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西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夏天,江泽民同志踏上西藏雪域高原,在听取了西藏自治区和驻藏部队领导的工作汇报之后,挥毫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他要求部队“继承十八军的光荣传统,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把部队建设好。”这是对边疆指战员、工作人员以及所有高原儿女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同时也是对曾经在西藏工作过的老同志的慰藉和勉励。老西藏精神作为40多年来激励和感召进(驻)藏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工作人员的高原之魂,已超越了时空,融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河之中。高扬老西藏精神的旗帜,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成为一种追求崇高理想和壮美人生的美德。
(一)
什么是老西藏精神?根据我们的理解,它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热爱祖国,热爱西藏,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藏初期,毛主席曾提出过“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后来根据新的情况,中央和西南局、西南军区又提出长期建藏的要求,十八军和西藏军区广大指战员也上书要求长期建藏。把西藏从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封建农奴主阶级反动统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把她建设好,让百万农奴成为新西藏的主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是党的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是长期、艰苦而光荣的重大任务。牢固树立这种思想,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为西藏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进藏人员本着四海为家的思想,把神奇壮丽的雪域高原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个人的进退去留,悉由党和人民来决定。无论在西藏工作多久,将来是否能回归故里,他们都从建设西藏的百年大计这个着眼点出发,默默地实践着这一崇高的生命承诺,与本地工作人员一样,把西藏作为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归宿与寄托。许多同志一干就是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如孔繁森同志是第二次进藏,有的竟是第三次,有的干脆就在西藏安了家。而且,有的已有了第二代,甚至还有第三代继续在那一片雪域高原上工作,有的即使因工作需要调离西藏,还仍然心系西藏。
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西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号称“世界屋脊”,环境十分艰苦。被人类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域环境,在雪域高原可谓比比皆是。至于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政治环境,又使其成为与内地差别很大的一个地方,社情异常复杂,矛盾纵横交错,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贯穿于西藏革命和建设的始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战斗、工作,首当其冲地要面临着两个对手、两种斗争、两种考验,一个是从生理极限上与特殊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个是从政治上与国内外包括分裂主义分子在内的敌对势力作斗争。要战胜“第二对手”,必须同时战胜自然带来的艰难困苦。先期进藏的解放军指战员,在向拉萨及其以南地区进军中,在罕见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资供应条件下,爬过10多座5000米左右的高山,趟过10多条较大的冰河,连续在高海拔的崎岖山路上行进6000华里。长期远距离风雪高原行军,架帐蓬宿营于冰天雪地,拾牛粪,砍刺柴做燃料,经常断粮断炊忍饥挨饿,缺医少药,人人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新疆独立骑兵师先遣连,踏进藏北高原开展工作半年多,56名同志因冻饿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横渡长江上游通天河的部队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军首长张国华、谭冠三和军直的干部战士,从冷拉大雪山两公里高的斜坡上滑雪下滚,几位同志倒在雪山上。在修筑穿越横断山脉的川藏公路的进程中,10万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高唱着《歌唱二郎山》,削山劈路,凫水架桥,以每一公里路上至少留下一个英魂的巨大牺牲,筑起了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川藏公路。在昌都战役和平息叛乱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几路参战部队面对新的特殊的作战对象和特殊复杂的作战环境,战胜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战斗任务,大振了国威军威。1963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到参战部队的战斗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当即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他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并号召全国军民弘扬这种精神,使其成为影响深远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三是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在西藏显得尤为突出。早在十八军受领进藏任务伊始,当时任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就郑重地交待张国华、谭冠三同志,西藏问题有军事问题,但是军事与政治相比,政治是主要的,政治重于军事。以后又提出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进藏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不单纯是军事任务,更重要的是政治任务,既要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巩固国防,又要与友邻国家和平相处;既要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消除民族隔阂,加强民族团结,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既要开展上层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又要加强群众工作;既要遵守和维护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又要在群众要求、上层同意时,适时进行民主改革,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进藏部队指战员和工作人员,有非常强的政策和组织纪律观念。绝大多数同志都将党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只要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党组织需要到那里就到那里,需要干啥就干啥,从不讲任何价钱。在进军途中宁肯挨饿受冻,也决不骚扰当地的藏族群众;在被群众误解受委屈时,也决无任何怨言和反感。进藏部队指战员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了与西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团结了包括上层爱国人士在内的广大西藏人民,消除了汉藏民族隔阂,加强了民族团结,建立起了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和上下关系,赢得了“新汉人”、“菩萨兵”的美称。西藏和平解放得以实现,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那么快就取得了胜利等等,都是由于我们党有一个符合西藏实际的正确方针政策,及贯彻执行这些方针政策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工作人员的坚强的政策观念、组织纪律观念。
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西藏特殊的历史情况和地域风情,注定了它与祖国大陆有着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必须是在党中央的领导、关怀、支持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进行。西藏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窘迫,进藏人员的物资供应补给不能取之于民。为了不增加西藏人民的负担,毛主席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原则,并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筑路,一面建设。因此,进藏部队接受任务后就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这个方针以后又用于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回想入藏之初,为了解决供应补给的困难,大部队在川西还没有动,就开始了筑路、修机场等工作。在进军途中,指战员们携带食品、冬装、帐篷加上其它装备,一个人的负重一般要达到70斤左右。在西藏空手走路都要一喘三吁的情况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到拉萨和其他国防要地,广大官兵放下背包就开荒生产,种菜种粮。为了保证自给或部分自给,从张国华、谭冠三,到全军指战员和工作人员,都参加劳动。就这样,几年时间就建起了一批基础建设设施,创造了西藏历史上的建设奇迹。以后数十年,进(驻)藏工作者和西藏人民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面对问题不是等、靠、要,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办到的,就积极地去拼、去闯、去干、去开拓进取。
