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掘历史教材中的逆境教育资源论文_刘超,

充分开掘历史教材中的逆境教育资源论文_刘超,

摘要:心理学研究发现,99%的人有心理困扰,其它的1%撒谎。在现实社会中,心理与精神问题远不止于理论上的轻描淡写。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堪忧的负面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与道德沦丧。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的人,尤其容易丧失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属,从而陷入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心理问题泛滥,人文精神危机,人们精神素质持续恶化,也就常常成为风雷激荡的变革时期的伴随性反应。事实上,拥有现代科技的人类,并不能对自身生存的自然世界和宇宙作出全面的解释。人生的艰辛,世事的难料,几乎使所有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困惑软弱的时刻,这是宗教产生的根源,更是人之心理素质形成中的未确定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常常形成于青少年时期。与生活相偕相行的失意坎坷常会半路杀出,成为精神的杀手抑或心理的炼炉。

关键词:历史教材,逆境教育,新课程改革

怎样利用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和正确面对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逆境,避免学生坠入逆境的泥淖,而让其在逆境所赋予的特殊环境中成长成熟起来,不断增加砥砺人生的勇气,是每一个教育者有必要深思的问题。关注人并培养“全人”是新形势下教育的核心理念,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日本人创造的苦难教育与其著名电影《狐狸的一家》所昭示的教育观点和美国流行的“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的育人理念可谓如出一辙,异曲同工,这些教育观念似乎都闪动着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影子。可见为了培养下一代,世人实在是苦心孤诣,倾尽心力。作为史学教育人,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舞台上,是否可有所作为呢?

1、寻找逆境教育的支点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传记文学情有独钟呢?主要原因是,传记多系名人伟人,他们在“天路历程”中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展写着他们对人生的思索与选择,他们的“九九八十一”难无疑将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指南和“兵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善与恶是携手前进的,进步本身是幸福和灾难的结合,也就是说,是一个矛盾的现象。人生亦然。恩格斯说,历史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马克思也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即是说一些血腥的灾难性的事件往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人生的逆境往往成为一些人乐境的前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尽量向学生展示人类或人物个体的逆境,让其明白一部人类历史即是在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轮回中发展起来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坦然面对各种生活坎坷,汲取丰富的精神钙质,实现人生的某种飞跃大有裨益。我认为,努力开掘历史教材中的逆境资源,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是每个历史教师的教育使命之一。历史学科也应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腊八粥锅”里熬出学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源泉、思想灵乳和心理甘露。一句话,历史教学中有可供逆境教育的支点。(日本的苦难教育主张把孩子放到逆境甚至绝境中去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强化他们的生命意识,属于实践性理论,有别于本文的逆境教育)

2、新课程改革与逆境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课程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在教学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人类的任何活动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在14世纪的意大利,人文精神首开为“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到了20世纪的中国,人文精神又集中体现为“反对孔孟之道”。在世界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历史课程教学更应体现贯穿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多个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传统的理论与新生的观念不断碰撞,价值系统与逻辑系统的崩溃与再调整,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人难免跌入精神的低谷,以至“精神逃亡”,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当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放的观念,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这恰好是新时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所亟待培养的品质。而培养这些品质的有力支点可以在历史教材的逆境资源中寻到。所以抓取历史教材中的逆境片断,切截历史长河中的逆境流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性格,应是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人文版的重要内容。

3、“逆境篇”与历史教材

 拿破仑说:敌人不是我们的对立面,而是把我们推向胜利的力量。这话揭示了逆境(敌人)与成功(胜利)的关系。历史上把人或人类社会推向新境界(胜利)的“逆境”比比皆是。历史教材中的逆境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个体人物的人生逆境。大凡杰出的历史人物一般不乏跌宕起落的人生经历。罗斯福总统是在轮椅上实施他的“新政”的;爱迪生在失败一千多次后才找到钨丝;世界大战略家逢玛奇在打败奥地利,击破拿破仑前一直不闻名;富兰克林·倍尔斯在他做律师的时代,凡他所承办辩护的案件,没有胜诉过一次,后来他居然做了美国总统。何也?欧阳修说:非诗能穷人,及穷而后工。逆境不止于造就文章,更能造就人才。

 第二类是国家民族的逆境。毛泽东曾把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形象地比作大“S”形;华盛顿领导的八年北美独立战争,历尽艰辛;历时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命途多舛,百折千回。然而“青山遮不住”,历史之长河“毕竟东流去”。

 第三类是世界性的人类逆境,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大战前期法西斯势力猖狂一时,但终归不敌正义力量。“二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它血腥的土地上却也同时绽放了火箭、核能、生化技术等科技之花。“二战”还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世界多元化的隐性基础,开拓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见,逆境对人类社会而言,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巴黎公社到苏维埃政权,再到一枝独秀的社会主义中国,人类历史无不是在不断求得自我否定的螺旋式道路上艰难前进的。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更应当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并服从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教材编写上的以少胜多,一叶而秋的特点,关于这三类逆境往往着墨不多,甚至隐匿在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描述背后。这就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且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开掘并放大教材中隐含不显的“逆境篇”,因势利导地渗透逆境教育内容,以不断加深学生对逆境的认识。苦难是一所学校,逆境是一种挑战。说到底,逆境教育在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的生命美学教育,它是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全人”的有力杠杆之一。

参考文献:

许明. 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M] .1997

论文作者:刘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充分开掘历史教材中的逆境教育资源论文_刘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