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自由贸易联盟转型战略与结果比较_自由贸易论文

中欧自由贸易联盟转型战略与结果比较_自由贸易论文

中欧自由贸易联盟转轨战略与结果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自由贸易论文,战略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自1989年政局变化以来,东西方专家围绕从苏联式命令经济向西方式市场经济过渡的替代性战略争论不休。人们大多把相互对立的方案称为“休克式的”或“渐进式的”(注:参见D.勒施:《通往市场经济之路——转轨政策理论的基本特征》,巴登—巴登,1993年版。)。这种称呼只是在倾向上符合各国决策者的行动方式,因为一方面长期拖延的渐进主义或许会把市场经济选择无限期推迟;另一方面,由于组织和人事的压力以及无法克服的社会抵触,突发式的转轨也是无法实现的。

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迟疑不决的、半心半意的转轨过程已极其明显地证实了长期拖延的渐进主义改革方式的结果。旧的命令体制的无效率无法克服,还出现了灾难性的增长中断,后者导致多数居民的社会处境空前恶化。至于“大爆炸战略”的困难,下面的分析思考可以说明休克疗法在哪些方面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转轨战略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确立适合市场的制度,包括制定各个门类的法律框架,设置财政局和劳动局,建立商业银行网,设立国家的私有化代理机构,等等。

第二,实行重大的放松管制措施,这里包括放开价格,允许本国人和外国人自由进入市场,解除国家垄断以及它同国家官僚的联系(如果这一点尚未伴随慎重的私有化而出现的话);

第三,建立一个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私有制领域,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私人企业和实行狭义上的私有化,即通过把国家的产权转交给个人,促成不同的私有性质的股份公司。这个过程也涉及迄今为止集中管理的合作社,在那里应把产权转交给合作社成员。

第四,为体制转轨提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保障。由于存在着遗留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中心内容应该是,在国内经济中实行稳定导向的、亦即紧缩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在对外经济中实行以最大限度的货币贬值为标志的货币政策。

不难看出,出于前述组织和人事上的原因,尤其是第一和第四个方面——确立制度框架和推行全面私有化过程——根本无法一下子做到。第三个方面(放松管制)和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稳定)虽然可以较快地实行,然而,过于急躁的行动却会引起社会震荡,而社会震荡可能危害社会共识,从而妨碍继续实行完全市场导向的改革战略。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欧自由贸易联盟(CEFTA)国家”(注:“CEFTA”意即“中欧自由贸易联盟”:波兰、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于1991年1 月15日在维谢格拉德(匈牙利城市)签署一份意向书,宣布实行多边合作。在此基础上,1992年12月,“维谢格拉德集团”——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从1993年起变成了四个签字国——决定在以后几年中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从现在(1996年春)的局势看,原先关于至1997年底相互之间完全取消关税的意图似乎并没有实现(参见W.威登费尔德编:《走向欧盟的中东欧》,居特斯洛,1995年版,第534 页及以后各页)。)——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或其后分离为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捷克共和国、 匈牙利——所实行的战略, 就应该考虑到这种关联(斯洛文尼亚1995年才加入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因此在下面的论述中不把它考虑在内)。考虑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限制,我们把“渐进式”战略和“休克式”战略的划分只是视为对某种基本倾向的提示。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赞成D.勒施的观点。勒施把匈牙利的道路称为“渐进式的”,而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道路称为“休克式的”(注:参见D.勒施:《通往市场经济之路——转轨政策理论的基本特征》,巴登—巴登,1993年版。)。只是要顺便提一句,“休克式战略”这个标志更符合在德国新联邦州推行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

我们认为,转轨战略的选择及其有力推行对经济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前提出发,本文将先对几个参照国所选择的战略及其执行情况作一个轮廓性的描述,然后根据经济指数(增长、稳定、福利)考察各国所取得的结果。

