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形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自1991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0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4%,比20世纪80年代年均5.8%的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在这10年间,印度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1992年度到1996-1997年度,印度经济呈迅速恢复和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率从1991-1992年度的0.5%上升至1992-1993年度的5.2%和1993-1994年度的6.2%,以后3年进一步上升到7.7%、7.8%和8.1%,使这3年成为印度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1997-1998年度起为第二阶段。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1997-1998年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7%,1998-1999年度回升到6.6%,以后两年略有下降,请见下表:
表1 印度国内总产值年增长率 %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农业 -6.1 7.7 0.7 0.9
工业
6.7 4.1 6.5 5.7
服务业 7.8 5.8 9.6 8.3
国内总产值
4.8 6.6 6.4 6.0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0-2001年度经济调查》,转引自2001年2月24日新德里《印度时报》。
一、当前经济形势
(一)农业生产低迷
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尽管连续8年风调雨顺,农业部门的表现还是比较差的。这是因为,农业部门的改革至今还没有真正开始,许多制约农业增长的结构性和政策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实际上,改革后农业增长率远低于改革前的水平。从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即改革前的11年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3.4%;而从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即改革后的8年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2.2%,比前11年下降31.03%,非粮食作物增长率为2.4%,比前11年下降44.19%。(注:C·Rammanohar Reddy,"Harvesting the follies of the past,"The Hindu,March 4,2001.)
印度农业生产在1997-1998年度下降6.1%之后,1998-1999年度回升了7.7%,1999-2000年度只上升0.7%,2000-2001年度预计约增长0.9%。这就是说,2000-2001年度的农业生产仅仅比4年前的1996-1997年度增加4%,距印度预定的农业年增产目标4%相去甚远。实际上,2000-2001年度印度农作物(crop agriculture,列入官方统计的共46种)生产预计比上年度下降3.5%,其中粮食作物生产预计从上年度的2.089亿吨下降到1.99亿吨,降幅达到4.73%。只是由于农业其他部门的增产才使农业总产值略有上升。不过,由于印度库存粮食达到4000万吨左右,目前粮食供应比较充裕,粮食的减产没有引起粮价的波动。
(二)工业和服务业增幅下降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印度工业生产的增幅从1997-1998年度的6.7%下降到1998-1999年度的4.1%,1999-2000年度回升到6.5%,2000-2001年度(前9个月)比上年度同期增加5.7%。如按工业部门进行分析,2000-2001年度前9个月比上年度同期增幅下降的部门有:发电业从7.7%下降到4.8%;制造业从7.0%下降到5.9%,其中资本品工业从7.5%下降到3.2%,中间品从9.1%下降到4.7%;增幅上升的部门有:消费工业从5%上升到8.5%,其中耐用消费品从14%上升到17%,非耐用消费品从2.2%上升到5.7%;采矿业从0.5%上升到4.1%(注:The Hindu,February 13,2001.)。2000-2001年度工业生产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和投资减少。除了煤和石油外,所有其他列入核心部门的基础设施如电力、水泥、铁路和通讯在2000-2001年度都出现增速放慢的现象。尽管政府放宽了私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但是2000-2001年度前9个月全国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只有424亿卢比,比上年度同期的572.39亿卢比减少了26%;同期内全国共同基金的筹资额也从1219.3亿卢比缩减至684.6亿卢比,减少了43.85%(注:The Times of India,February 24,2001.)。
近年来,服务业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5-1996年度开始,印度服务业已占到国内总产值的50%以上。1997-1998和1998-1999年度,这个比重分别达到51.24%和51.16%(注:The Economic Times,January 24,2000.)。1999-2000年度,虽然农业产值仅增加0.7%,工业产值增加6.5%,只是由于服务业产值达到9.6%,还是使国内总产值提高到6.4%。2000-2001年度由于服务业产值增幅下降了1.6个百分点,从而拉低了国内总产值的增长率。
(三)巨额财政赤字——制约印度经济的难题
十多年来,巨额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印度经济的难题。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历届政府曾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实际情况却是愈来愈严重。问题的症结是,历届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入不敷出,只好采用借新债弥补亏空的办法,从而使债务不断加重,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因为政府的新债不仅利率高,而且所借长期债款中的一大部分用于短期消费性开支,无法偿还债务,债务愈滚愈多,成为沉重的负担,这种情况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据估计,这种消费性开支占所借新债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到1/3,90年代已上升到1/2以上。(注:The Times of India,February 24,1999.)
