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

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

田燕[1]2002年在《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大学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天下英才的荟萃之地,高等教育的普及模式和程度也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2000年以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实行了大范围的合并重组,提出了发展教育产业化的目标。发生在教育体制中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势必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学生宿舍建设首当其冲的进入了社会化操作的领域。以社会投资、社会管理、学生自愿居住的原则形成了新的现代大学生“公寓”式居住环境。教育部人士称,2002年有关资料表明,近两年大学招生人数扩大一倍以上,很大程度得益于公寓社会化的推进。面对综合性更强、规模更大的高校校园以及校外学生居住地,我们须得重新审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21世纪初叶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现代大学生的住宿环境问题,使该居住空间不仅能满足学生在求学期间对于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能体现时代特性,反映现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 学生公寓处于教育建筑和居住建筑之间的特殊地位,也兼有满足居住和环境育人的两种使命,因而选择大学生公寓这一最基本、最典型的高校建筑为研究主题,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学生公寓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探讨,从中归纳出一系列设计要素、原则和评估方法,以为借鉴和交流。 本文以空间、环境、行为叁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在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层面上对大学生公寓的空间形态和内外环境设计以及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第一章: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对环境行为学理论、空间形态的内涵以及交往行为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在简述大学校园规划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公寓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着重对交往空间的研究,归纳总结了现代公寓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设计要素。 第叁章:主要以国内外公寓设计实例解析为主,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公寓的可改造性进行探讨,并分类、归纳了具不同特性的设计实例。第四章:在前叁章理论阐述、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元块”公寓和弹性公寓的设计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即人性化、弹性化、多元化和智能化。 第五章:结合武汉地区校外公寓区使用情况调查,对环境、交往空间质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评价、iii解空间形态、公众参‘。和重建设计表达这些评估要素和方法进行概述,使学生公寓从设计到投入使用都有一个可以衡量的依据,从而达到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境界。 总之,本论文在理论和设计探讨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代表性的公寓建筑例析和生活实态调查,结合,‘}今与未来社会发展走向,对学生公寓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设计的概念、要素、ti{估方法进行论述,以期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公寓建筑设计实践及未来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孙传菲[2]2010年在《现代高校学生公寓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学生公寓都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基本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规模日益壮大,学生公寓建设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今天,学生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现今学生的生活状态已经和若干年前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对当下学生宿舍空间的设计有了新要求。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只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应该是一个集合社交,学习,运动,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改善传统的空间设计形式,营造一个适和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的空间。并且还要从未来可持续发展趋势角度出发,从节能低耗的环保角度,从学生行为心理变化上寻找切入点,探索总结一个相对优化的空间设计模式以满足现代学生生活发展的需求。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与关注当代大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本文首先阐明了课题研究的动机及意义,阐明了研究的对象及目的,并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了上海高校的学生公寓,对我国目前学生公寓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并针对调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新条件下大学生公寓内部的空间特点,并从公寓整体空间规划及布局,到其单元内部空间设计、学生宿舍配套设施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优化当前大学生居住质量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曲毅[3]2013年在《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进程的明显加快,也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公寓化建设,并进入了建设黄金期。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现状下,而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85万人)。学生公寓居住发展的趋势:公寓内部结构复杂化,功能上多元化,使用上便捷化,细节上具体化。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高校的发展规律,满足广大学生适应性居住需求的公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典型空间形式的高校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首先了解学生公寓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目的及意义;其次,界定了学生公寓中的居住群体,依据学生公寓的设计方法及空间理论,对其空间特点、功能划分、组织形式及组合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学生公寓中居住需求的变化,提出高校公寓居住空间中的适应性方法,合理地运用了人体工程学,解决空间中的合理性,协调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平衡,提高生活效率,并运用适应性设计对空间中不合理之处,加以调整与整合,提出了学生公寓适应性居住空间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借鉴了国内外学生公寓设计的案例与经验,分析调研了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公寓现状,对高校学生公寓空间中目前所存在问题,提出一个具体的、有效的优化性设计方案。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我国大学生公寓内居住空间进行研究,从历史沿革、现实情况、目的和意义等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做出了详细解读。对大学生公寓的发展进行初步探索,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简单可行、可以指导实施的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方法。简要地了解国内外高校居住空间形式,对进一步研究适应性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从大学生居住空间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就大学生公寓空间中的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尺度设定等各方面,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中,适应性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生活行为、安全保障等诸多因素进行理论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的合理分配与设计。第叁部分由第五章和第六章结语构成,具体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高校公寓现状,以国内外叁所高校的学生公寓为实例并对其实践性的论证。

