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驱动力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发展尺度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动力。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深化了这一原理并高度概括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现在起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总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征、新板块给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课题。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从史学角度看它是由原始经济进化到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阶段之后的经济阶段。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其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研究占主要地位;二是信息和通信技术处于中心位置;三是人力素质和技术技能为重要因素;四是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
无论是学者还是国家元首,抑或世界经济组织都给我们展示了明天经济趋势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中国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经济潮流,否则将被淘汰,更谈不到强大。
2.产业结构发展的新特征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应用物质生产部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第四次技术革命。以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的“铁路时代”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以爱迪生发明的钨丝灯为代表的“电时代”的技术革命,每次革命都是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发展,这之后以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告结束。现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分析:一是知识更新与量变的一般规律是:短期2~3年,长期5~7年,增加量为10年一倍;二是技术进步传播速度加快;三是技术融合度高,标志为多媒体;四是新型计算软件应用范围之广,如机械电子,航空生物,通信卫星等。
产业结构中,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科技含量高,从而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推动着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换代、重组,所以说产业结构发展的新特征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标志的。同时由于“地球村”经济的一体化,其经济板块发生了新的变化。
3.产业结构发展的新板块
21世纪的最初5年,科学技术发展要有新的突破, 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带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板块,邓小平曾指出:未来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不但说明了政治的区域性与整体性问题,同时也说明了经济的整体性与区域性问题。
(1)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93 年原来欧洲共同市场由于伙伴关系之间的加强合作而形成欧盟。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1989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参与这些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冲击波”和“压力器”,迫使其产业结构调整,向科技索取能源,其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的出口贸易”。
(2)大跨度兼并。 在人类的经济史上出现了奇观:法国雷诺公司与瑞典沃尔沃公司的兼并、英国的葛兰莱与美国的韦尔格姆公司、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兼并。这些世界著名的公司形成了一次跨度最大、规模最大、资本额度最大、科技含量最大的兼并。所以说它们在占有资源,利用资源上以科技为先导。形式上看企业区域板块发生了变化,实质上看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3)资本流向发生了变化。国际经济板块的重组与调整, 庞大的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为了占有资源又要拓展市场,所以国际资本的流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多数额度较大资本流向了发展中国家,但呈现出非均衡状态。
三、产业结构与科学技术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科技含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尤为突出。
1.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是:(1)农业基础薄弱;(2)一般加工能力严重过剩;(3)主导产业不明显,“夕阳产业”问题突出;(4)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布局同构同化现象严重;(5)制度引导的产业组织不合理, 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6)产业结构融合度低,高度化层次低, 出口贸易初级化等。这些都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产业结构变化发生了一次转折,即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发生了一次转折,即第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再加上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说呈现出一种无规则扭曲状态发展趋势。同时又有一个更突出的表现,产业结构出现了三个制约的“瓶颈”现象:一是农业对工业的制约;二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对加工工业的制约;三是上游工业对下游工业的制约。
由于存在的问题以及三个制约的“瓶颈”现象,使我国产业结构达不到合理的规模经济。
2.技术创新缓慢,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
就20世纪70年代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因素为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50~70%,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形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循环圈子。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仅为25%,经济起飞很缓慢。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中与发达国家比较的几个含量,可说明这个问题。
(1)宏观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0,而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10。
(2)科学技术的投入量。仅1996 年一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0.05/10;0.15/ 10~0.2/10。
(3)科学技术组成的结构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投入分别为0.3/10~0.5/10;0.6/10~1/10;0.85/10~0.9/10。 而发达国家的这几项指标分别为1.5/10;2/10;6/10。 从比例上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偏低所呈现出后劲不足的现象。
(4)高新技术成果量。我国为30%左右,发达国家为60~ 80%。虽然在高新研究上取得不少成果,但大面积转化仅为 2/10,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历史上欠账太多,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偏低。
四、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实践的借鉴
美国经济是以高科技推进、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它的经济经历了“繁荣”、“低潮”、“高度繁荣”、“滞胀”这几个阶段,战后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强化科技创新。强化了市场经济国家产业的一般规律为:农业机械化、社会化、高新技术、农业生产率高。最主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登上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日本经济是以科技引进与创新的速度效益型经济为主。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不高,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相当落后。20世纪60~70年代企业设备投资为中心,以民间需求为起点。此时它主要是提出明确的产业政策,起到指导性和诱导性的作用,60年代后期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提出战略性产业结构长期设想。
高密度的技术引进、开发政策,使日本扩大的进出口贸易步入良性循环圈,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为动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韩国是以科技加外向型经济为主。20世纪60年代从进口替代到出口为导向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70年代进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汉江奇迹”。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干预是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经济战略。
新加坡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为主。1979年就提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档次,促进工业和其他部门向机械化、电脑化、自动化过渡。采取的作法为增加科研经费,增强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战略为开放式,实施“自由企业制度”。这样既把科技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使科技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动力。
综上所述,纵观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及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作用,我国不但要还历史欠账,而且还要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就必须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必须选择科技,这已是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刻不容缓的现实命题。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