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昭平镇第二小学 广西 贺州 546800
摘 要: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它是一种师生参与,教学相辅,通过讨论、质疑、对话、反思等活动形成“自组织”的动态过程。并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的互动。下面笔者谈一谈结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实践实验教材的教学活动中,对“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体会。
关键词:“交流互动” 教学模式 体会
一、“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的启动是“交流——互动”的前提。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启动是学生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程之前,教师对学生作适当地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的背景知识并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之前,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2)两个小朋友平分一块月饼,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3)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一些东西,分得的结果能不能都用整数表示?这样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学习、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2.学生的自学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新课开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确实可行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明确自学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自学,让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求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如:在教学《约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是:(1)什么是约分?如何约分?(2)什么是最简分数?如何判断约分的结果是最简分数?
3.小组的讨论是“交流——互动”的主体。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组一般由4人(优秀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进行重组,一直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共同完成自学目标。
4.组际的交流是“交流——互动”的关键。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教者先让讨论的比较成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小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例如:在教学《约分》时,学生总结了教材上的约分的两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分数 、 、 后,学生又找到了约分的一些小技巧。最后,教师归纳约分方法:(1)逐步约分法;(2)一次约分法;(3)特殊分数的约分技巧:①当分数的分母是分子的倍数,约分时分母和分子同时除以分子,约分后是几分之一。②当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是整十、整百数,约分时可以划去分子、分母末尾同样多的0后再约分。③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偶数时,可以先用2除;(4)遇到带分数约分时,只需把它的分数部分约分,但约分后不能丢掉它的整数部分。如:3 =3 这样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练习的评定是“交流——互动”的检测。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必要环节,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课前设计好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由学生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有共性的错误,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由学生解决自身的学习难点。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地是课堂,突出以学生的自觉、小组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新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突出以自学为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个人的自学为基础,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读教材,然后去思考,探求知识。先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课文、后仔细阅读、确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突出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强调了团结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品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互相联系。在学习中形成了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卢小妹 浅析我的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1)。
[2]孙婷婷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
论文作者:叶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互动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分母论文; 小组论文; 目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