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北襄阳 4417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到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患者各10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以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WBC、RBC)等。结果:静脉组患者WBC、RBC、MCHC及PLT均低于末梢组,HCT、HGB均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大,相对而言,静脉采血法检测的准确度比较高,科学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临床比较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35-02
早期一般采用末梢采血法进行常规检验,患者痛苦小,易接受。但研究显示[1~2],末梢采血不能很好地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此,我院对20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旨在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到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患者各100例。静脉组中男44,女56,患者平均年龄为(32.7±13.2)岁;末梢组中男52,女48,患者平均年龄为(33.9±14.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治疗,排除患者:①全身疾病;②肝、肾功能不全;③慢性疾病患者;④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早上9点进行空腹血液采集。静脉组使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试管进行一次性的静脉血液采集;末梢组则采用加有抗凝剂的末梢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采完血直接混匀后上机检验。整个血液检测过程需在采血后2个小时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主要有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等。
1.4 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应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组患者WBC、RBC、MCHC及PLT均低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HGB均高于末梢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基础检验[3]。各种细胞因子、血细胞、血浆等是血液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血液的常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以及形态的差异,进而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早期病症,主要有:造血功能的异常,血液疾病和贫血病等[4]。研究显示[5~6],对血液的有效采集,是保证检验结果的有力保障,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医疗水平的发展促使自动血常规检测仪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对静脉血使用要求,因其可以反映患者实际的身体状况。相同条件下,末梢血液发生溶血反应的时间明显早于静脉血液,此外,末梢血液的采集比较复杂。我院对两种血液采集进行了比较,取得了显著成效。
末梢血液来自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由于血量比较少,出血不通畅,给血液采集提高了很大的难度[7~8]。采血过程中需要用力挤压采血部位,这样容易导致其他组织液也进入到血液标本里面,稀释了标本;挤压的同时还会导致白细胞的破裂,检测时白细胞计数会减少,降低了检测准确性。末梢血液的采集时间要长于静脉血液的采集时间,容易造成血块微凝、PLT和RBC的数量减少以及血小板的聚集[9],在我们的研究中显示末梢采集的WBC为(6.31±3.86)×109/L,明显高于静脉采集患者的WBC(5.12±3.66)×109/L。有研究显示[10],末梢采集的检测结果平均变异系数要大于静脉采集,主要是因为环境对末梢采集检测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末梢采集的检测结果并不能全面的反应血液的实际情况,准确性不高。相比较而言,静脉血液主要来自于患者肘前静脉部位,环境对静脉血的影响比较小,可真实反映患者全身血液的实际情况,检测结果准确性比较高[11]。在本次研究中,静脉采集患者的WBC、RBC、MCHC及PLT均低于末梢采集患者,而HCT、HGB则高于末梢采集患者,这个研究说明不同的血液采集方法对患者检验结果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静脉采集会减少患者交叉感染及医源感染几率,且静脉采集的检测结果价值相较于末梢采集而言要大些,所以建议尽量使用静脉采集血液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总之,除患者的特殊情况外,血常规检测的血液采集尽量选择静脉采集,为保证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提高检测仪器的使用年限,应逐渐减少末梢采集方法的使用,大力推广静脉采集法进行血常规检测。
【参考文献】
[1]杨春红.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39-40.
[2]刘鑫.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123-124.
[3]李建英,梁勤,周思彤,等.从几例临床案例中浅谈血常规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J].甘肃医药,2014,33(03):221-223.
[4]赵化欣.血常规检验形态学观察的临床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04):118-119.
[5]武津津.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差异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5,28(9):100-101.
[6]魏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2):56.
[7]张强.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2):6636-6637.
[8]王洪松.末梢血与静脉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92-93.
[9]薛可.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5):174-175.
[10]孟毓,岳献荣,任红霞,等.采血车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02):177.
[11]周志刚.用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4):35-36.
论文作者:陈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末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血液论文; 血常规论文; 方法论文; 红细胞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