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诗单元教学设计——母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母爱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单元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不少诗人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怀,歌颂母爱的伟大无私。母亲是最值得尊重和感恩的人,儿女从孩提呱呱坠地而至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活在母亲的庇护下。母亲的臂弯是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母亲都支持、安慰孩子,不离不弃。我们都感受过母爱的力量,但如何将这份对母亲的感激化为诗歌,那就必须细细品味本单元为各位同学阐释“母爱”的诗歌了。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同学们更容易掌握蕴藏无穷真爱的诗句,然后为母亲献上一首爱的诗歌。
我们选用“母爱”为主题,旨在以主题的形式组织单元教学,让学生较易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及过程,这个主题的新诗也可配合品德情意教学,让学生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较紧,无论教与学均较易入手。在选材方面,这个主题的诗歌数不胜数,老师可选取适合学生程度的材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设计共分五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引入主题,第二阶段——指导朗读,第三阶段——理解及分析,第四阶段——新诗创作,第五阶段——新诗评点。每一个阶段必须依次完成。第一阶段主要引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以生活化的题材激发他们对母爱的感受,引起共鸣,从而让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第二阶段是指导朗读,新诗教学着重节奏,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新诗的内容也是必需的。之后进入第三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及分析新诗。这部分可由老师视学生的程度而调节,也可先与学生讨论内容,让学生发表意见。第四阶段是新诗创作,鼓励学生在接触新诗后,尝试自己写诗。老师可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困难,而且要重质不重量,不要让学生感到写诗的压力。最后一个阶段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在学生了解新诗的写作理论后,最主要的并非训练每个学生成为诗人,而是让学生具备分析及欣赏新诗的能力,通过新诗评点练习,学生可以用较客观的态度分析诗作。
由现象图示学发展而来的“变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需要把新的事物放在学习者原来所具备的某个背景中加以比较、区分,识别出这个事物的关键特征,然后逐渐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本主题单元的设计正是借鉴和参考了这一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诗。下文每个阶段都附有一个“变易图示”,以方便读者对照理解这一理论。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教材内容——林焕彰《妈妈真好》:
妈妈把洗好的衣服,
晾在有阳光的地方;
干净的衣服摆动着,
像跳舞一样,
好像是在说:
妈妈真好,妈妈真好。
变易图示:
选材构想:选择《妈妈真好》作为新诗教学的引入,是因为这首诗主题集中、明确,思想统一,而且精练自然,作为教学范例最贴切。我校的学生全为女孩子,她们的语文程度不错,但对她们而言新诗是较为陌生的表达形式,所以在选材时要由浅入深,让她们容易接受和掌握。《妈妈真好》正好切合教学的需要,初二年级十三岁左右的女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莫过于妈妈了。这首简洁的童诗,主要表达对妈妈的感谢,非常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感情的共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
1.在内容方面: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诗人通过妈妈每天为我们洗衣服,将妈妈对孩子的爱行动化、形象化;同时也通过衣服的干净、整洁,赞美妈妈真好。
2.在艺术特点方面: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贴切的比喻带出主题。诗的末句重复“妈妈真好,妈妈真好”,加强了诗的味道,也能体现新诗的最大特色:节奏美。
启发想象:虽然《妈妈真好》只有短短六行,但当中带出的深意却非笔墨所能形容,而且给予孩子很多想象和讨论空间。借着这首童诗,老师问学生:“除了帮我们洗衣服外,妈妈还帮我们做些什么?”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烧饭”“清洁”“温习功课”“烫校服”“买东西”等全是学生的答案。《妈妈真好》让她们一再体会妈妈每天为我们辛劳的付出,虽然看似小事,但我们也要表达从心底流露的谢意与感激。
(二)指导朗读
教材内容——冰心《纸船——寄母亲》: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选材构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文艺对话集》中说过:“语言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由此可见,语言美、行为美取决于心灵美。以品德情意结合新诗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心灵美与语言美的结合与互动。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是新诗中的必读之选。这首诗除内容深刻真挚外,节奏也很明快,朗读时容易令学生掌握新诗的节奏美,作为新诗朗读教材最适合。
教学重点:借助朗读了解诗歌的节奏和格律。
1.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新诗节奏上的美感,老师要学生反复朗读。首先由学生分析内容,老师要学生从感情、思想及形式、手法两方面讨论。结果学生们都能体会冰心真挚的感情,深刻理解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体味诗中的意象。