汤朔宁[4]2008年在《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最剧热的转变——从以实物为主的物质社会转向以知识的生产、传递与使用为主的信息社会。科技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知识空间的代表成为迅速增长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规模,使大学校园的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是指为了满足大学的教育功能,在大学校园内支撑学生正常生活的设施系统。它作为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大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定场所。这个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居住子系统、餐饮子系统、商业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本文以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历史发源开始,对国内外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校园生活支撑体系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即提倡他组织规划方法与自组织规划方法进行整合,各自发挥作用,使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建设既具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又保证在整体秩序中具有局部的灵活性和亲和力。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活基本单元”的设计模型。本文最后结合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实例对规划设计方法与生活基本单元进行评析与验证,并提出了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罗莹英[5]2013年在《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宿舍具有明确的使用群体,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宿舍的使用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随之变化的心理行为特点。应该以此为根据,为高校学生宿舍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思路,并探讨出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思路。本论文在分析了宿舍的发展和现阶段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论文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通过对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友慧苑学生宿舍学生的宿舍行为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规律和变化,在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宿舍的功能的需求。论文从学生生活区和宿舍楼单体—一个规划一个建筑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论文第叁章基于功能分区的校园规划模式,分析了学生生活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生活流线、出行方式,确定了学生生活区的选址原则。并通过分析比较了学生生活区的多种布局形式,具体分析学生生活区内各要素-宿舍楼、道路、室外环境等的设计方法,研究学生生活区的规划设计。第四章,论文探讨的是宿舍的分项设计,具体分析了入口空间的门禁系统、值班室及接待区的设计;寝室单元中卫生间的设计、洁具尺寸、平面尺寸,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卫生间的平面形式;寝室内居住部分的家具尺寸、布置方式以及平面形式的比较、优化;阳台的分类和功能;走廊的功能和设计细节,并且分析了公共活动用房的种类和设计细节,探讨了公共活动用房在宿舍楼的位置。对居室内的环境营造和宿舍防护提出一些看法。最后探讨了宿舍楼造型设计的原则和特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造型手法。第五章论文通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山南学生宿舍和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友慧苑学生宿舍两个案例,具体分析了该宿舍设计的优劣,提出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论文在最后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了设计思路。

董颖[6]2010年在《国内大学生公寓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研究大学生公寓人性化设计研究的论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办学和管理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从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转向与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与此同时,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结构成分,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生活条件更好,生活方式也更加追求自由与个性,然而,根据国情,他们的居住环境——校内宿舍在短期内还以集体同宿为主。为此,如何在这个约18平米的有限空间内对其宿舍的床体等家具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来满足当今和未来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便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和住居行为的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大学生宿舍相对于大学生居住需求的不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在当前高校办学、管理模式社会化改革的形式下,对现代大学生公寓建筑创作的探新,以使设计符合大学生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第一章提出了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来源,对研究的意义、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第二章着重叙述了国内外大学生公寓发展的基本概述。第叁章对大学生公寓环境社会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存的诸多问题。第四章总结了大学生公寓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因素,从行为方式、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叁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在前文的理论基础下,针对目前大学生公寓人性化设计出现的问题,依照各个不同空间的功能划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念的体现。最后是对论文全面总结,根据问卷调查结合目前大学生公寓建设提出诸多新的要求,阐明其人性化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韩奕[7]2004年在《迈向社会化的高校学生住所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我国大学生的居住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应以社会化方式开发、建设及管理学生住所的出路,并对社会化学生住所的认识和理解由浅到深,由点到面,逐步深化和趋同。如何解决社会化带给学生住所设计和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不同方面的人士都试图从各自的领域去寻找答案。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住所处于一个混合了校内宿舍、公寓和校外住区、商品房等各种形式的过渡期。论文以高校后勤社会化为背景,在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迈向社会化的高校学生住所管理模式和设计要素做出分析,并针对规划设计如何满足时代对高校的要求;如何适应学生居住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总结原则。本文以此立题。 文章首先宏观地从住所管理及社区规划入手,又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从微观深入地探讨了学生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居住基本单元设计及其组合模式。其次,又横向地总结了高校学生住所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原则与手法。其中,着重从可持续化发展和“人性化”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住所的设计法则。 最后,论文将总结得出的“社会化”与“人化”充分结合的设计原则做模拟性实践运用,提出了对社会化学生住所的展望:设计成熟、管理完善、建筑多元、空间灵活、多方参与、共同构筑优秀的学生居住环境。