老西藏精神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西藏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宗旨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苦乐观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中的集中表现。她有机地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决心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操与热爱西藏、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起来,把既不怕苦也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慎重稳进的方针结合起来,把艰苦创业和模范执行政策、遵守纪律结合起来,把艰苦创业与争取全国人民的支援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到西藏视察工作时,正是西藏发展的重要时刻。他提出“发扬老西藏精神”,将“老西藏精神”在原来的基础上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还提出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不仅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认同,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种激励和召唤。
(二)
老西藏精神的“老”字是相对的,不是只指初期进藏人员的精神面貌,她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老西藏精神”是在特殊条件下孕育起来的。特殊的土壤气候,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特殊的时代锻炼了老西藏人,也铸造了老西藏精神。事实证明,西藏不像传说的那么可怕,西藏既有待开发的宝藏,又有神秘奇诡的自然地理风光、人文宗教景观。西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勇敢、能歌善舞,诚恳,重感情。但那里多数地方山高水急,严寒缺氧,有些地方常年风雪交加,气候多变,人烟稀少,道路艰险,交通极为不便,给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带来特殊的困难,要克服和战胜它,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说没有不怕艰苦,排除万难的英雄气魄,没有不怕牺牲个人,为西藏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境界,没有从全国大局出发,守卫边疆,巩固国防的思想,不要说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就连进军西藏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又由于西藏政治情势极其复杂,斗争异常尖锐,必须慎之又慎。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形态无疑为老西藏精神的诞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土壤。
老西藏精神是党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肯定和提倡的结果。1950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发报给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确定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由西南局担负。此后,毛主席经常过问进藏部队准备工作。1951年5月23日, 张国华军长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谈到“个别干部嫌进军西藏太苦,不想随十八军到西藏去”时,毛主席严肃地说:“告诉他们,进藏对于个人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你是共产党员,现在党需要你去,你去不去?”毛主席的指示,使那些存有享乐思想的同志感到惭愧,极大地振奋了部队的精神。朱总司令也经常对进藏工作作出指示。1951年5月25日,朱德总司令对进藏部队指示说: “不怕困难, 不怕险阻,管你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我们可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没有人民解放军通不过的道路”,要“学会和自然作斗争的本领”。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军区任政委时,更是对进藏部队关怀备至。许多对西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可以说都凝结着他大量的心血。著名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就是在他主持起草的十条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与刘伯承、贺龙司令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对于部队长期建藏思想的确立,模范执行党的政策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称赞和倡导,使“老西藏精神”放出新的光芒。
老西藏精神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的动因是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长征精神”的感召和鼓舞。艰苦奋斗的传统是战胜困难和改变环境的法宝。刘伯承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进藏是“第二次长征”。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在一个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党的组织活动的地域,外有帝国主义势力,内有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统治和历史上形成的汉藏民族隔阂,特别是自然条件的恶劣,其困难程度与红军长征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十八军的队伍里,许多军师级领导同志都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同志,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洗礼,绝大多数指战员又是刚从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走出来的,长征精神的旗帜飘扬在伟大的进军行列里。大家纷纷以长征精神自勉,“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正是这种永远流淌在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血脉之中的长征精神的感召,进藏部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老西藏精神的形成,还在于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没有辜负党和毛主席及全国人民特别是西藏人民的要求和期望。西藏解放前,百万农奴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热切地盼望着砸碎千年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阶级同情心和满足人民要求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着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增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决心和信念。西藏解放后特别是平叛、民主改革后,百万翻身农奴更加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称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为“救星”。鱼水情深、血肉相连,感染着进(驻)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更加热爱西藏、热爱西藏人民。他们自觉地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甘当西藏人民的“牦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实说明,老西藏精神作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环境产生的精神文明之花,已经盛开;同时说明,她来源于党的传统作风,又使党的传统作风在雪域高原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部署并开始实施跨世纪的宏伟事业。西藏在大踏步地前进。正确理解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新人,戍边卫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标签:西藏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