目前,印度政府的内债总额已接近10万亿卢比,债务利息开支已占到税收总额的69%(注:The Economic Times,March 1,2001.)。财政困难制约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科教事业的投资,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巨额的财政赤字直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趋势。2001年1月,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8.2%,成为6年来的最高峰。
(四)对外收支状况改善
对外收支状况的改善几乎是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中唯一的一个亮点。2000-2001年度,印度的外贸、外资和外债状况均呈现良好的态势。外贸出口增幅在20%以上,外资流入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外债无论是债务总额、偿债率或债务结构均有所改善。这不仅缓解了2000-2001年度进口石油价格飙升对印度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压力,并使印度的外汇储备达到了411亿美元的空前纪录。2000-2001年度前10个月,印度出口356.5亿美元,较上年度同期的295.4亿美元增加20.7%;进口额为418亿美元,较上年度同期的385.5亿美元增加8.65%。2000-2001年度前10个月印度的贸易逆差为62亿美元,较上年度同期的92亿美元减少32.6%(注:The Hindu,March 2,2001.)。包括非居民印度人汇款(侨汇)和计算机软件出口的无形贸易收入继续看好。估计2000-2001年度印度计算机软件的出口可达到63亿美元。
2000年经政府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86.138亿美元,比1999年的67.539亿美元增加30.57%;2000年实际流入额与批准额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52%。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10个产业部门依次为:燃料(电力和炼油);无线通讯;电气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电子;运输业;服务业;金属冶炼;化学品;食品加工;饭店和旅游业以及纺织业(注:National Herald,February 19,2001.)。尽管近一年来印度新经济产业的股票不断下跌,但从2000年3月至2001年2月的12个月内,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股市的投资仍然达到980亿卢比,较上年同期增加12.35%。这说明外国投资者对印度市场具有较大的信心。据伦敦A·T·基尔内(Kearney)公司发布的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印度的排名已从1999年的第11位提升到2000年的第7位。A·T·基尔内公司的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大的100家公司中有85%表示,要将它们3/4的直接投资投向中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这些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印度外债对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不断下降。1999年3月底,外债对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为23.6%,2000年3月底这个比率下降为21.9%,至2000年9月底进一步下降到20.7%。印度外债总额的绝对数为,1999年3月底976.8亿美元,2000年底984.4亿美元,2000年9月底978.6亿美元。印度的偿债率(外债本息支出占对外经常项目收入的百分比)1998-1999年度为18%,1999-2000年度下降为16%。印度现为世界第十号债务国,1991年曾经是世界第三号债务国。
二、2001-2000年度财政预算与第二代经济改革
2001年2月28日,印度财政部长雅·辛哈向国会提出2001-2002年度财政预算,这个预算的目的是要解决印度目前面临的三个互相关联的经济问题,即:1、缩减财政赤字;2、提高农业和工业的增长率;3、实施迟迟未能启动的结构改革,即第二代经济改革。因此,雅·辛哈在预算报告中提出的各种政策指施主要是为了通过增加收入,减少开支来缩小财政赤字,并采取结构改革的办法推动工农业生产。
(一)2001-2002年度财政预算
印度近三年来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概况如下:
资料来源:《经济时报》,新德里,2001年3月1日。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印度财政赤字达到1万亿卢比以上,2000-2001年度印度财政赤字达11197.2亿卢比(约合25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内总产值的5.1%;2001-2002年度预计财政赤字为11631.4亿卢比,估计将相当于该年度国内总产值的4.7%。印度财政赤字之所以如此庞大,主要是由于巨额的内债利息开支,2000-2001年度印度的内债利息开支达到10066.7亿卢比,2001-2002年度预计为11230亿卢比,如果不计算这些内债利息开支,2001-2002年度印度财政的原生赤字(primary deficit)只有401.4亿卢比,只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0.2%。由此可见,巨额的内债已成为印度财政的一个沉重负担。
