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基调的含义与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内容论文,基调论文,含义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语境研究领域中,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然而,语言学界对这个概念论述的不一致,使有些读者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了帮助消除这些困惑,我们在本文中试图讲清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话语基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二,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最后附带地谈一谈应该如何翻译tenor of discourse这个术语。
1.话语基调的含义
1.1术语的产生
语言学家们早就发现,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的环境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情景语境中到底有哪些因素能支配语言的使用,以及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支配语言的使用,成了语言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话语基调这个术语就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
最先使用这些术语的是斯宾塞(Spencer)和格里高利(Gregory)(参见Enkvist et al,1964)。后来,格里高利(1967)又对话语基调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在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弗思(Firth)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语境因素的分类方法。他把语境因素分为三种: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这种分析方法连同三个术语很快被韩礼德等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所接受,并在语言学界得到广泛应用。
1.2话语基调的含义
格里高利(1967,1978)认为,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情景中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addressee relationship)和讲话者的交际意图(intention)。因此,他把话语基调分为两种: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和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
1.2.1个人基调
在任何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地位,都在扮演某个角色。这种角色关系便是情景语境中的个人基调。社会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角色关系是十分复杂也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关系的存在和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个人基调,这些个人基调又影响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
一般说来,关系紧密的人讲话时往往采用比较随便的语体,关系疏远的人往往采用比较正式的语体,关系一般的人则会采用介于随便和正式之间的语体。例如,作为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妻子讲话时通常采用随便的语体,但和公司的老板讲话时则需要改用正式的语体。作为一个小孩,你可以在母亲面前撒娇发嗲,但和幼儿园老师讲话时则要规矩得多。
就语言的正式程度而言,格里高利认为大致有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对这种分法,韩礼德(1978)表示赞同。
裘斯(Joos 1962)则认为有五种:亲密的(intimate),随便的(casual),协商的(consultative),正式的(formal)和僵化的(frozen)。其中亲密体的正式程度最弱,僵化体的正式程度最强。
1.2.2功能基调
人与人交往时,不仅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角色关系,而且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具体地说,公司做广告是为了说服顾客购买货物,播放天气预报是为了向听众传递天气信息,商店提供家用电器说明书是为了指导用户正确使用电器。这些交际意图构成情景语境中的功能基调。
和个人基调一样,对功能基调也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格里高利把它分为寒暄性的(phatic)、说明性的(expository)、说服性的(persuasive)和教导性的(didactic)等几大类型。
无论我们和谁讲话,都想实现自己的意图。而要实现自己的意图,就必须注意讲话的内容和口气。在内容方面,有利于实现意图的就说,不利于实现意图的就不说。例如,如果你想安慰某人,应挑那些能使对方宽慰的事情说;如果你要惹某人生气,那就专找他不开心的事情说。又如,你要说服别人购买你的商品,就必须摆出商品的优点;你想让家庭主妇们按照你的方法烹饪,就必须讲清配料的组成和烹饪的步骤。另一方面,讲话的口气也要为实现意图而服务。例如,安慰人的时候应该诚挚,说服人的时候应该耐心,对人表示欢迎的时候应该热情,批评人的时候应该严肃。另外,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讲话达不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措辞和口气不当往往是比讲话内容更重要的原因。
在格里高利看来,功能基调除了影响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可以影响话语的类型结构(generic structure)。他(1967:53)指出:“语篇的类型结构经常根据功能基调来界定”,“广告的定义就是试图通过语言方式和视觉方式进行说服,正如教堂布道是为了告诫和教诲一样,广告的基调是为了说服。”
