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创新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数学论文

解答高考数学创新题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在问题论文,对策论文,高考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数学高考以能力立意来命题,改变了以知识测量立意命题的传统模式,适当减少了题量,但增加了思维量,重点考查思维和推理能力.并且每年都出现一批立意独特、情景新颖脱俗的创新试题.如1999年的第4,12,16,18,20,21题;2000年的第5,6,16,19(Ⅱ),21,22题;2001年的第9,11,12,21,22题,分别占全卷分数的35%,32%,29%.这些创新题背景公平,突出了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的考查,是不可多得的好试题.但是,学生解答得并不理想,症结在哪里呢?下面就此问题结合笔者在学生中调研的结果,谈谈本人的知识.

1 近年创新试题概述

纵观近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按内容及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研究性创新题

命题者着力于考查考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999年第4,16题,2000年第5题(判断函数y=-xcosx的图象)和第19题(立几第二问),2001年第22题(函数)以及全国卷第20题(排列、组合数和二项式构成不等式的证明题).

1.2 理解性创新题

这类题以1999年第12题(买磁盘和软件)和第20题,2000年第6题税率计算题和2001年第12题网络最大信息传递量为代表,以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深刻性为主,计算量较小.

1.3 推陈出新题

和前两类题相比较,这类题与考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是由一些陈题演化而来,虽然考题的情景新,但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如1999年第11题,2000年第16,21,22题,2001年第9,11,21题.

2 解答创新题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问题的背景不熟悉.创新题情景新颖,虽然源于生产实践及社会生活,因学生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接触面较窄,往往对问题的背景并不熟悉.

(2)不能正确理解创新题中涉及的新概念、数式及图表的含义.

(3)没有弄清数量、图形间的关系.

(4)不能正确地将问题模型化、模式化或分解、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

概括地说,解答创新题可反映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可看出教学中,教师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问题.

3 思路与对策

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最终以试题为载体出现.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及高考试题都是习题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如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那么,针对创新试题的特点和解答创新题的存在问题,在解题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习题的价值,去迎接创新题对教学的要求呢?下面,从解题的3个阶段中的5个方面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第一阶段是解题前的阅读和理解,第二阶段是解题过程中的联想、展示及贯穿始终的质疑与批判,第三阶段是解题后的反思.

3.1 解题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思维萌发的前提,首先是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不仅与语文阅读能力有关,更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关.如1999年第20题是冷轧机轧钢问题,得分低,试题难度系数为0.13,主要原因是对问题的背景不熟悉;再如2001年第12题,是关于给定网络单位时间内通过最大信息量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得分也不尽人意,其原因是没能理解题意.其次是对符号语言的理解,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符号语言,高考中也多次考查,近如1999年第18题在已知条件下对y=θ-argz的理解不透,再如对题:“已知f(x)=x[2]+px+q和g(x)=2x+(1/x[2])的定义域为D=[1/2,2],当x,x[,0]∈D时,f(x)≥f(x[,0]),g(x)≥g(x[,0]),f(x[,0])=g(x[,0]),求函数g(x)的最小值”中符号的理解.第三是对图表语言的理解,如2000年第6,16,21题,2001年12题等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表格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解题时,透彻理解语言的含意,是正确分析题意、梳理题中逻辑关系、寻找思维的切入点的基础,是能否顺利解题、过程是否简捷流畅的关键.

3.2 解题教学中,要重视联想、迁移能力的培养

近年高考试题大部分入口较宽,求解时联想、迁移的空间较大.命题者又往往在学科的交汇处着手,使试题更鲜活,因此.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及关系,多角度联想,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巧解,优化思维.灵感的产生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简捷的方法来自于丰富的联想.

例1 已知函数f[x]=(x[2]+2x+a)/x,对任意x∈[1,+∞),f(x)>0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思考1 在区间[1,+∞)上,

f(x)=(x[2]+2x+a)/x>0x[2]+2x+a>0,

令g(x)=x[2]+2x+a,

∵g(x)=(x+1)[2]+a-1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

∴对任意x∈[1,+∞),f(x)>0恒成立等价于

g(x)[,min]=g(1)=3+a>0,

即a>-3.

思考2 由上述知x[2]+2x+a>0,即不等式a>-x[2]-2x当x∈[1,+∞)时恒成立.

此时,-x[2]-2x=-(x+1)[2]+1的最大值是-3,

∴a>-3.

思考3 f(x)=(x[2]+2x+a)/x=x+(a/x)+2,x∈[1,+∞).当a≥0时,函数f(x)的值恒为正;当a<0时,在[1,+∞)上,f(x)单调递增;x=1时,f(x)[,min]=3+a.当且仅当f(x)[,min]=3+a>0时,函数f(x)>0恒成立.

∴a>-3.

