错落有致的专业架构,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以此提升学院的地位和影响力。
5、“错样”聘用:加强“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于追求完美化,难以适应和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针对目前社会上既有企业较高专业技能又有较高学历层次的“一体化”的理想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本文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错样”聘用,加强“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所谓“错样”聘用,即指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从高校招聘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教师,并大力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到校“传艺授业”。通过此种“错样”聘用、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以弥补专业实践教师缺乏的窘况,改善师资队伍的现有结构,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6、“错层”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认识和做法,不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等的综合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学校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实现教育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对此,本文认为应通过“错层”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所谓“错层”建设,即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职业性和层次性,逐步营造具有浓郁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不同层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外显,精神文化是核心。因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总体设计、突出特色、分层建设、全面推进”。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对教学楼、实验实训室、校园环境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多样化的职业性包装,突出校园环境的文化性、职业性,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具有开放性、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职业色彩。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提炼和培育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精神内涵,形成催人奋进的高职校园精神,确立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