当然,对这类考察作解释时必须极其慎重。原因在于,一方面制度政策改变体制的作用只有经过一段明显的时滞才能发挥出来,例如私有化的影响就是这样,仅是从准备、启动到实现私有化就需要好多年时间,更不用说此后新产权所有人、新经理们还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了;另一方面,除了经济政策措施以外,还有许多战略之外的因素也对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产生影响,如遗留的国家经济能力水平以及转轨时的起始经济条件(1989年以前的局部自由化、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过去遗留下来的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中的不平衡,等等)。

我们将首先在第二部分叙述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不同的起始条件,以便接下来弄清各国的战略选择;在第三部分要依据1993—1995年的实际数字和对1996年、1997年的预测,进行必要的对比性的数据分析;在结论部分,我们试图在考虑到战略以外的决定因素的前提下,揭示战略与结果的关系。

二、起始条件和转轨战略

我们首先来看1990—1992年期间尚保持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匈牙利的不同的起始条件。

直到1989年11月“天鹅绒革命”期间,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还保持着强烈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私有经济的活动遭到禁止,集中制定的计划任务支配着企业的决策,国家的经济结构受经互会义务的制约。

相反,在整个共产主义时期,波兰的私有制农民企业都顶住了社会化的压力,到80年代末在工商业领域也出现了小型私有企业。由于团结工会以及工人的影响日益强大,波兰的国有企业拥有较大的决策空间。

匈牙利自1968年起开始走向市场经济,比其他经互会国家早得多。从此以后,由小企业构成的私有制领域日益扩张,许多工人以做企业主为第二职业。在80年代后期,国家鼓励外资进入,因此,匈牙利早于其他参照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布拉格之春失败以后,政治原因造成捷克经济界专业技术力量的流失,而波兰、尤其是匈牙利,甚至是斯洛伐克在这方面几乎未受冲击。

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匈牙利相比具有一些相对优势。捷国内经济中的不平衡、计划经济中通常抑制着的通货膨胀都远没有匈牙利那么严重,更没有波兰那么严重。同样,这种相对优势也表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对外经济平衡上。与其他两个国家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贸易结算平衡和外债少显得相当突出。捷克地区和摩拉维亚地区还有特殊的、影响长远的优势:这里历来拥有先进的、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以及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这种悠久的传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捷克还处于欧洲的中心位置,而且紧邻实力强大的贸易伙伴德国。这一点也是能够长期发挥有利影响的因素。

至于中欧自由贸易联盟所采取的转轨战略,人们通常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所实行的相应的方案称为“休克式”方案,而把匈牙利的方案称为“渐进式”方式。下面将对各国特有的战略作一个大概的对比性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撇开一些限制条件不谈,这种称呼基本上符合实情。

波兰于1990年初、捷克斯洛伐克于一年之后突然宣布实行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放开大部分价格,实行货币最大限度的贬值,对本国人实行的货币部分可兑换性,同时实行并长期坚持稳定导向的、即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捷克斯洛伐克在早期甚至还采取了遏制工资的做法(参见第三部分)。继这些迅猛的步骤之后,马上又采取了其他一些经济政策措施:向本国人和外国人开放国内、国外市场,促进私有企业的活动,分解国有大企业,确立市场经济制度(劳动局、税务局、商业银行),等等。虽然这些措施执行起来比设想的慢,然而从中还是可以看出,首先是布拉格、其次是布拉迪斯拉发和华沙在不懈地致力于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平稳过渡。布达佩斯的行动就逊色一些,在安托尔的后共产主义政府领导下,体制转轨措施执行缓慢,并带有国家干预主义的成分。

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制度政策方针遵循基本相同的指导思想,但它们的私有化过程却没有相同之处。捷克斯洛伐克制订了通过向居民发放认股权证的办法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方案(这里不谈1992—1993年期间借助拍卖实行的“小”私有化)。而布拉格的主要改革家经过最初的争论后决定,允许私有化方法的多样性。在波兰,长期延续不止的争论延迟了私有化方案的制订。在此期间,有些企业以经理购买的方式私有化,有些地方还实行过职工股票的办法。波兰在晚些时候通过了依靠由国家创立的投资公司进行私有化的方案(而捷克的投资基金是由个人倡议——也由于商业银行——创立的)。