印度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是增加税收,近年来它通过增加税种、调整税率和扩大征税范围等方式使中央税收有较大的增长。2001-2002年度,印度中央税收预计将达到16303.1亿卢比,比上年度的14440.3亿卢比增加13.06%。由于服务业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印度政府从2001-2002年度起开始把14种新兴的服务部门列入征税范围,其中有:银行金融特殊服务、广播服务、录音服务、摄影服务和科技咨询服务等。在直接税方面,政府在稳定税率和简化税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课税人群;1998年3月,全国直接税课税人只有1000多万人,到2001年初已扩大到2300多万人。在关税方面,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规定迫使印度开放所有农产品和其他消费品的进口,作为一项保护措施,政府把许多商品的关税提到了最高税率。如目前小麦的关税率为50%,大米70-80%,玉米50%,茶70%,精炼食用油85%。出售某些国营企业的部分股票,所谓减持(disinvestment)或私有化,也是印度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途径。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后,印度政府就开始采取这一措施,但由于过去计划体制的影响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减持的规模不大。2001-2002年度的预算在这方面跨出了一大步,规定本年度的减持目标为1200亿卢比,为上年度(250亿卢比)的4.8倍。
近年来印度政府主要用节省行政开支的办法减少财政开支,但收效不大。2001-2002年度的财政预算使出了两个新招。其一是用降低利率的方法减少庞大的内债利息开支。其二是精简中央政府公务员和雇员队伍减少薪俸开支。果然,印度储备银行在雅·辛哈提出预算的第二天,即2001年3月1日,即在财政部的授意下宣布将银行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即降至7.5%。其实早在一周前,雅·辛哈就曾经说,他的预算将促使中央银行削减利息率(注:The Indian Express,March 2,2001.)。按印度目前积累的内债将近10万亿卢比计算,每降低利率1个百分点即可节约财政开支1000亿卢比。关于精简中央政府公务员和雇员队伍,雅·辛哈提出要在10年内每年削减2%,按这一削减计划推算,印度中央政府人员总数将从2000年3月的377万减少到2002年3月的344万(注:The Economic Times,March 1,2001.)。不过,这项精简计划是否能够认真执行,还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印度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和推动工农业生产,在2001-2002年度预算中,降低了股息税,对软件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给予较长的免税期,并增加了对计划建设的拨款,对教育和国防费用的拨款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股息税税率从原来的20%下降到10%,软件企业的免税期长达15年,基础设施企业的免税期也达到10年。2001-2002年度对计划建设的拨款达到9510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了10%,其中由中央向各邦和中央直辖区提供的计划拨款达2072.7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21.7%。印度政府为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工程学院的水平,以及发放教育贷款,2001-2002年度对教育的拨款达到591.9亿卢比。由印度银行协会提出的一项助学贷款规定,凡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均可从银行获得一笔助学贷款,其数额为在印度可获得75万卢比,在国外可获得150万卢比。印度2001-2002年度的国防预算达到6303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1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购置装备的资本性开支,从上年度的1477.8亿卢比增加到本年度的1995.8亿卢比,增幅达到35%。(注:National Herald,New Delhi,March 1,2001.)
(二)第二代经济改革
2月28日,雅·辛哈在国会做预算报告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他提出的改革议程和与过去的改革有何不同:“我常常说第一代改革是容易的,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加以解决。第二代改革一定会牵涉到立法,而且它们属于更困难的领域。因此,在早期的改革中常常加以推翻和回避。在我任期的前3年,我只是把前任所开始的工作往前推进。譬如用外汇管理法取代外汇管制法,向国会提出保险监管法案,以及推行银行和外汇市场的自由化。第二代改革中,有三、四个关键问题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如管理价格机制(admiuist ered price machanism)、劳工市场改革,减少小型工业的保留品种和利息率。在这次预算报告中,我指出了非常清楚的方向,并以排列时间表的方式宣布了政府的政策。”(注:The Indian Express,March 1,2001.)
