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任务型阅读中实现多维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目标论文,如何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给基础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1]值得指出的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这五方面的内容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那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设计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呢?本文将通过课堂调研中获取的案例,集中探讨阅读任务的设计。
徐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于2008年下半年起进行了课堂调研活动,到苏北的十多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反思和研讨,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课堂录像分析中我们发现,阅读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阅读任务程式化;只关心技巧的应用,不明确阅读的目的;不能将语言、技能、策略、情感、价值、文化等的培养有机地糅合在任务中。本文试图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可以将多维目标糅合的阅读任务设计的几个原则和方法。
一、抓住话题焦点设计任务,融价值观等的培养于理解与思考之中
不同的学者在谈到“任务型教学”时均强调“交际”和“意义”。[2][3]当我们设计的任务能激发学习者的交际欲望、进行真正有意义的交际时,语言能力的习得才能发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训练。那么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否做到呢?如何做到呢?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采用了以话题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每个单元均有一个话题,而且在话题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内容的时代性。在设计阅读理解任务时,教师们要抓住每一篇课文的话题焦点和文章个性,既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美好心灵、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等的培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观摩模块六第二单元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一课时发现,教师在导入话题时把注意力放在“happiness”上。在阅读任务中,把重点放在桑兰受伤前和后的一些事实上,这样阅读就成了寻找一些事实信息的简单活动。
其实,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并使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幸福”,形成健康的幸福观,重点应该在“search”一词上,因为文章要传递的主要观点是:决定幸福的是主观态度,而非客观条件;只要树立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一个境遇不幸的人也能找到幸福。如果阅读任务围绕这一关键词设计,不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课的意图,而且能在正确解读课文内涵的同时,感悟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任务也能促进真正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此案例提醒我们,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文,正确把握作者的意图,设计出帮助理解、触发思维、触动情感的任务来。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经历储备,有相当强的思维能力,并且是情感丰富的青年人。有效外语能力的训练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非语言因素。而且,国内外学者均指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关注意义,同时兼顾语言形式,其效果更加显著。[4][5]
二、设定真实阅读目的,融阅读策略的训练于阅读理解之中
各种阅读策略已被广大的教师所熟知,在课堂上也被广泛地运用。但在课堂观摩时发现实际操作中有许多问题,如策略运用程式化、名不副实、不合时机、不考虑学生实际、讲策略知识而非运用策略来学语言。
阅读策略的应用是为阅读目的服务的,策略的训练是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得到操练的,如果为策略而策略,任务就失去了其真实性和吸引力,策略也得不到真正的训练。要在任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策略来获取相关信息、读懂课文,那就要设定真实的阅读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状态,避免无意义的任务。如中国学生一般均有预习的习惯,教师一般也这么要求学生的。这样,教材编写人原来设定的一些快速阅读任务就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师应意识到,任务设计是需考虑到学生对课文大概意思有初步了解的事实。
2.要科学设计阅读目的和方式。首先,任何阅读均有明确的目的,有目的才能决定用什么策略;其次,阅读目的应尽量与现实生活类似,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体裁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不能教条和程式化,而是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任务。
3.在给阅读指令时,重点说清楚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
4.阅读理解过程是个人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朗读、听读等均不能培养好的阅读策略和习惯。
The Adventure in Africa(模块二第二单元)一文是一封私人信件,讲述非洲旅行的点滴,结构松散,内容有些凌乱,语言非正式,生词偏多。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多重困难,如对地理知识、风土人情的不熟悉,词汇困难,信息整理和记忆困难等。
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策略。
利用简易地图,培养空间概念帮助理解和记忆:为学生提供简易的空白地图,让学生边读边标讲述者的旅行路线、行进方式、主要活动等。
培养想象习惯,用形象思维将零散的信息连成有意义的整体:在语言、图片等的刺激下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语言学习中有多重作用,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6]它可以帮助学生将语言与概念、文化、场景联系起来,立体地认知语言,有利于语言的吸收、记忆和自动生成。本文就可以利用沙漠旅行、非洲草原、尼罗河流漂流、高山攀登等场景设计任务,如让学生阅读并补全图片内容等。
三、巧妙设计阅读练习,融语言训练于阅读理解过程之中
教师经常会强调学生要应对以考查形式为主的考试,所以任务型阅读与实际的学生需求不符。这样的观点不仅反映出对考试的片面理解,而且也反映出对任务型教学的肤浅甚至错误的认识。第一,任务型学习是根据一般学习规律和二语学习规律提出的,学生在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吸收语言形式,变成真正的语言能力。问题不在任务型学习思想本身,而在于任务的具体设计和操作的科学性上。第二,具体的语言学习目标能够而且应当设计到阅读理解之中。Willis(1996)认为,任务的整个过程都要提供语言方面的帮助。另外,阅读后续任务要聚焦在语言运用和巩固上。[2]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
1.设计阅读前词汇认知任务。如果发现材料中有影响阅读任务的关键词汇项,可以设计相关任务,让学生初步认知。这样既可扫清阅读障碍,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些语言项的注意。
2.利用视觉手段凸显语言焦点项目。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教师会根据文章特点、难易度等加入一定的指导步骤,如利用表格帮助学生理清逻辑J顷序、主次关系等,那么,这时就可以把要聚焦的语言项设计到表格中。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可以将相关语言项突显出来,强化视觉、听觉感受。
3.设计阅读后任务来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在阅读理解完成后,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语言应用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如,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理解完成的表格进行说、写练习。如模块七第二单元中Two Life——Saving Medicines一文的话题是药,课后阅读策略也聚焦于医药术语的应对技巧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策略介绍,设计出一个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掌握医药术语的步骤。如:分析构词——分析语境——确定意义。教师可以先把课文中的医药术语找出来,然后根据它们在课文中的重要度、现实中的有用度决定重点学习的单词,最后设计成表格供学生自己或合作练习。
一般来说,阅读前可以只重视词汇意义的猜测,帮助完成阅读理解过程;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研究词的构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便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帮助记忆。
四、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融思维技能训练于阅读理解之中
阅读理解不仅是词汇的解读、信息的查找,在许多情况下还要求读者从字里行间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对事件等的态度,并作出自己的评价。阅读不仅是为了了解新信息,而且是为了激发思维,获取新知。因此,在设计阅读任务时,要有意识地创设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模块十一第三单元The Secret of Success一文讲述了Sir Clive Sinclair成功故事。课文根据时间顺序列举了许多细节来说明他成功的秘密。在一堂观摩课上,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学生整理了Sinclair成功的一些要素:leadership,intelligence,perseverance,ambition,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细节。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预先帮学生进行了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提炼,学生只要阅读查找课文中的相关细节即可。这一活动虽然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复述相关内容,但任务简单,缺乏挑战性。其实,教师在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活动时已经剥夺了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推理、总结的机会。事实上,只要变换一下设计问题的角度,问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qualities that made Sinclair successful?就能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细节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技巧,引发学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
总之,在设计阅读任务时要聚焦于意义与交际,明确阅读目的。要钻研阅读材料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牢记不能唯语言而语言,不能将语言和其他能力的训练割裂。不要求全,而要遵照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原则,对照《标准》中的指导性目标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