匈牙利最初也缺少明确的私有化方案,但由于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弥补了不足。另一条途径是“自发式”的私有化,这种办法在许多场合是由企业领导层实行的。直到后来才像其他国家一样成立了国家的私有化主管机构,按照集中确定的原则——但不是借助认股权证——组织国有企业的转让。

在比较各国特有的转轨战略时,应补充说明一下捷克斯洛伐克分离后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走过的道路。在分离之前,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领导人曾进行过争论。这场争论的许多观察家预计1993年初梅恰尔政府会转变V.克劳斯那种极端市场经济式的方针。然而,尽管斯洛伐克总理的观点听上去像为渐进主义的、社会民众主义的和国家干预主义辩解,但是,市场经济方针的基本内容却在布拉迪斯拉发保留下来:自由价格、扩大私有经济、适合市场的稳定政策。即使莫拉夫奇克的“临时政府”——莫拉夫奇克在许多梅恰尔派人物下台后接管政府,在梅恰尔的党再次获得选举胜利后又把职位交还前总理——也很少改变既定方针。 与1992年以后斯洛伐克其他各届政府所推行的自由化的、稳定导向的转轨战略相比,当时稍微缓慢的私有化进程和斯洛伐克人在对外贸易中的适度的保护主义毋宁是个例外。另一方面,人们也不要把捷克总理克劳斯的口头声明——他主张“没有定语的市场”——理解为放弃社会福利措施以及其他校正市场失灵的措施。为了缓和社会抵触,捷克政府在实践中对税收立法、孩子补贴、社会救济等等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在我们按国别回顾了转轨导向的措施以后,也就弄清了前面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后来分别为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战略称为“休克式”战略、把匈牙利的战略称为“渐进式”战略的理由。

1994年人均国内总产值示意图(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美元 欧盟=100

德国 21261 121

欧盟 17634 100

葡萄牙

10181 58

希腊 8638 49

捷克 8132 46

斯洛伐克 6797 39

匈牙利6475 37

波兰 5189 29

资料来源:维也纳世界经济比较研究所。

三、结果和预测

政局变化导致经济体制转轨的启动。在政治转变五年过后,由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各国统计局比较整理出的四国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出版。下面附有评论的数据表3将分三步展示1993—1995年期间取得的结果。 首先要对经济增长做对比研究(表1), 因为在目前的讨论中通常把经济增长视为根本性转轨的成就尺度;第二步要分析最重要的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稳定性指数(表2); 第三步则要根据“福利指数”从几个方面考察生活水平的发展(表3)。

如人均国内总产值示意图所示,1994年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人均国内总产值低于欧盟中实力最弱的成员国,即葡萄牙和希腊。这一点对捷克来说尤其是一种痛苦的认识,因为捷克和摩拉维亚地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以及在战争期间就已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地区。因此,在经历了40年的混乱经济(Misswirtschaft)和随后因转轨造成的经济发展中断之后,在那里迫切需要高增长率。

表1 1993—1995 年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经济增长(较上年的变化情况,%)

波兰 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

国内总产值 1993

3.8

-4.1 -0.9 -0.8

(BIP)

