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职教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又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规定在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企改革方面,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机构改革方面,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新上任的朱镕基总理则提出今后三年要把政府机关的人数分流一半,更令人振奋的是,他宣布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面对经济社会的如此重大变革,职业教育怎样与之适应,形势迫使职教工作者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职教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职教自身的发展的需求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办学体制和运行方式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人才数量、规格和素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改革,选择新的突破口,开辟新途径。
一、改革办学体制——解决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增加投资,但教育投资毕竟又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在有限财力物力的条件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职教法》则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因此,探索并建立与多种经济成份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对于解决职教投入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山东青州提出“政府统筹,大家办学,教委管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集中财力由政府办好3所职业中专学校,积极引导支持财经、农机、供销、卫生4部门办起4所职业中专。各职业学校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实施联合办学,创立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高校、学校与部门、学校与乡镇村联合办学形式,妥善地解决学生出路、职教高移和“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班问题,走出了一条贴紧经济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湖南邵阳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的办校模式,全市各职业中学以租赁和参股经营等方式,发动和组织全方面力量特别是民营经济大户参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800个校外生产基地,通过这些教学实习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又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还壮大了学校实力,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该市的农村职教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
1984年浙江吉安上墅集普通高中,融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10多年来,没花国家一分钱,为社会培养了23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有的成了农业专业户,有672人到高校和中专深造。阜阳农民张贺林,从1985年起陆续投入5800万元办学,创办了阜阳市第一所乡镇企业中专学校,开设了47个相应的班级和专业,有来自安徽56个县、市农村的在校生近3000名,学校面向乡镇企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7800多人,其中多数已成为企业骨干。事实说明,私立学校有最强烈的自我生存和发展意识。私立学校给整个职业教育带来了竞争,促进了发展。
为了更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一些大中城市也尝试着对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创办一种介乎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实行“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最近,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委员会决定,把原来由私营企业家何雪峰和市教委联办的雪峰职教中心改为民办学校。该校原为私营企业家何雪峰投资3000万元建校、市教委承担教师配备和学校日常经费的一所公私联办学校,94年签约,到1997年已招收16个专业29个教学班千余名学生,以最短的办学周期,通过了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评估。但是由于体制不顺,运转不畅,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于是,在省教委领导的支持下,湖州市作出了改联办为民办的决定。
二、改革管理机制——引入竞争,减少冗员
要办好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和质量,不光需要雄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还需要经验丰富、善于管理的校长和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由于体制决定,公办学校的经费由财政划拨,再少也得保吃饭;校长是任命的,教师是在编的,都没有危机感。在学校管理方面,也缺乏办学自主权和人事调配权,久而久之,必然人员过剩,人浮于事;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学校的合格师资又明显不足,显然这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教育应当“成本核算”,要用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
近来,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如北京昌平农职校,实行“以专业为龙头,七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该专业全体成员的人事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江苏通州教师进修学校建立流动优化制,搞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通过内部“双向选择”确定每人的工作岗位,如果“双选”找不到岗位的,由学校临时安排;不接受安排的,作“待聘”和“解聘”处理;湖南长郡中学,组织全校学生“评教”,制订了教学常规检查、教学实绩等几项硬指标,经过评定有21名教职工作试聘、待聘或下岗处理。今年年初,浙江苍南钱库一中有综合考评不合格的10位教师落聘,他们必须通过政治业务学习后试岗半年,合格方可重新上岗。这些学校的用人机制的改革,引入了竞争,强化了全员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各类人员结构渐趋合理,人员更加精干。
三、改革办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新型劳动者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忽视对人的技能、生存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文化课和专业课开得较好,技能训练、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课程却无保证;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只管学生在校学习,毕业不管就业,就业不问好坏。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是对社会了解不够,自己不会求职谋生,毕业即失业;二是只能动口,不能动手,缺少从业能力;三是职业道德欠缺,不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一大失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自主择业、自主用工、双向选择、人才流动的就业机制,为职高生的就业和放开手脚、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就业竞争激烈,对职校生就业形成了更大的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专业和技能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又是对职校毕业生更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形势,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改革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既要肯定每一个人都应受到适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又适合个人的特点,如采用目前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盛行的以培养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的"CBE"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应该把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使创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同轨实施,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