我们在上一小节中曾经指出,个人基调的不同可以导致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产生。这就是说,语体可以是正面的(positive),也可以是反面的(negative)。然而,在给功能基调分类时,一般只从正面考虑。例如,当某人的交际意图是说服性的,我们只说它是说服性的,而不说它不是寒暄性的或教导性的。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而且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父子二人对话时,个人基调是确定的,但功能基调则可能不同。父亲找儿子谈话,可能是想说服他去一家国营公司工作,也可能是因儿子犯了严重错误想狠狠训斥他一顿。相反,当功能基调确定后,讲话者必须根据个人基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讲话方式。例如,你的意图是为了说服人,而说服的对象可能是受了一肚子委屈的老母亲,也可能是蛮不讲理的隔壁邻居,可能是刚愎自用的顶头上司,也可能是毫无主见的知心朋友。这些角色关系的变化即个人基调的变化势必影响你作为讲话者对语言的选择。
1.2.3韩礼德和格里高利的分歧
和许多功能主义语言学家一样,韩礼德(1964)早就注意到语境因素对语言使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话语基调。起初,韩礼德(1964)把话语基调称为风格(style),后来他采用了格里高利等人创造的话语基调这一术语。然而,在这个术语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方面,韩礼德和格里高利持有不同观点。
在韩礼德看来,所谓话语基调,就是指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也就是格里高利所说的个人基调,功能基调不包括在内。韩礼德(1978:224)认为,格里高利所说的功能基调,应视为话语方式的一部分。
由于对话语基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很自然的一个结果是他们对话语基调如何影响语言使用的看法也不同。具体地说,韩礼德认为,社会中的角色关系支配他所说的语言纯理功能(metafunction)中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影响人们对语气系统(mood system)和情态(modality)意义的选择。
2.功能基调的主要内容
虽然格里高利等人对功能基调作了明确的分类,但对这个概念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却论述不够,这方面的空白主要是由马丁(Martin)填补的。
马丁(1992:523)受到韩礼德和波恩顿(Poynton)等人的影响,把话语基调看作是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negotiation)。这就意味着他和韩礼德一样只把个人基调视为功能基调。他还认为,社会关系的协调是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得到体现的,而要深入研究社会关系如何协调,则需要全面研究基调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地位(status)、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是构成话语基调的三个重要方面。在下面几小节中,我们将分别论述这几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2.1地位
这里所说的地位指的是交际双方在文化社会等级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它既可指人们的职位,也可指职业、年龄、辈份、性别和财产。
交际双方的地位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平等与否取决于双方的地位是否相当。
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地位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
就地位因素与语言使用的关系而言,马丁基本同意波恩顿的观点,认为地位是否平等是通过语言选择的“对等性”(reciprocity)来体现的。如果交际双方的地位是基本平等的,他们对语言的选择机会也是平等的。例如,在中国社会中,同学之间的地位是大致平等的,在使用语言时,彼此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你可以叫我“张大明”,我可以叫你“李小华”。同事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时,使用语言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你可以叫我“老张”,我可称你“小李”。在普通话中,彼此都会以“你”相称,而不是一个用“你”,另一个用“您”。
令语言学家更感兴趣的是交际双方地位不同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交际双方地位的悬殊,往往使语言交际中的一方处于相对主导的位置,使另一方处于相对顺从的位置,这种相对存在的主导和顺从关系从多层面影响交际双方对语言的使用。马丁(1992:529)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位的相对不平等可以影响语音、语法、词汇、篇章语义和交流模式(interaction patterns)等五个方面。
在语音方面,主导方即地位较高的一方往往采用降调或升降调表示语气肯定,而顺从方则采用升调或降升调表示语气迟疑;主导方确定讲话的节奏,顺从方则按对方确定的节奏讲话。
在语法方面,主导方可以用亲密的方式称呼对方,顺从方则用尊敬的方式反称对方;主导方可以明确表示自己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和态度,顺从方则对另一方的看法和态度表示附和;主导方可以主动发表评论,顺从方则在对方提出要求的时候才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导方可以通过情态成分的使用把责任和义务强加给对方,而顺从方则通过情态成分的使用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词汇方面,主导方可以直截了当地谈论人体部位的功能,而顺从方则采用委婉语;主导方可以使用骂人的话,顺从方骂人时往往选用语气比较温和的词语。
在篇章语义方面,主导方知道的多,顺从方做的多;主导方通常提出新话题,顺从方通常对这些话题作出反应;主导方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向对方挑战,顺从方则对不同意见表示尊重;主导方可以控制话轮的转换,而顺从方则依从对方的控制。
在交流模式方面,主导方往往使用主观性较强的直截了当的方式讲话,而顺从方则采用客观性较强但口气婉转的方式交谈。
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别之中,语法方面的差别最为突出。
