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火星论文,网民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8)01-0024-04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在网上,每个人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又可以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在信息的获取上更具主动性。互联网上的活动具有较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人们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可以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喜欢标新立异、展现自己,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时下,在一些以青少年为主的网络论坛和贴吧里流行的一种令人难以阅读、难以理解的“火星文”,就是青少年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最好体现。
一、“90后”一种网络语言新时尚的出现
“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莓兲想埝祢,巳宬种漝惯”(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乍一看,让人觉得云里雾里,而这就是时下“90后”在网络上最风行的语言——“火星文”。它们通常是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外来用语、方言以及注音不选字的综合体,不明白用法的人阅读后完全无法了解内容,好像在看火星人说话一样,所以被命名为“火星文”。在百度劲舞团贴吧和其他劲舞团论坛里,几乎所有显示名字的帖子作者和最后回复都用诸如“PS韓儛銹”(韩舞秀)、“钕孑”(小女子)、“豸苗”(猫儿)的“火星文”作为自己的名字。时至今日,“火星文”几乎有了成熟的“语言体系”,只要在百度里输入“火星文”这样的关键词,仅仅在0.001秒内,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网页约11500000篇,在线火星文翻译器、火星文输入法以及火星文转换器等等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火星文”官方网站。
据有关人士考证,“火星”一词成为流行用语,主要是源自周星驰的电影名作《少林足球》。男主角对仗义为少林队担任守门员的赵薇:“地球是很危险的!你还是赶快返回火星吧!”于是,在流行用语中,当不懂别人所说的话时,就戏谑地告诉对方“你还是回到火星去吧”,用以嘲讽对方是个火星人,说(写)的是我们地球人看不懂的火星文[1]。这样的用法,借由网络而快速散播,成为许多台湾年轻人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火星文”一词就成了一切令人难以阅读、难以理解之文句的代名词。最初,在我国台湾地区,一些上网族为了打字方便,用注音文替代一些常用文字在网上交流,达到了打字快速、内容易懂的效果。很快,一些台湾网友觉得这种文字另类醒目,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近年来,随着“劲舞团”、“泡泡堂”等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游戏在大陆的流行,这种输入法开始在我国内地的青少年中流传开来,“90后”群体尤为热衷。一家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接触“火星文”的群体中80%为15岁~20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主要将“火星文”用于QQ或MSN的名字、网络游戏名字、BBS等。他们使用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娱乐,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觉得这些符号和文字比较好玩,让别人难以猜测出它们的含义,同时达到保护隐私的作用。“火星文”成了“90后”青少年的“江湖密码”。
二、社会各界人士看“火星文”
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招致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意见。“火星文”这种由“90后”新新人类创造的网络语言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各界人士对它的出现和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价。
语言学专家认为,“火星文”使用了很多生僻字及象形偏旁,存在很多乱造生字、乱用同音替代、乱用语言表达方式的现象,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对于正处于汉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长期使用“火星文”,将不利于传统文字的继承。因此,建议青少年不去模仿和使用,更不能以此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提倡引导网友规范使用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
社会学专家认为,“90后”青少年使用“火星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自娱自乐,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等的情感需要,是他们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个工具,是一种青少年文化现象,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火星文”不易读懂,缺乏在现实生活中传播、使用和推广的意义和条件,只适用于网络,所以不会成为主流,不必过分恐慌,应该顺其自然,无需封杀。
教育学专家认为,无论网络语言的出现,还是“火星文”的出现和应用,教育还是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字的继承也是主流。从学校角度来看,网络文字是不提倡的,但学生自发接触到了一些东西,只要没有冲击主流教育,学校没有必要干涉。
心理学专家认为,“90后”对“火星文”的偏好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使用“火星文”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对于家长、老师来说,不应将这一现象完全否定,要在承认这一现象的同时,积极地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适度地引导孩子的语言行为。
教育部官员认为,从网络语言和语言文字的规范来讲,对于“火星文”的使用既要去关注、要规范,也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因为它毕竟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在特定的对象中的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如果作文中也这样用字,家长、学校、老师是必须进行纠正的。
中小学教师认为,网上流行的“火星文”给汉语规范带来挑战,更给母语文化教育带来思索。青少年对新生事物接受快,但鉴别能力不强,接受网上的不规范文字和表述形式后,会造成其乱用词汇、表意不清的情况,一旦形成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当然,目前的语文教育仍有亟待改进之处,如语文教学刻板而缺乏创造性,语文考试和写作文令孩子们害怕等。而一些家长则担心孩子们把心思放在这些怪符号上面,从而不能安心学习。但也有家长认为,这是“新新人类”的新主意,无伤大雅。
使用“火星文”的青少年本身则认为,他们使用“火星文”只是图好玩,觉得用“火星文”的人“看上去很有个性”,流行、时尚,而且“火星文”也是保护自己隐私的一种手段。笔者在青少年中做了相关调查,有26.1%的“非常同意”、30.4%的“比较同意”“火星文”“对青少年有一定负面影响,应加以规范”,但也有39.1%的青少年表示“说不清”。调查还显示,有47.8%的青少年认为“火星文”的使用会影响现行规范汉字的表达习惯,造成现行规范汉字运用的混乱。在针对“火星文”是否“应逐步推广到中国汉语言文字中”的回答上,“很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的合计达78.2%,其中有73.9%的青少年认为“应局限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但是,当问及是否“应加以限制直至消灭”时,却有60.9%的青少年表示反对。
而其他没有使用“火星文”的网友们对此主要持三种态度:赞成、反对和中立。某网站关于“你认为‘火星文’应该被封杀吗?”的调查显示,在投票的5159名网友中,有46.93%的表示“顺其自然,无需封杀”,40.63%的表示“破坏汉语言规范,杀无赦”,同时也有12.44%的认为“无所谓”[2]。赞成者认为,使用什么表达方式是个人的自由,特殊的文字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情绪。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的:“‘火星文’追求新异、张扬个性、激发创造性是其根本,何须总以离经叛道论处?”反对者则认为,“火星文”严重歪曲了汉字的本意,影响了正规汉字的使用,破坏了汉语言的审美性与整体性。一位名叫“我想我是海”的网友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请尊重自己的语言。难道非要等到韩国或者日本像抢走端午节那样抢走咱们的汉字发明权,才来后悔吗?”还有不少网友批驳这类文字使用者“把无知当有趣”,“是对中国文字的侮辱”。不过,中立者却表达了对“火星文”的理解和宽容,他们认为:“这种字体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不会影响到中国文字的发展。”“只要不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谁也无权干涉别人怎么使用网络语言!”网名为“璀璨”的网友说:“‘火星文’只是一种经过美化的文字,是娱乐层面上的东西,大家完全没必要那么紧张。”
三、“火星文”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因此,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它指出,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3]“火星文”现象就是这样的事件,各界人士不同的看法给这种新的网络语言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那么,如何看待“火星文”现象呢?笔者认为,“火星文”实质上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的符号体系。