张兴艳[8]2007年在《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所研究之主要内容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公寓空间。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社会交往和生活居住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使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催生了学生公寓的建设高潮。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高校学生公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论文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并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公寓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变化,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和实际居住需求出发,运用建筑专业理论与设计方法,融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建筑美学等学科知识,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满足大学生居住生活需求的学生公寓空间的设计手法。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阐明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方法和流程;第二章总结对比国内外大学生居住状况和公寓特点,对我国大学生公寓存在的不足有了初步的了解;第叁章通过对大学生居住状况的个案进行实地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公寓实际存在并需要解决的更多的问题;第四章是对大学生公寓主体要素的分析,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特点,分析其行为模式,了解大学生居住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第五章对我国大学生公寓空间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探讨符合学生行为模式的学生公寓空间的功能组成、居住单元空间布局方式、空间尺度以及家具设施,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与思路。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论,提出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原则:弹性设计原则、可识别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和多元化设计原则以及智能化设计原则。

柏云松[9]2005年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面对高校大规模扩招,各高校原有的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己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开展科研学术等活动的需要。因此加快高校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在这种形势下也应有所发展变化。于是社会化的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应运而生,但是它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还不够规范不系统,没有形成规模,文章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的研究,探讨其规划和建筑设计,使之更为成熟完善,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居住质量。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的历史背景与实际意义,并对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和第叁章为第二部分,分别从国内外的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力求重新审视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从中找出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的营造有益的方面。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生活行为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社会化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出现和发展的必然性。第四章到第五章为第叁部分,第四章具体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规划建筑设计及开发运营模式:规划设计研究涉及到规划特点、规划选址、功能组成与布局、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交通系统以及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研究包括大学生对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的需求、建筑设计标准和类型、居住空间单元设计、配套服务空间的设置以及建筑外观的设计;开发运营的研究包括建设开发、投资回报和运营管理叁个方面。第五章以实例分析进行了分析论证。第六章为第四部分,从大学生参与、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生态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的发展趋势。

赵娟[10]2007年在《基于行为分析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校园的选址布局与规划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学术理论界、规划设计部门乃至政府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为了丰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避免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重蹈过去的错误,真正落实和充分体现“以人文本”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创建人性化、生态化、信息化与开放性的大学校园空间,本文在广泛收集、阅读、总结、归纳与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西安部分大学校园为例,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扎实细致的现场调查、实地测量及亲身感受与体验等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上对大学校园的空间布局及其规划设计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觉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思潮、文化观念、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及城市规划理念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前提;人性化、生态化、开放化、信息化、特色化可持续性是现代大学校园空间布局与规划设计的总体趋势。集中与分散、开放与封闭等空间布局方式的科学运用和有机协调,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务必给予极端的重视。同时,研究选择校园内部吸引空间和行走空间为主要户外活动空间(公共空间),通过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明确空间功能,空间形式服从功能和突出道路系统便捷性”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叁项基本原则,从而达到使不同行为者能够“择地所用,欣然前往,享用空间,自得其乐”的空间设计效用和目标。此外,在行走空间设计中,巧妙、合理地运用途中与尽端吸引元素,达到强化行走空间的引导性和提高吸引空间有效利用率之目的。研究成果对现阶段大学校园空间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的基础性分析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D]. 田燕.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现代高校学生公寓优化设计研究[D]. 孙传菲. 东华大学. 2010

[3].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D]. 曲毅. 太原理工大学. 2013

[4]. 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规划设计研究[D]. 汤朔宁. 同济大学. 2008

[5]. 基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D]. 罗莹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6]. 国内大学生公寓人性化设计研究[D]. 董颖. 山东建筑大学. 2010

[7]. 迈向社会化的高校学生住所设计探讨[D]. 韩奕. 重庆大学. 2004

[8]. 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研究[D]. 张兴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9]. 我国大学生社会化居住空间环境研究[D]. 柏云松. 重庆大学. 2005

[10]. 基于行为分析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D]. 赵娟. 西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