2.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新诗,老师提示学生先要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其次是语调的掌握。最后要求学生加入感情,将感情融入声音,以声音感染别人。
(三)理解及分析
教材内容——杨慧思《爱的力量》:
小时候
母亲是位魔术师
魔法棒一挥
美味佳肴满桌上
别出心裁的玩意
填满稚子心灵
为童年的天空铺满七色彩虹
成长时
母亲是位音乐家
指挥棒轻扬
奏出优美的生命乐章
徜徉青葱路上
是一曲接一曲的“慈母颂”
伴我多少个无眠晚上
母亲是件艺术品
岁月沧桑
无情地刻镂在她的脸容上
一头雪花白发
无损母性的光华
任时光流逝
这份爱的力量
依然撼动心间
——选自《秋水诗刊》114期
选材构想:诗歌能净化心灵,以“母爱”为主题引入新诗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亲自体验新诗的美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意素质。正如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学会学习》中指出的,品德情意的培养“在‘个人’层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优化……由亲爱家人做起,以至于关心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其他人……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情意和品德,而通过创作则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感,提炼出美的意念,甚或升华到善的境界”。
教学重点:这首诗是老师自己的作品,选为理解及分析阶段的教材主要是因为它具备新诗的特点,除了节奏感强、段意清晰外,内容也十分切合主题,且易于理解,适合学生程度,老师更可适时发挥自己的意思,以诗人身份分享创作心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的重点在于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的想法,因此必须由内容入手,同时可利用学生的感受组织讨论,以相关经验吸引学生投入其中。
问题设计: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2.作者分别以什么事物形容她对母亲的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3.“徜徉青葱路上/是一曲接一曲的‘慈母颂’”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4.以新诗的句式,完成下面的续写:________时,
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续写举例:
碰钉子时
母亲是位工匠
钳子一舞
问题总是迎刃而解
(王善衡)
怀胎时
母亲是个大时钟
摸着圆鼓鼓的肚子
倒数着小生命的诞生
(苏熙婷)
(四)新诗创作
教学重点:经过第一、二、三阶段的训练后,学生已初步掌握新诗的结构、形式、表达手法及意象等元素,接下来就该让学生尝试写诗了。老师要求学生创作只重质而非量,尽量不给予太大压力,只要学生尝试创作,喜欢写诗,就算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给学生一星期时间,让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创作一首或一组新诗。为了增加学生的创作兴趣,还举行新诗创作比赛。学生交回的新诗作品都别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十九位学生的新诗作品被选入《慈母颂》新诗专辑内,并刊载于《我的母亲》一书(香港大学中文系、多伦多大学东亚系、阿伯特大学东亚系联合出版)。这的确为香港中学的新诗教学带来极大鼓舞。
(五)新诗评点
评点练习(一):
全能妈妈 (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 林蓁)
我的妈妈比谁都棒
灌溉小草的是
雨妈妈
滋润生命的是
我妈妈
不让小草晒伤的是
云妈妈
雨天为我撑伞的是
我妈妈
给小草食粮的是
大地妈妈
供我衣食住行的是
我妈妈
小草依赖三个妈妈才能茁壮成长
我有一个妈妈已心满意足
小评:
评点练习(二):
发夹 (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 岑芷莹)
那熟悉的发夹
每一天
总挂在她的发上
鲜花绽放的春天
抬头看见
那简朴的发夹
衬上那头乌黑的秀发
多么朴实 多么秀丽
垂头看见的
却是那满布锈纹的发夹
在斑斑的白发上
盛满烦恼担忧
为何鲜花不再盛放
点缀那陈旧的发夹
因为她要把最好的
留给孩子
梳子 (香港真光中学中二级 杨晓雯)
凝望那残旧的梳子
依稀忆起——
孩童时
母亲用她温柔的手握着梳
替我束辫子
母亲以亲切的笑容回报我的吵闹
青春的流逝
母亲一头短发
露出点点斑白
一双柔嫩的手
留下辛劳的痕迹
无情的岁月
刻在梳子上
更刻在母亲慈爱的脸上
1.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是:“发夹”及“梳子”。
2.两首诗的题目与主题的关系:《发夹》写母亲的头发由黑转白,因为照顾子女太辛劳了。《梳子》一诗令诗人想起母亲在童年时替她梳辫子,但岁月不饶人,母亲的白发也渐渐出现。
3.两首诗相同之处:两首诗都是通过物件写出诗人对母亲日渐老去的感慨,也足见母亲对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
4.两首诗表达手法不同之处:《发夹》写母亲的转变,而《梳子》以一把梳子贯串母女的感情。
5.我较喜欢哪一首诗:《梳子》。
三、总结
我们在中二单元教学渗入新诗的教学元素,并结合品德情意教育,以“母爱”作为新诗教学主题,贯串整个单元。不可否认,与中学生谈新诗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无论教材的选择、评讲还是写作批改,都有很大困难,而且教学成效也非短期内可以察见。本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让学生们经历思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开放、互相尊重和接纳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抒发感受,完全没有对与错的答案。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和思考的刺激,学生不断自我反省,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道德实践的意愿。本次新诗单元教学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教学活动,无论师生均获得满足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