1994

5.24.8

2.6 2.0

1995

7.07.4

4.8 1.6

1993

5.6

-3.8 -5.3 4.0

工业生产1994 13.14.9

2.1 9.6

1995 10.28.3

9.2 4.8

1993 10.9 -25.4 -7.5 3.2

建筑业 1994

1.7

-3.8

7.5 12.1

1995 0.9

8.5-14.8

资料来源:四国统计局编:〈统计公报〉,1995年第4期, 布拉格,1996年版。

表1提供的数字表明,1993 年只有波兰克服了转轨造成的增长危机(此外,早在1992年,波兰就与所有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出现负增长的状况不同,以2.6%的增长率进入增长区)。直到1994年, 另外三个参照国才相继出现正增长,它们依次是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在此后的一年里,斯洛伐克(增长率为7.4%)以及捷克(增长率为4.8%)的繁荣尤其引人注目,波兰的国内总产值同样有明显增长(增长率为7.0%)。只有匈牙利发展缓慢,增长率仅为1.6%。 由于在国内总产值增长过程中发生结构转变,工业和建筑业生产(它们同农业生产和服务业的经营活动一同决定国内总产值的总量)中的增长趋势略为变缓(见表1)。

即使不想急于作出总体评价(见表4), 似乎也该作一个暂时的结论,那就是,波兰及早实行的“休克疗法”取得了有利的结果。这种说法支持了另外一个证实休克式转轨方针优点的论据:捷克斯洛伐克比波兰晚一年实行“大爆炸式”的结构转变,1992年上半年便出现了明显的繁荣。至于在夏季几个月中衰退取代了正增长,原因在于捷克斯洛伐克日益明显的分离以及由此引起的捷克地区与斯洛伐克地区(后来是两个独立的共和国)之间商品交换的中断。走渐进主义道路的匈牙利直到1994年才异常艰难地出现繁荣。

表2中概括的、对稳定性至关重要的数据更有意义, 因为在任何转轨型经济中,消除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中的不平衡都是一种难度极大的冒险行为。在国内经济中尤其要克服通货膨胀,尽量争取国家预算平衡。正如表中数据所示,捷克和斯洛伐克在控制价格上升方面做得最成功,这两个国家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一位数。匈牙利和波兰的物价走势却不怎么有利。应当承认,1989年以后,在波兰那里,克服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变得十分困难。在预算方面,又是捷克占居首位。波兰和斯洛伐克也取得了削减预算赤字的部分成就。

表2 1993—1995年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情况

波兰 斯洛伐克 捷克

匈牙利

199335.323.220.822.5

零售价格年增长率(%) 199432.213.410.018.8

199527.8 9.9 9.128.2

国家预算:国内总产值 1993-2.8-6.8 0.1-5.7

的差额(%)

1994-2.7-5.3 1.0-7.4

1995-2.6-1.6 0.6-2.4

经济项目(可兑换货币)1993-2.3

-0.6*

0.3**-3.5

差额(10亿美元) 1994-0.90.7*

0.3**-3.9

1995-2.1

-0.6* -1.9**-2.3

年底外债毛值(10亿

199347.2 3.6 8.524.6

美元)

199442.2 4.3 10.7

28.5

199541.3*** 5.916.331.7

注:*不含捷克,**不含斯洛伐克,***截至1995年9月31日。

资料来源:四国统计局编:《统计公报》,1995年第4期, 布拉格,1996年版。

从经常项目的差额来看,在1993年和1994年,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至少从趋势上看)波兰符合保持对外经济平衡的目标。然而,这种局面在1995年发生了变化,当时只有斯洛伐克能够摆脱相当大的逆差。三年过后,匈牙利的成果最差,尽管它在1995年逆差略微降低。在外债方面,斯洛伐克和捷克也名列前茅,债务额较小,而波兰和匈牙利连续三年都背着高额的债务负担。如果把这两个对外经济的稳定性指数除以国内总产值或人口总数,那么前面两个国家(斯洛伐克、捷克)的优势地位就可以看得更清楚,而匈牙利的处境就更不如波兰。但是,由于布达佩斯获得比其他三国高得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匈牙利的这种劣势多少有些改善。

显然,表3 所选的“福利指数”只能极不完全地反映生活水平的发展状况。然而,如果考察更宽泛、更多的社会福利指数,那就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无论如何,通过工资、失业率和零售营业额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经济政策在多大程度上重视社会这个重要的方面。

