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桥[1]2002年在《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并确立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在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毛泽东公平效率观则是它得以形成的直接理论根据。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有一个从提出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1975年到1984年,反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主张提高效率,加快发展生产力,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表明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开始萌芽;1984年到1992年,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强调避免两极分化,提出先富帮助、带动后富,表明这一思想初步形成;1992年南巡讲话,形成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角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即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标志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日益走向成熟。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一是反对平均主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观。认为追求社会主义公平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公平必须消灭贫穷,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必须坚持共同富裕。二是崇尚发展和注重公平的效率观。认为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重要手段,发展是速度和效率的辩证统一,发展必须通过补偿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叁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辩证统一。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内在根据是公平与效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之巴八硕士学位论文 父成》y }1V仆卜 c”川ESIS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推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思路和对策。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坚持真理,又纠正错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理论品格,体现在他的公平与效率思想中则表现为人民性、开放性、辩证性、创新性等理论特色。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解放进程,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推动和促进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为解决收入过分悬殊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实践的产物,又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并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认真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存在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悬殊等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增添了许多全新的内容,并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刘敏[2]2006年在《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探析》文中指出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在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毛泽东公平效率观则是它得以形成的直接理论根据。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有一个从提出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十一届叁中全会前可视作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萌芽阶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公平、效率问题的逐步探索阶段,大致从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叁大。1987年十叁大召开到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成熟阶段。此时,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最终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标志着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体系成熟并最终确立下来。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涵丰富,贯穿了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到科学教育、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方方面面,是崭新的社会主义“大公平效率观”。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体现了人民性、全局性、辩证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理论特色和发展原则、多数人原则、补偿原则、开放原则的方法论原则。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伦理禁锢和传统思维方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解放进程,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在注重人民利益、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观点上与目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实
刘凤琴, 刘琳[3]2010年在《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文中提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与和谐社会是基于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产生的同源共生的思想与实践。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继续重视效率的提高,更要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源泉。
何英桥[4]2002年在《论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并确立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平效率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有一个从提出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
李文中[5]2011年在《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我国筹资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失衡导致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下降,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有研究指出卫生体制改革既失去了效率也丧失了公平的背景下对我国建国以来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综合运用了基尼系数、集中系数、Kakwani指数和直接对比等方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健康保障筹资公平、健康状况公平等进行了测度;运用时间序列DEA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算。计量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9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后,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政府先后大规模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才明显改善。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实现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条件和路径,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健康保障融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叁步走建成“覆盖全民、层次多样、家庭互济、供需协调、运转高效”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6]2006年在《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一对矛盾,是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高层次统一。一、我国公平与效率问题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
核心, 刘琳[7]2010年在《邓小平公平与效率统一思想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浅析》文中指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密切相关的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公平与效率思想。因此,认真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公平与效率思想,可以更好地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公平,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社会还存在诸多影响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不和谐的群体利益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以调整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使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前提条件。
王立国[8]2009年在《我国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历史考察及思考》文中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我国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历史演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潘贵棣[9]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公平效率观的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发展历史上,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两个维度。从生产上讲,高效率的社会生产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分配领域,社会公平又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一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高效的生产效率,也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来,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始终面临的难题。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期,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国情逐渐形成了一种“重公平、以公平促效率”的公平效率观。这种公平效率思想在革命战争和建国初期都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的这种革命式公平效率观慢慢演化为极端的平均主义,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平效率思想。由此,中国经济实现了叁十余年的腾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伴随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并指出新时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把社会主义的公平和市场经济的效率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
薛诗尧[10]2018年在《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及解决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深入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影响。公平与效率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民众意识的觉醒,社会公平与物质发展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公平与效率矛盾关系的解决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在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便开始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平均主义,通过拉开合理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之后,我国更是不断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生产要素按贡献引入到分配制度当中,通过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最终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的发展世人有目共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强大生机,我国逐渐摆脱了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随着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收入分配领域所表现出的差距过大、收入不公等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要在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通过多方联动,在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研究[D]. 何英桥.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探析[D]. 刘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 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 刘凤琴, 刘琳. 才智. 2010
[4]. 论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的形成[J]. 何英桥.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5]. 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 李文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6].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思想研究[J].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7]. 邓小平公平与效率统一思想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浅析[J]. 核心, 刘琳. 林区教学. 2010
[8]. 我国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历史考察及思考[J]. 王立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
[9]. 中国共产党公平效率观的历史变迁研究[D]. 潘贵棣. 南京大学. 2012
[10]. 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及解决路径[D]. 薛诗尧. 外交学院. 2018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