当然,这些差异都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当地位较低者力图向地位较高者发起挑战时,便会出现偏离常规的现象。另外,人的地位是会变化的,当年的无名小卒可能已成为今天的三星上将,以前的总经理可能已变成现在的看门人,讲话时顾及以前地位的现象是有的,但发挥更大作用的是交际双方此时此刻的相对社会地位。当交际双方具有双重或多重关系时,就取决于讲话者本人认为何种关系应占主要位置。例如,《红楼梦》元春省亲与贾政对话时,元春把父女关系放在首位,而在贾政看来,此时的元春已不再是以前的元春,而是当今皇上的贵妃,君臣界限显然重于一般的父女之情了。
2.2接触
接触指的是交际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degree of involvement)。
了解的程度有深有浅,这种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接触机会或接触次数的多少,或其他能影响双方熟悉程度的各种因素。粗略地可以把接触分为两大类:接触多和接触少。
和地位一样,接触因素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马丁(1992:532)指出,这种影响和地位因素一样,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
在语音方面,接触多的人讲话时常用先声(pretonic),即不重读语调单位(tone unit)中的先导部分(如That's a very good film中的That's a),而接触少的人则很少用先声;接触多的人讲话节奏变化多,接触少的人节奏变化少;接触多的人讲话流畅,接触少的人则显得犹豫不决;接触多的人可以吞去部分音节,接触少的人则把所有音节全部发出;接触多的人往往使用当地口音,而接触少的人则使用标准口音;接触多的人可以使用多种口音,而接触少的人则倾向于使用一种口音;接触多的人常常使用首字母缩略词,而接触少的则发出每个单词的音。
在语法方面,接触多的人常常使用非完全句(minor clause),而接触少的人则使用完全句(major clause);接触多的人可以省略或缩略部分成分,而接触少的人则不使用省略或缩略形式;接触多的人可以互相使用称呼语,而接触少的人则很少使用;接触多的人可以用多种名字称呼对方,而接触少的人则采用其中一种;接触多的人可以用绰号称呼对方,而接触少的则倾向于用全名相称。
在词汇方面,接触多的人往往使用专门的术语、俚语和概括性词语,而接触少的人则倾向于使用基本词、非专业化词语、标准词语和表示具体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在篇章语义方面,接触多的人往往采取对话的方式交流,而接触少的人则采用独白的方式表达意义;接触多的人采用隐含的(implicit)方式连接语义,而接触少的人则习惯采用明晰的(explicit)方式连接语义。
在交流模式方面,接触多的人可通过转弯抹角的比喻方式谈论自己的各种经历,而接触少的人则通过较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
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别之中,语音方面的差别最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接触机会或接触次数的增多或减少不会影响或改变参与者的相对地位,在白宫门口站岗的保镖几乎天天能看见美国总统,但总统还是总统,保镖还是保镖。同样,父亲和儿子多年不见,感情可能疏远,但父子间的血缘关系无法改变。
2.3情感
情感指的是韩礼德(1978:33)所说的话语活动参与者相互关系中“感情负载的程度”(degree of emotional charge)。
从积极与否的角度来看,情感可大致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情感有满足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等,消极的情感有不协调感、不安全感和失意感等。
就时间长短而言,情感可大致分为长期的和暂时的两种。暂时的情感可视为长期情感的体现和爆发。例如长期不喜欢一个人可能表现为对这个人严厉斥责,长期的悲伤可能导致痛哭不已。
假若我们从情感的对象来看问题,情感又可分为对自己的和对他人的两种。
与地位和接触不同,情感并不是在所有的话语中都有所体现的。一般说来,地位相等或相似的人相互交谈时表达的情感要多于地位不等的人。接触多的人相互交谈时表达的情感则多于接触少的人。
情感的变化和表达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各个层面得到体现。
在语音方面,讲话者可以通过音质的变化、音调的起落、音量的大小、元音的长短和辅音的送气等方式表达不同的情感。
在语法方面,可以使用的有感叹句和语句重复等手段。
在词汇方面,表态词(attitudinal words )、禁语和诅咒语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在篇章语义方面,则表现为交际双方是彼此协调还是互不买帐。
在交流模式方面,主要是讲话者和受话者对各种情感的表达及应该就此承担的责任。
相对而言,词汇是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手段。
3.是“基调”还是“要旨”?
在讨论了基调的含义和内容之后,让我们附带地谈一谈tenor的汉译问题。
众所周知,国内语言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把tenor译成“要旨”,把tenor ofdiscourse译成“话语要旨”,简称“语旨”。笔者在自己的论文中也多次采用了这样的说法。然而,通过认真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tenor不应该译成“要旨”,而应该译成“基调”。由于译文的不同可能会使读者对原义产生误解,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英语中的tenor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词语。英国权威的《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1988:826)是这样界定的:
The tenor of something is the general meaning or mood that itcxpresses.e.g.I forget the tenor of her reply.The whole tenor of hiswork was socialist.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tenor—词既可指“要旨”,又可指“基调”。前者指讲话的大意,后者指讲话的基本态度。
当语言学界把tenor用作术语时,尽管语言学家们对tenor的含义和内容持有不同看法,但没有一个语言学家把它定义为讲话的大意。“要旨”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tenor真实含义的误解而引起的误译。根据韩礼德、哈桑、格里高利和马丁等语言学家对tenor所作的解释,我认为正确的汉译应该是“基调”。这样的改动希望能得到国内语言学界的注意和接受。