对表中关于工资发展的数据应按两个标准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工资是成本因素,工资增长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从社会的角度看,工资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标志(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在于,其他收入,如来自企业活动、财产、红利的收入要跟随工资发展的趋势,并且把工资差别撇开不谈)。1993—1995年期间,四个国家的工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要对此作出评论,就得回头从1991年说起。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与另外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它的工资大幅度下降(与上年相比,工资变化幅度在捷克斯洛伐克达-25%,在匈牙利为-8%, 在波兰为零)。捷克斯洛伐克居民在革命后的气氛中接受了这种明显的震动,(撇开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不谈)可以说它抢先为以后增加实际工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匈牙利、波兰的经济决策者们自1993年工资下滑(匈牙利在1995年又出现过工资下滑)后在这方面遇到巨大困难,这些困难给社会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表3 1993—1995年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福利发展状况

波兰

斯洛伐克 捷克匈牙利

实际工资年变化情况 1993 -1.3 -3.6 3.7 -3.9

(%) 1994 2.5 3.0 7.7 -7.0

1995 3.9 4.4 7.7-12.2

1993 14.0 12.2 3.9 11.3

失业率(年底)*

1994 14.4 13.3 3.8 10.2

1995 13.3 12.8 3.6 9.3

实际零售营业额年变 1993-11.4 10.0-2.1 2.8

化情况(%)

1994 -2.7 1.6 5.5 -7.2

1995 9.8 8.9 4.4 -7.8

注:* 按国际劳工组织方法计算(各国统计局统计的失业率与此相比略有出入)。

资料来源:四国统计局编:《统计公报》,1995年第4期, 布拉格,1996年版。

围绕捷克极低的失业率的争论激烈。一方把有利的就业形势归因于私有企业吸纳能力强、实行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力流动性大。另一方认为,是大量的企业重组和过于缓慢的生产率增长造成隐性失业。争论双方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妇女和退休者退出就业、许多处在就业年龄的人“遁入”影子经济,就业大量减少。而波兰和斯洛伐克,迄今未从根本上降低高失业率,这可能也影响了两国的选举结果。

第三个“福利指数”即零售营业额可以说明私人消费的发展状况。然而,在解释这些数据时应有所保留,原因在于,首先,(譬如在捷克)外国旅游者购物占很大比重;其次,影子经济的活动(如沿街兜售)几乎没有被包括进来;最后,数据统计方法的差异也影响比较。尽管如此,零售营业额指数仍是对收入发展状况的有益的补充。匈牙利1994年和1995年的零售营业额大幅度下降,根源在于紧缩性经济政策。匈牙利的领导人鉴于宏观经济比例失调执行了这种政策。在其他国家,1995年的繁荣明显带动了购买力的增长。

如果对1993—1995年的统计结果用关于以后两年的预测加以补充,关于转轨战略与起始条件以及数据所示结果的关系的对比性评价就会有说服力。为此目的,这里将引用两家著名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限于现有的数据,预测只能局限于“魔方四边形”的目标范围——经济增长、价格变动、就业和对外经济平衡(表4)。

表4 关于1996年和1997年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预测

指数波兰 斯洛伐克捷克 匈牙利

AB ABABAB

国内总产值

1996 5.6 5.5 5.8 5.0

5.4 5.5 2.7 2.5

年增长率(%) 1997 5.2 5.0 5.4 5.0

5.9 6.0 4.2 4.0

零售价格年

1996 23.0 21.0 7.2 9.0

8.2 8.0 19.3 22.0

增长率(%)1997 18.2 15.0 6.2 8.0

7.4 8.0 19.3 15.0

失业率(年底) 1996 13.5 14.0 12.7 16.0 3.4 3.0 12.2 10.0

1997 12.6 14.0 12.0 14.0 3.7 4.0 12.5 10.0

经常项目差额 1996 -4.4 -3.5 0.7 0.0

-2.7 -2.5 -2.5 -2.0

(10亿美元)