3.3 解题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突出展示如何“想”

展示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可以展示简捷流畅的思维过程,也可展示不成功的思维过程;既可以在课堂内,也可在课堂外交流.展示后,其他学生对所展示的“思维过程”不要仅限于了解,而是要“悟”得明白.悟明道理后,要进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题型的归类,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展示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学会怎样“想”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2 已知二次函数f(x)的图象过点(-1,0),且不等式x≤f(x)≤1/2(x[2]+1)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求函数f(x)的解析式.

分析 设函数f(x)=ax[2]+bx+c(a≠0),本题关键是寻求关于a,b,c的等量关系,注意到函数f(x)的图象过点(-1,0)及不等式x≤f(x)≤1/2(x[2]+1)的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1,从而f(1)=1,故有a-b+c=0,a+b+c=1.

∴b=1/2,c=(1/2)-a.

从而,f(x)=ax[2]+(1/2)x+((1/2)-a).

还得再寻求关于a的一个等量关系,从数形结合角度考虑,令y[,1]=x,y[,2]=f(x),y[,3]=1/2·(x[2]+1),作图如图1,f(x)的图象夹在y[,1]=x,y[,3]=1/2(x[2]+1)之间,故直线y=x与抛物线y[,2]=f(x)相切,令x=f(x),即

ax[2]-(1/2)x+((1/2)-a)=0,

∴△=(1/2)[2]-4a((1/2)-a)=0,a=1/4.

∴a=1/4,b=1/2,c=1/4.

即f(x)=(1/4)x[2]+(1/2)x+(1/4).

y[,3]=1/2(x[2]+1)

y[,2]=f(x)

3.4 解题后,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如此题的背景是什么?其形式可否变换?逆命题能否成立?条件可减弱吗?有无进一步的结论?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巩固基础,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例3 设复数z=3cosθ+2sinθ,求函数y=θ-argz(0<θ<(π/2))的最大值及对应的θ值.

(1999年全国高考题)

命题组为了降低试题难度,故有文科试题:

题1 设复数z=3cosθ+2sinθ,求函数y=tg(θ-argz)(0<θ<(π/2))的最大值及对应的θ值.

背景分析 若令z=x+yi,则x=3cosθ,y=2sinθ,易知它是椭圆的参数方程,该题的几何背景是:复数对应的点的轨迹是一个椭圆,求以x轴为始边,参数方程的离心角θ与向量OZ为终边的角之差的最大值.如图2.

消去参数θ,得椭圆方程为(x[2]/9)+(y[2]/4)=1,注意到tgθ=3y/2x,tg(argz)=y/x,故有

题2 已知(x[2]/9)+(y[2]/4)=1(x,y∈R[+]),求(xy)/(2x[2]+3y[2])的最大值.再把x=3cosθ,y=2sinθ代人上题中,得

题3 已知θ∈(0,π/2),求证:sin2θ/(2+cos[2]θ)≥.

3.5 重视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质疑、辨析、批判,以剔除错误的、价值不大的内容,保留精华.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对一些繁杂冗长的解法及时摒弃,有时甚至难免碰到一些错题、错解,要敢于质疑、批判.质疑、批判往往贯穿于解题的全过程,对解题的方向、进程及思维的优化起到调控作用.

例4 奇函数f(x)在定义域[-2,2]上单调递增,且满足f(x+y)=f(x)+f(y),f(1)=2.解不等式:f(1-x[2])<4-f(x).

解1 令x=y=1得f(2)=2f(1)=4,由原不等式得

f(1-x[2])+f(x)<f(2),即f(x+1-x[2])<f(2),原不等式等价于

此题有5种不同的变形方法,也有5种不同的结论.那么,错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分析得知,错因在于人为地限定定义域为[-2,2],在条件f(x+y)=f(x)+f(y)下,不同的变形导致x的取值范围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一道错题.如果将定义域扩充为R,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事实上,该抽象函数的模型为:f(x)=2x(x∈R).

例5 如函数f(x)=tg(2x+)的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π/6),0),求的绝对值的最小值.

错解 由题意知:2(-(π/6))+=kπ,

=kπ+(π/3)(k∈Z),

∴||[,min]=π/3.

辨析 错解是由于错误地以为函数y=tgx的对称中心是(kπ,0)(k∈Z)引起的.下面引导学生探讨函数y=tgx的对称中心.设对称中心为(a,0),点(x,y)在函数y=tgx的图象上,则点(2a-x,-y)也在函数y=tgx的图象上,

故-y=tg(2a-x),即tgx=tg(-2a+x),-2a=k[,1]π,a=(1/2)kπ(k∈Z,k=-k[,1]),则对称中心为((1/2)kπ,0),(k∈Z),综上,有下解:

解 由题意知,2(-(π/6))+=(1/2)kπ,

=(1/2)kπ+(π/3)(k∈Z),

当k=-1时,||[,min]=π/6.

高考数学创新题,既考查了能力,又为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致力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广大教师的实践,学生的能力必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标签:;  ;  ;  ;  

高考数学创新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