符号互动论者强调,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性的符号进行交流,达到共同理解。人们的交流就是一种符号行为,人们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大家都学习以相同的方式解释符号,可以使得沟通更为顺畅,也就帮助彼此能有更好的互动,并有机会发展出更进一步的关系。人们在网络中通过符号的互动,将自己的活动与他人配合在一起,培养出某些共有意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4]。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与流行歌曲和文学一样,“火星文”也是青少年网上互动的一种特殊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一种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刻意转换或者打破规范创造的“火星文”,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编码体系,它成为青少年虚拟交往的亚文化符号表征,是构成青少年与成人社会区隔的规定性属性特征。在网络空间,青少年通过对这样一套语词符号体系的认同、摹写、复制和再加工,获得了其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达成了其特殊区隔的身份识别,从而完成了他的社会定位和群体归属[5]。因此,“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就是青少年群体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投射,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的符号体系。
当然,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90后”这一群体,特别是所谓的“新新人类”,具有相当强烈的反传统、反权威、打破规范和标准的倾向。如果说这些特征在现实社会中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的话,那么一旦到了网络空间,反叛情绪会尤其高涨。因为网络社区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由、追求个性的成长空间,而语言规范首当其冲地受到挑战。“火星文”这样的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中的规范性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编码的随意性和个性化。这同它的创造者——“90后”青少年的文化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后现代文化思潮认为,语言规范是一种异化力量。一个人从最初习得语言到能够使用既有的词汇、语法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微妙地控制了人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6]。因此,人们要么改变或隐藏自身的独特性,才能使用既有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满足深层自我、真实情感和独特个性的欲望,要么就把这种深层的表现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世界中。对于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压抑是痛苦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无法打破这一怪圈的话,在网络中,这种欲望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由此看来,看似缺乏规范的怪异的“火星文”,反倒成为青少年文化的一种固有“规范”,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特有符号体系。而且,作为边缘性社会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又不甘作为附属群体,他们总是以种种方式向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书写“火星文”,打破成人社会语言规范,也是这样一种证明他们自身存在的特有方式。当然,网络规范并非社会规范的真空地带,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必将对“火星文”这些网络语言系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火星文”要成为新的规范也还需要共同的认可,而共同的认可的基础是既有的某些已经获得认可的规范。
另外,青少年尚处于社会化未完成的人生阶段,尚处于寻找身份、进行角色学习的阶段,因此,他们自身产生了一种较为强烈的自主要求。他们注重追求个性,刻意采取与成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不同”中寻找身份,从而使自己与成人区别开来。社会主流文化自然成为他们表明反叛的对象,种种张扬自我、摆脱传统的做法都有着反主流精神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青少年又在苦苦寻求他人的认可,寻求对于群体的归属。而网络提供了同辈群体互动的绝好条件。于是,模仿青少年网络交际用语习惯成为他们融入自己群体的一种方式,网络交际特有的语词成为青少年网民群体的互动符号体系,成为青少年网民人际传播的一种“网络方式”——这自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方式”。于是,“火星文”现象就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特殊变体,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成为“90后”青少年自己的话语方式,成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语言代码。青少年通过这种柔性的东西来释放青春欲望。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一种新事物,必然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火星文”的产生,自然有其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火星文”数量与日俱增,并迅速得到许多青少年网民的青睐,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火星文”只限定在一些“90后”网络族群的小圈子中使用,其定义和使用几乎是由青少年网民约定俗成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只能是一种处于边缘化的网络次文化用语,其极不规范甚至是有意识地肆意篡改中国传统汉字的先天性软肋,注定它永远不可能在汉语或其他语种中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地位。
当然,一些人士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互联网为现在的青少年提供了宽敞、自由、个性和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愿靠近网络世界,满足自我视觉和思维要求。但是,青少年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成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又处于打语言基础的阶段。“火星文”作为一种青少年网络语言新时尚在“90后”青少年中流行,如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极可能会使青少年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青少年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火星文”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不利[7]。因此,我们更应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面的引导,鼓励那些“90后”新青年自觉地使用规范汉字,在追求时尚的同时,自觉学习、继承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精华和真谛。
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获得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作为沟通媒介的语言更是人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语言的变异是人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实记载。“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形式,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8]文化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火星文”现象作为“90后”青少年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与知识水平的偏低,他们常常缺乏正确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往往把看到的影像世界当做真正的现实生活本身。长期下去,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这样,“火星文”这种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就会影响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在社会多变的今天,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积极引导和影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正确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以实现青少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调和。
收稿日期:200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