雅·辛哈在预算报告中,除了对上述4个领域提出改革措施外,在农业改革方面也迈出一大步,在吸引外资方面改革的力度也加强了。下面概要介绍印度第二代经济改革的内容。
(1)逐步废止管理价格机制:管理价格机制是印度过去在商品流通领域内实行国家干预的一种形式。在半管制经济体制下,印度政府通过对主要必需品的价格进行严格控制来保证供应和平抑通货膨胀。在中央政府设有民用物资供应总署,负责实施《1955年必需品管制法》和《1980年防止必需品黑市交易和保持供应法》,并同时管制商品的期货贸易和监察必需品的公共分配系统。直到1982年,依据《1955年必需品管制法》被列为监控名单的商品共66种,其中包括各种重要工业原料如钢材、水泥、石油制品、化工品、化肥以及糖和棉布等日用必需品。政府对这些商品实行管制价格或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行的双重价格,并对这些工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实行监控。自1991年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后,已有许多商品从管制价格监控的名单中删除。目前,仍受到管制价格监控的主要是4类商品,即石油制品、化肥、食糖和药品。在工商界强烈要求取消管制价格机制的情况下,雅·辛哈已表示要逐步废止这一机制。他在预算报告中说,石油制品取消管制价格的时间定为2002年3月,化肥解除价格管制的日期定为2006年4月1日。他并承诺完全解除食糖的价格管制,为了准备条件,政府决在年内实行食糖的期货交易。至于药品的价格管制,政府为了在全球化条件下保护本国制药工业,将大幅度减少管制,只是在药品价格发生不规则变动时才会进行干预。
(2)劳工市场改革:在半管制体制下,印度政府为了避免劳资矛盾加剧和失业队伍的扩大,通过各种劳工立法对资方的行为进行某些规范和限制,其中某些立法如《工业纠纷法》(Industrial Dispute Act)近年来已成为吸引国外投资的重要障碍。该项立法规定,在雇工100人以上的现代工厂企业中,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员工。在工商界强烈要求下,几年来印度议会中曾多次讨论修改该法案的某些条款,但因左翼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反对未能成功。
雅·辛哈在2001-2002年度预算报告中宣布,政府决定在年内修改《工业纠纷法》。将原定雇工1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可自行解雇员工的权利扩大适用于10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据分析,在此项修改法案获得通过后,将有96%的工业企业和86%的工厂工人被纳入相对自由的劳工市场(注:Prem Shankar Jh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budget,"The Hindu,March 3,2001.)。与此同时,他对被辞退员工应得退职金的标准也做了上调,即从每服务1年发给15天工资修改为45天工资。此外,雅·辛哈表示,将在年内对《合同工法》(Contract Labour Act)的某些限制性条款进行修改,以便增加就业机会。
(3)减少为小型工业保留的品种: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对小型工业长期实行保护性的保留政策,指定很多种产品专门保留给小型工业生产。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由于这种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要求减少和废弃保留政策的呼声很高,但因此举有背甘地主义传统经济思想和民族主义势力的反对,一直进展缓慢。直到2001年初,这种保留给小型工业生产的产品仍有812种。
印度小型工业是指固定资本投资在一定限额以下的小工业企业,这个限额在1951年为10万卢比,随着卢比不断贬值,这个限额多次提高,现已提高到3000万卢比。1961年,全印小型工业企业还只有35728家,到1991年已增至194.8万家,1999年进一步增至312.1万家。据印度小型工业部长瓦森达拉·拉吉夫人2000年8月所做的报告,小型工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其产品品种达7500项,共提供1720万个就业机会。她还说,小型工业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74-1975年度的16.25%增加到1998-1999年度的35%。(注:National Herald,August 30,2000.)
