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本质论文,灵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C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GDB-1130(2006)01-0058-0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目标。该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从规划角度具体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操作方面。认真研读中央的有关决议文件,可以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是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

一、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从理论上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行富民强国的策略,我们开始有了物质文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鉴于生产力增长,物质丰富,而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一次深化。90年代中期,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二次深化,这次深化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是我们对文明社会的认识进入政治层面,进入对于人的管理和治理,开始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公仆”与“主人”的关系。2000年代中期我们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认识的第三次深化,这次深化标志着我们今天不仅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要社会文明,要4个文明一起抓。它标志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建设和睦相处社会关系的时代。胡锦涛主席在谈到建设和谐社会和其他三个文明的关系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1] 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和谐社会条件就是人的条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条件,即社会关系和谐的条件。它是人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的价值充分实现,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的社会。社会关系和谐就是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从实践上说,我们今天正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多种矛盾和问题,无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不和谐之音。从国际上看,国际恐怖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到中东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各种恐怖袭击、爆炸和骚乱事件接连不断;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也很不稳定,一场动乱导致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的垮台;对发生在哈萨克斯坦安吉延的骚乱事件哈萨克斯坦政府是用镇压的办法使其平复的等。从国内情况看,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令人关注的矛盾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问题是社会关系的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失调。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是社会关系和谐

1、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即社会关系和谐。对于社会,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它,它是群体,不是个体,是无疑的。单个人不成其为社会,只有人的聚合,聚集,为群,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社会,才是社会。自古以来,无数思想家对此都有过认识和论述。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会”就是集会、聚会,人不聚集,没有关系,就没有社,也没有社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又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 (P41)动物不能为群吗?不是,动物成群并不鲜见。荀子这里所说的群,显然不是动物的那种群,而是人群,是社群,是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动物之间所没有的关系,能结成社会,所以才和动物世界相区别,产生动物群所没有的社会力量。人的气力没有牛大,跑得没有马快,但人能驱使牛马,而牛马胜不过人类,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

现代社会许多思想家也都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做过论述。法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美国社会学家派克认为,社会是包括人类的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就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3] (P27)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 (P320)马克思认为,没有人们的交往,便没有社会,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中开始的。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5] (P82)“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6] (P363)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中心扩展开来的其他关系,是各种形式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和谐社会也就是要有和谐社会关系的社会。有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是衡量是否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社会关系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既包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状态,也包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200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要“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该文认为“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6个基本特征中除去第6六个特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外,其余的5个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是和谐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理想状态。正如该文中指出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7]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自我实现,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和睦相处的社会,即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我国古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尽管物质生活条件远比不上今天,但是当时人们向往的人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怡然自乐的社会。现代人对此也有共识。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在解读“和谐社会”一词时,是把它和社会冲突联系起来的,冲突与和谐是人际关系中的两种对立的状态,该刊物称“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8]

2、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协调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协调社会关系。什么是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系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被称为人际关系,这是一些具体的关系,它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情景方面。社会关系则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从某种社会因素划分角度的不同属类集团间的关系。从结构上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从社会关系的源头上看,可以有血缘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邻里关系)和业缘关系(各种事业和交往中的关系,如同事、同学、上下级等)三大类。从社会关系的分层上看,可以有阶级关系和阶层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性质上看,可以有政治、经济、职业、地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和利益关系。从国家的角度看,可以有执政党、机构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总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是用各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被交织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不能摆脱。由于各种社会关系发生的根据不同,互动的方式不同,其中的权利和利益不同,产生和维持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因此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和特征。从矛盾的普遍性上说,一个社会要使它包容的社会关系都处在良好和谐的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从一个平衡进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是如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如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句话,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改变了。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中,不同人、群体、集团、阶层和地区都处在关系变化和利益调整之中。社会关系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和不和谐状态是必然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带有战略意义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的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该决议从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其实就是从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各种社会关系处在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第一个方面是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角度提出要建立社会关系和谐的框架和模式,即通过“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二方面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第三方面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即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理顺社会关系。第四方面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即通过“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关系和谐创造环境条件。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没有和谐社会。第五个方面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和政府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9] (P23-26)总而言之,5个方面都是关于密切和协调社会关系的,是从密切和协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谈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3、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协调社会关系的焦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社会的阶层出现了新的分化,产生了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这种阶层的分化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是当前中国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也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