1997 -4.5 -4.0 0.7 -0.3 02.5 -2.5 -1.6 -1.5

注:A,联合国“LINK”项目(1996年3月):B, 《维也纳世界经济比较研究所对东欧经济的预测》(1996年2月)。

资料来源:捷克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舒扬博士的打印稿;维也纳世界经济比较研究所数据库。

依据两种预测数据,预计1996年和1997年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的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将为5%左右,其中捷克共和国增幅最大,1997 年的增长率将接近6%。 匈牙利的国民经济也将逐渐克服迄今的增长疲软状态。

按零售价格增幅计算,捷克、斯洛伐克在两个预测年份的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一位数范围内。由于估计会出现经济衰退趋势,因而这种结果可以视为成就。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也将较前几年有所回落,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价格增幅仍将相当大。

据估计,捷克在这两个年份仍像过去一样保持极低的失业率,失业率将为3—4%。这两家研究机构还预计,其他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在1996年和1997年仍将持续保持高失业率,失业率为10—14%,各个国家之间有所差别。至于就业不足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不可避免的重组和值得期待的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释放效应造成的,或是由就业政策的缺陷造成的,现在还很难具体判断。

预测家估计,在这两年中只有斯洛伐克能实现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匈牙利将保持从1995年起逐步削减逆差的趋势,而它的逆差在1994年尚高得可怕(见表2);相反,波兰和捷克的逆差却会呈减少趋势。 四个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都克服了转轨危机。捷克的经济取得最好的结果,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繁荣。由于经济中的不平衡尚有待克服,匈牙利的经济处境不利。

四、结论

根据以上对四个中欧自由贸易联盟国家所作的比较,对开始提出的关于转轨战略与经济发展结果的关系问题可以作如下回答:

“休克式”的战略构想及其有力实施所取得的结果好于渐进式的通往市场经济的道路。前捷克斯洛伐克或捷克、斯洛伐克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即使彻底自由化的方案不能前后如一、并在所有领域有计划地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状况——譬如波兰的情况——会暂时造成局部的不利影响,但不会妨碍长期的好转势头。正如结果所示,匈牙利自转变以后所采取的渐进式的、经常是国家干预式的战略明显损害了它的经济恢复过程。

尽管中东欧国家所采取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能把这些国家迄今取得的经济发展结果完全归功于转轨战略,其他一些具有短期、中长期影响的决定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中“遗留的”宏观经济平衡状况具有短期影响:它给前捷克斯洛伐克或后任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相当大的优势;具有中长期影响的因素包括转变时期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其他制度政策的状况,它们为转轨战略设置了不同的起始条件。早在卡达尔的“改革共产主义”时期,匈牙利就出台了局部自由化的措施并出现了私有化萌芽。匈牙利后来在这方面从这次跃进中获益匪浅。波兰在政治权力更替之后,也立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私有经济的、市场式的关系。虽然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这方面需要大力补课,但捷克在其他一些具有长期影响的有利因素上得天独厚,如此有利的因素是其他中东欧国家所不具备的:传统悠久的、在许多行业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受过全面教育的劳动力的潜力以及同德国的近邻关系——德国在90年代早期就成为捷克共和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后记:

此文写于1996年初,可直到1998年11月才同文集一起出版。结果是那时认为捷克的转轨符合当时的发展状况,比匈牙利的转轨更顺利,现在——差不多三年过后——看来这种对比完全颠倒过来了。依我的看法,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捷克方面私有化在1996年陷入停滞,忽略法律框架,并且自1995年以后削弱了转轨战略的力度,而匈牙利政府在经历了90年代早期的软弱之后大力执行市场经济方针。

作者于1998年11月

标签:;  ;  ;  ;  ;  ;  

中欧自由贸易联盟转型战略与结果比较_自由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