但是,对小型工业的过度保护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首先,对工业中的一个部门实行特殊保护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开竞争的原则。其次,这种政策在执行中也有实际困难。譬如,在800多种保留给小型工业生产的产品中,大约有200多种是小型工业根本没有条件生产的,而大中型企业又不许进入这些生产领域,结果只好依靠进口(注:1999年9月2日新德里《经济时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指出,“这种对小型工业不生产的产品实行广泛的保留,其结果只是帮助在国外生产这200多种产品,与此同时,有效地扼杀了这些产品在印度的生产!”)。因此,近年来印度政府为修改这一保留政策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提高小型工业企业的投资最高限额以及继续减少保留工业的品种。雅·辛哈此次在预算报告中提出,为了对某些出口工业加快注入资金和技术,决定减除原来列入保留名单的14种皮革制品、鞋类和玩具类产品。总的看来,减少小型工业保留产品的改革还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以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4)通过降息改善财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印度的利率水平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不仅加重了国债的利息负担,而且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雅·辛哈在预算报告中说,通过前一时期的金融改革,目前经济中大多数利率已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但是,由于存在着巨额的合同小额储蓄(如企业职工储蓄基金和各邦举办的小额储蓄计划),这些小额储蓄利率偏高,并且属于由政府担保的管制利率(administered interest rates),因此,这些合同小额储蓄严重制约了利率下降的趋势。为此,财政部决定从2001年3月1日起把这些合同小额储蓄的管制利率降低1.5个百分点。这与印度储备银行降低银行利率的措施相配合,将对调低整个利率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提高经济的竞争能力。
(5)农业改革和农村发展: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的10年中,农业是最少触动的部门。90年代初以来,从国大党政府到联合阵线政府和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政府,都声称要着重发展农业,表示要尽快制订一项国家农业政策。但是,直到2000年7月底,才由瓦杰帕伊政府公布这项期待已久的国家农业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在今后20年内,印度的农业年增产率将达到4%以上;政策的重点是有效地利用国家自然资源(土地、水和物种)达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推动私营部门(公司企业)以租地合同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加速技术转让;鼓励农业投资;允许农产品自由流通和期货贸易,为农产品提供可靠的市场;使合作社农业摆脱官僚控制和政治干预;等等。国家农业政策还提出了多达12个优先发展部门,其中包括保存生物资源、增进农民环保意识和发展畜牧业等。(注:"Agro policy targets privatization growth,"The Economic Times,July 29,2000.)
雅·辛哈在预算报告中,把农业改革放在以增长为目标的预算总战略的第一条,声称要“加快农业部门的改革,以及更好地管理粮食经济”。在预算报告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部分,雅·辛哈表示要努力扩大对农业部门信贷流入的规模。据称,2000-2001年度,经过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渠道流入农业的信贷总量为5150亿卢比,比上年度增加15%;2001-2002年度这个数字将增加到6400亿卢比,即再增加24%。1995-1996年度由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设置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金获得很大成功,已批准了约18.4万个项目。2001-2002年度为这一基金提供的拨款达500亿卢比,比上年度的450亿卢比增加11.11%。1998-1999年度实行的农民信贷卡制度也取得了成功,这一制度使农户便于从当地银行取得信贷。目前已发放了1100万张农民信贷卡,今后3年将对所有具备条件的农民发放这种信用卡。政府还将在发展农村公路、修建农产品冷库和农村电气化等方面加大力度。预计在今后6年内使8万个至今尚未通电的农村全部电气化。在粮食管理方面,中央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把包括粮食在内的必需品公共分配体系交由各邦经管,每年的粮食收购和供应任务将由各邦政府来完成。原来经管此项任务的国营印度粮食公司此后只需保存一定数量的储备粮,从而可以减少成百亿卢比的仓储费用,并节约巨额的粮食补贴,缩小财政赤字。2000-2001年度,这种粮食补贴达到了1212.5亿卢比。
(6)对外国私人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国机构投资者(Flls)在印度股票市场的投资以前的最高限额被定为所投资印度公司实收资本的24%,从2001-2002年度开始这个限额被提高至40%。关于外国对印度非金融公司的直接投资(FDI),将在个案审批的条件下允许设立百分之百的外资公司,但必需将其中25%的股权转让给印度国内投资者;但如此种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则可保持其百分之百的股权,无需向印度国内投资者转让。
在放宽外国私人投资的同时,政府还通过放松外汇资本账户管制鼓励印度公司对外投资。今后每家印度公司每年可向海外投资5000万美元,对于印度公司在海外筹资和进行股票投资也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
雅·辛哈出台的第二代经济改革方案受到了工商界的普遍欢迎,但是却受到反对党特别是左翼党派和政界人士的反对。国大党领导人P·达斯孟希指责雅·辛哈提出的预算是“独立以来最残酷的反劳工的预算”。印度共产党(马)领导人S·查特吉也认为这个预算是“腐朽的和反工人阶级的”,他还指责政府采取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讨好一小撮富人”(注:National Herald,March 1,2001.)。印度所有重要的工会组织包括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印度工人协会(BMS)一致反对雅·辛哈的劳工改革方案,他们认为印度工人是最大的受害者,“辛哈的预算是对工业家的完全投降”(注:The Economic Times,March 5,2001.)。这些工会组织决定将通过全国总罢工的方式进行斗争。看来印度政府在实行第二代经济改革中将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标签:卢比论文; 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