比如从经济角度看,目前有比较突出的贫富差别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大锅饭”方针,打破了平均主义,引进了竞争机制,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20多年过去了,一部分人确实富裕了(有些是极富),进入了“小康”,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社会上还有贫困群体,这样社会的贫富差别出现了,加大了,一些学者认为我们的基尼系数已经在警戒线附近徘徊。今天我们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别迫在眉睫。然而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比如用民主革命时期的“杀富济贫”的方法,也不能因为追求“公平”而降低和牺牲效率。

再比如说从地域的角度看,区域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差别、东西部地区的差别、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都存在着,作为这个矛盾的集中体现: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很突出。传统和现实体制上的障碍,使得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还不能广泛融入城市主体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引发了各种纠纷和矛盾,已经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又比如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不同职业群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有了新的调整,从文革前的“工、农、商、学、兵”格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今天公务员的地位引人注目了;在文革时期被贬斥的知识分子(臭老九)地位大大提高了;伴随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的形成,私营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崛起,外资(三资)型企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新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产生了,等等。这种新的职业群体格局和利益关系调整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也有“相对剥夺”,也能产生矛盾与不和谐。

还比如从社会生活和社会保障角度看,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能适应改革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医疗保险方面有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方面,有由于学生教育和学校乱收费等而引起的学生(家长)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在购买商品房上,有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屋需求(购买者)之间的冲突;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就业和失业之间、劳动者和佣工单位之间的矛盾等。

所有这些虽然都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都表现了社会关系紧张和不协调。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些具体方面,诸如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4、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当前协调社会关系的焦点之二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划时首先提出要改善党的领导,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换句话说,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有关,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有关,也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既是一首歌,也是人们的心里话。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奋斗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在新中国的创立中,中国共产党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探索,经过了曲折艰难的道路,最后终于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中国强大了,中华民族崛起了,今天的世界不能不对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迅跑的中国刮目相看。总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使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有灿烂光辉的形象和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在今天的社会中,党不仅有地位,而且有其他政党和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中国社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党和人民群众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尽心尽力地为人民谋福利。而“听党的话,跟党走,一切听从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念和信条。在中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处在整个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党在新时期决心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最新誓言,是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强化,是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新时期历史性质和地位的重新确认。在中国现今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太重要了,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它成为协调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改变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

首先,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政治体制相应改革,我们政府的职能已经顺应改革的需要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所谓“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今天的“小政府大社会”,这种改变不是政府的权威的降低,而是政府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包揽一切的情况,将过去承担的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比如以往政府负责安排所有的人就业,现在不是这样了,而是由人们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自己去找职业,由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再比如,以往人们的住房由政府统一建房,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现在不是这样,而是推向市场,实现住房商品化,由人们自己去选房和买房。又比如,以往政府对城市职工实行全额医疗报销和保险,现在也变化了,各地正在探索由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类似于以上的改革和变化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使一些人不适应,甚至有意见,有怨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其次,为了实施改革,促进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和经验,只有通过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才能逐步把握客观规律,减少失误,得到成功。而在目前我们还不能一步到位,不能不付出代价。比如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中,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改革伊始我们就确定了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这个政策实行20多年来,一部分人确实富了,很有钱,但社会上也有贫困人口,贫富差距拉大了。不同人、不同群体集团、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在调整,出现了调整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复杂的问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一些人有相对剥夺感,对改革有意见,有怨气,并把意见和怨气归到党和政府身上,从而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第三,改革开放,不仅考验着中国人民,也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党在改革开放中也不断暴露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如腐败和脱离群众问题。少数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专横跋扈,贪污腐化,跑官,买官,卖官等等,严重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10] (P55)除去腐败现象外,一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不鲜见。这些也都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亟待进行不断的建设和调整。

无论如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导作用,今天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和问题。要协调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协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的执政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1] (P55)从协调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说,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第一要务。有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就能理顺,其他社会矛盾也迎刃而解。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反对腐败的斗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作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只要我们有密切的、血肉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我们就能理顺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就能成功。

标签:;  ;  ;  ;  ;  ;  ;  ;  ;  ;  

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灵魂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