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_工商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工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商协调发展即工业与流通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与流通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工业与流通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值得注意。据统计,1998-2005年,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流通业的产值基本上达到GDP的10%以上,其中美国流通业产值还曾占GDP的18%左右。而我国流通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仅维持在8%左右。①此外,从1998-2005年工业与流通业的产值对比关系来看,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工业与流通业的产值对比基本维持在1∶1~2∶1之间,其中美国工业与流通业的产值对比甚至几乎达到1∶1的比例。而同期我国工业产值至少在流通业产值的4倍以上,2005年产值对比几乎达到6∶1的比例。②可以认为我国工业部门每4~6个单位的产出,流通业却仅提供1个单位的流通服务。作为经济循环体系重要环节的流通业,其发展不仅表现在流通业产值的增加和对GDP的贡献,还表现在对其他物资生产部门,特别是工业的促进或支撑作用上。因此,本文将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与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关系加以探讨。

一、模型构建

本文将基于菲德(1982)构造的两部门模型来做进一步研究。尽管赵萍(2007)也曾利用菲德模型对中国流通产业影响力进行了分析,但笔者认为,菲德等学者在利用菲德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时,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或部门,分析内容也是完全市场经济下的产业或部门运行状况。因此,菲德模型并未考虑经济运行模式对产业的影响。但是,我国流通业却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况且两种体制下,商品流通的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别。因此,本文在对原菲德模型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导入表示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政策因素,对我国工业与流通业的发展做进一步研究。

为便于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与流通业的发展关系,假定经济全体仅由工业和流通业两部门组成。

其中,F'和G'分别表示流通业和工业中各相应要素的边际要素生产率。如果δ>0,则意味着流通业的边际要素生产率要高于工业,反之则意味着低于工业。若δ=0,则意味着要素资源在两产业间得到了最优配置。通过对经济总产值Y,即Y=C+Z进行微分,并结合式可得:

其中,θ和η分别表示流通业和政策因素对工业所产生的影响系数。假定劳动平均生产率与边际生产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即,结合(6)、(7)两式对(5)式做进一步整理后,可得如下工商协调发展模型:

因此,由流通业和工业组成的经济全体的总产值增长率可由投资率、劳动增长率、流通业产值增长率及政策转换率等几方面因素加以解释。

二、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工商协调发展模型,笔者引入相关数据做进一步实证研究。其中,流通业的产值采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部门的国内生产值,工业部门的产值采用工业的国内生产值,总产出值则为两部门国内生产值合计。投资额采用对两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两部门的劳动人数采用其从业人员数。以上各相关数据均以1980年为不变价,利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消除了价格因素。而关于流通领域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政策因素,笔者针对投资市场化、产出市场化和价格市场化状况,③利用主成分分析,测算得出政策因素数据。工商协调发展模型各相关变量均为1981-2005年的观测数据,具体数值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利用SPSS对(8)式进行回归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方程式:

其中,决定系数=0.85及样本修正系数=0.80,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同时,在5%的显著水平下,F=16.54的检验值也大于检验标准2.58的数值,这表明方程中各解释变量整体上对总产出增长率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且经过对方程残差进行自回归调整后,方程的DW=1.92已经达到较为理想的状况,可以推定在回归模型中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根据通过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工业及流通业所组成的经济体系中,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投资依然是推动经济体系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实际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投资率I/Y每变动一个单位,则总产出的增长率就会相应变动0.36个单位。而劳动增长率dL/L每变动一个单位,则总产出的增长率就会相应变动0.33个单位。这说明从1981年以来,与劳动投入增长相比,投资对我国工业和流通业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2.流通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低于工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从模型回归后的结果来看,含δ项的系数值为1.08,即[δ/(1+δ)-θ]=1.08。由于θ值为0.33,因此可推算出δ约为-10左右。这就意味着在1981-2005年间从要素运行效率整体上来看,流通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现出低于工业要素边际生产率的运行状态。

3.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中,与其说流通业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倒不如说经济政策的转换解脱了商品流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束缚。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政策因素对工业发展乃至工商经济全体的影响系数η为0.22,而流通业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系数θ仅为0.03。可见,政策因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流通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工业企业产品流通的实践来看,也的确如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企业的产品必须经过国营商业等流通企业来进行销售,但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多工业企业开始通过直销或自建流通渠道来完成商品销售。

但政策因素的影响力是随着工业规模即Z/Y的增加,才达到了0.22的影响程度。而从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及流通的实际来看,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建有自己的专门销售机构,产品流通能力也较强,而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则产品自主流通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也可以推断政策因素对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影响作用要比规模小的工业企业更明显一些。

三、工业与流通业发展中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对比分析

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及流通业生产要素整体效率低下的模型回归结论,为进一步明晰流通业对工业低支撑作用的成因又提供了分析的切入点。为此,笔者从劳动和资本两个侧面对工业和流通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做进一步分析。

1.劳动要素利用效率。笔者选取了1980-2005年工业和流通业人均产值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0年以来,工业和流通业人均产值大体呈现出两阶段态势。1980-1992年的第一阶段,尽管工业的人均产值要高于流通业,但这一时期流通业和工业人均产值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到1992年以后流通业的人均产值增长趋缓,与工业的差距开始明显扩大。

2.资本要素利用效率。受统计数据的约束,笔者分1983-1990年及1995-2005年两个时期,利用行业资产的单位产出情况对资本要素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前一时期,与工业单位资产的产出值相比,流通业单位资产的产出水平相对较低。但从1995年以后,流通业的资本利用效率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单位资本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比工业单位资本的利用效率更好一些。因此,1995年以后加快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已经很有必要。

但令人遗憾的是,1995年以后资本投入的实际流向却愈发集中于工业。从1981-2005年流通业与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1995年以后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经笔者计算,1981-1995年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率年均增幅在20%左右,1996-200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了30%以上,但同期流通业投资额的增长率则分别仅为18.5%和24.6%。而在投资的绝对数值上,两产业的差异更加明显。从2005年两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16.4亿元,而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却达到了26576亿元,为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倍还多。

经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我国流通业在劳动要素方面与工业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尽管流通业资本要素利用效率在1995年后已获改善,但从投资流向来看,我国未能及时加快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反而继续扩大对工业发展的投资,两部门间存在一定的投资错位现象。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占主导作用的工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其来自流通业的支撑作用并不很大。流通业产值低下及要素利用效率的低水平化,使得工商业间的不协调性业已显现。这不仅凸现了我国所采取的工业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而且也反映了我国流通业存在低效率商品流通运作,以及缺乏协调发展规划和调控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1)加强工商业协调发展意识;(2)推进流通业的规模化、效率化发展;(3)强化流通业服务能力,发挥支撑工业发展作用;(4)合理引导工业企业的流通能力建设。

注释:

①笔者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3、2006/2007、2008)等整理并计算得出。

②数据来源同上,其中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工业产值根据采掘业、制造业及电、煤气和水供应业合计计算得出。

③其中,各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参考王曦(2001)、庞东(2006)及《中国物价年鉴2006》、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_工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